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要点

来源:九壹网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要点

慢性腹痛是极为常见的症状,代表了一大类病因众多、处理困难的临床症候群。疼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分为感觉传入单元、中枢调节单元和动机单元三个环节,其中后两个环节在慢性腹痛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慢性腹痛的处理要点和难点在于鉴别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后者占患者多数。应重视“报警征象”对器质性疾病的初筛意义。详细了解病史、查体以及针对性的辅助检查,有助于鉴别腹痛病因。慢性腹痛患者合并心理疾病的比例较高,必要时应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对于器质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应根据具体病因给予相应处置。对于功能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治疗目标不是完全消除腹痛症状,而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病情,教育和引导患者适应疾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功能性腹痛患者的生命质量。

一、定义与分类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害有关,或被描述为与那类损害相关”。该定义强调了当前或既往组织损伤并非产生疼痛的必要条件。腹痛是指上起横膈,下至骨盆范围内的疼痛不适感,是极其常见的一种症状。根据发病急缓和病程长短,一般将其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后者要求腹痛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

二、病理生理

大脑接受来自外周神经的传入信号,并与认知、情感及其他感觉信息相整合,最终形成患者的疼痛感知。

三、临床表现、诊断与转诊

(一)临床表现

1. 慢性腹部疼痛,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

2. 可以合并其他腹部症状,如腹胀、消化不良、腹泻等;也可合并其他部位不适或全身症状,如腰 背痛、乏力、头痛、发热、消瘦等。

3. 器质性或功能性慢性腹痛合并焦虑、抑郁、躯体化障碍等心理疾患的比例均较高,临床应加以关注。

(二)诊断方法

1. 病史: 病史是诊断及评估慢性腹痛最重要的方法。

2. 体格检查:

(1)首先要关注生命体征。

(2)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消瘦、贫血、黄疸、腹部包块等异常体征。

(3)仔细的体格检查可反映医生对病情的重视,说明医生认可患者腹痛症状的真实性,这对密切医患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4)对于CAPS等难治性腹痛患者,体格检查可能有一些共同特征,可视为诊断线索:

3. 辅助检查: 慢性腹痛的病因以功能性疾病最为常见,在诊断功能性疾病之前,应当设法排除器质性疾病。

4. 医患共同决策: 医患共同决策逐渐成为当下主流诊疗模式。

(三)诊断标准与诊断流程

1. 诊断标准:

CAPS的诊断标准: 患者腹痛症状出现至少 6个月,且近3个月符合以下所有标准:(1)疼痛持续或近乎持续;疼痛与生理行为(进食、排便、月经等)无关,或仅偶尔有关。(2)疼痛造成日常活动受限(包括工作、社交、娱乐、家庭生活、照顾自己或他人、性生活等)。(3)疼痛不是伪装的。(4)疼痛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

2. 诊断流程: 慢性腹痛的诊断流程见图2。

(四)鉴别诊断

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是处理慢性腹痛的要点和难点。

1. 对初诊患者,要特别注意有无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征象。

2. 除了报警征象,以下病史特点提示器质性腹痛可能性大:

(1)病程较短。(2)腹痛部位明确且局限。(3)与胃肠生理活动(进食、排便)相关。(4)疼痛程度变异较大。(5)感觉描述(钝痛、绞痛)多于情感描述(无法 忍

受的、折磨人的)。(6)人际关系方面无困难。

3. 以下病史特点提示功能性腹痛可能性大: (1)病程较长。(2)腹痛范围弥散,难以准确定位。(3)腹痛与排便、进食、月经等生理活动无关。(4)腹痛频繁发作,导致工作生活受限,但发作间期一切如常。(5)主诉腹痛程度严重,但与客观发现不平行;患者分散注意力时疼痛可减轻,而在讨论病情或检 查过程中可加重。(6)患者用情绪化的语言来形容疼痛症状,如“痛到我都不想活了”。(7)常合并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但患者不认可有心理因素参与腹痛,更愿意强调自己症状的真实性(如“我真的很痛”)。(8)频繁就诊,主动要求各种检查(甚至剖腹探查)以完全明确腹痛病因(如“都痛到这个程度了, 一定是有什么严重问题”)。(9)期待医生能够完全消除腹痛症状,却疏于自我管理来适应慢性病(如“医生你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我的腹痛,我不能再这样痛下去了”)。

4. 病程对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五)转诊建议

1. 普通转诊:

(1)怀疑有器质性疾病,且需要较为复杂的诊 断评估。(2)对初步经验性治疗反应不佳。(3)需要影像、内镜等复杂检查来帮助诊断。(4)患者需要接受心理评估或干预。

2. 紧急转诊:

(1)有明显的报警征象发生时,如进行性吞咽 困难、吞咽疼痛、体重减轻、贫血、

呕血或黑便等。(2)合并严重的心理或精神异常,有自残、自杀 风险者。

四、治疗

(一)治疗原则

1. 器质性疾病: 对于由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慢性 腹痛,在明确诊断后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2. 功能性疾病: 以CAPS为代表。CAPS的治疗目标不是完全解除腹痛症状,而是教育和引导患者适应慢性疾病,在认知病情的基础上逐渐改善症状。

(二)治疗方案

1. 医患交流:

2. 对症治疗:

3. CAPS的治疗:

4. 中医治疗:

五、疾病管理

(一)疾病管理流程

(二)筛查

(三)预防

1. 一级预防: 故针对一般人群,应普及防病知识,避免烟酒,节制饮食。精神心理因素在慢性腹痛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应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合理平衡工作与生活,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

2. 二级预防: 建议对慢性腹痛高危人群(尤其是功能性疾病者)定期走访、筛查,对危险人群进行监测,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3. 三级预防: 针对患者群,积极进行治疗性生活干预,指导合理用药,及时控制原发病及腹痛症状,提高生命质量。

(四)随访和评估

1. 评估内容:

2. 评估频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