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省江油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来源:九壹网


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10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共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3 P 31 S 32 Fe 56 Cu 64

第I卷 选择题(48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2个小题,共48分)

1.有CO、CO2和N2的混合气体12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使该混合气体与足量灼热氧化铁完全反应,再将气体通入过量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 A.5g

B.10g

C.15g

D.20g

2.提纯下列物质除去其中的杂质(括号中为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一定正确的是( )。 A.H2SO4(HCl):AgNO3溶液、过滤 B.KNO3(K2SO4):Ba(NO3)2溶液、过滤 C.Cu(CuO):盐酸、过滤 D.CaCO3(CaO):加一些水、过滤 3.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5 mol锌粒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11.2 L H2 B.标准状况下,11.2 L CCl4所含分子数为0.5NA C.0.1 mol CH4所含氢原子数为0.4NA D.常温常压下,28 g N2中所含原子个数为NA 4.下列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4

A.相同条件下,气体物质的量越大,气体摩尔体积越大 B.通常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 C.非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不可能为22.4L/mol D.在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比22.4L/mol大 5.能在水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H4、Na、Cl、SO4 C.K+、Ba2+、OH-、SO42-

2-

B.H、Na、NO3、CO3 D.K+、Ag+、NO3-、Cl-

++-2-

6.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分子式C15H22O5,相对分子质量为282.下面关于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C15H22O5的质量为282 g/mol B.C15H22O5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C.一个C15H22O5微粒的质量约为

23

282g

6.021023D.含有6.02×10个碳原子的C15H22O5的物质的量为1 mol

7.向100mL碘的饱和溶液中加入5mL苯,充分混合后静置,实验现象为(( ) A.液体分层,下层为紫色 C.液体分层,下层无色

8.下列除去杂质方法正确的是( ) A.除去CO2中混有的CO:用浓NaOH溶液洗气

4

B.液体分层,上层无色 D.有固体沉淀析出

B.除去BaCO3固体中混有的BaSO4:加过量稀盐酸后,过滤、洗涤 C.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NaCl:蒸发结晶

D.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加适量稀硫酸后,过滤、洗涤 9.下列可以大量共存且溶液是无色的离子组是 A.Ag、Na、NO3、CO3 C.H、K、OH、NO3

+

+

--+

+

-2-

B.Fe、Mg、Cl、SO4 D.NO3、SO4、K、Mg

-2-+

2+

2+2+-2-

10.配制50g质量分数5%的KNO3溶液,溶解过程KNO3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观察图象,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所用KNO3固体中含有水分 C.KNO3固体溶解前所用烧杯内有水

B.量筒量水时俯视刻度线

D.配好的溶液装瓶时部分液体洒落在试剂瓶外

1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实验注意事项)中,主要是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A.实验剩余的药品一般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B.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 C.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必须验纯 D.过滤时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 12.三位科学家因在“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 领域做出贡献而荣获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利用原子、 分子的组合, 制作了最小的分子马达和分子车。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4

A.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 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B.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一门自然科学 C.化学注重理论分析、推理,而不需要做化学实验 D.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操纵分子和原子,组装分子材料

第II卷 非选择题(52分)

13.(13分)金属及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我省多地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垃圾分类回收是一项重要举措。某市街道垃圾桶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标识的物质,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②使用铝合金做内筒的优点是____ (写出一点即可)。某品牌饮料的空易拉罐应收入_____(填“可回收”或“不可回收”)筒中。

③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________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可用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甲、丙表面有气泡产生,乙无明显现象:若将甲放入丙的硫酸盐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甲的表面有丙析出。由此推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4

(3)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加到Al(NO3)3、Cu(NO3)2、AgNO3三种物质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垃字母)。 A.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铜

B.若滤液中含有银、铜、铁,则滤液中一定含有Al3+、Fe3+、NO3- C.若滤液为浅绿色,则滤渣中一定含银、铜、铝

D.若滤渣中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有Al3+、Fe2+、Cu2+,可能有Ag+ 14.(13分)(1)标准状况下,1.92 g某气体的体积为672 mL,则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

(2)在25 ℃、101 kPa的条件下,同质量的CH4和A气体的体积之比是15∶8,则A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3)两个相同容积的密闭容器X、Y,在25 ℃下,X中充入a g A气体,Y中充入a g CH4气体,X与Y内的压强之比是4∶11,则A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4)相同条件下,体积比为a∶b和质量比为a∶b的H2和O2的混合气体,其平均摩尔质量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5)在标准状况下,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39.2 L,质量为61 g,则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________mol,CO占总体积的________%。

(6)在某温度时,一定量的元素A的氢化物AH3,在恒温恒压的密闭容器中完全分解为两种气态单质,此时容器的体积变为原来的7/4,则A单质的分子式为_______。

15.(13分)实验室需要480 mL 0.200 mol·L-1的Na2CO3溶液,现用Na2CO3固体配制,可供选择的仪器有:①玻璃棒 ②烧瓶 ③烧杯 ④胶头滴管 ⑤漏斗 ⑥天平 ⑦药匙 ⑧500 mL容量瓶⑨250 mL容量瓶。

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仪器中,在配制Na2CO3溶液时必须使用的仪器除①③⑥⑦外,还有_____(填数字序号)。

(2)经计算,需Na2CO3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

(3)在容量瓶中确定溶液体积的过程中,最后加入少量水的做法_________。

(4)将所配制的Na2CO3溶液进行测定,发现浓度小于0.200 mol·L-1。请你分析配制过程中可能引起该误差的原因是(填字母代号)________。 A.定容时俯视液面

B.转移时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D.称Na2CO3固体的质量时物码倒置

C.配制时容量瓶不干燥

(5)将配好的溶液盛装于下列(填字母代号)_______仪器中,贴好标签备用。 A.带玻璃塞的广口瓶 B.带玻璃塞的细口瓶 C.带胶塞的广口瓶 D.带胶塞的细口瓶

16.(13分)食盐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通过海水硒盐得到粗产品再进行精制以获得纯NaCl,精制过程如图所示:

提供的试剂: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 粗盐产品中含有的杂质主要有硫酸盐和MgCl2、CaCl2。

(1)欲除去溶液Ⅰ中的Ca、Mg、SO4离子,“一系列操作”中滴加试剂的先后顺序为___、

4

2+

2+

2-

NaOH、____。(填化学式)

(2)加入碳酸钠可以除去溶液中的___(填化学式,下同)和过量的___。写出Na2CO3发生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 。 (3)加入过量盐酸的作用是 。

(4)写出盐酸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参考答案

1.D 2.C 3.C 4.B 5.A 6.C 7.C 8.D 9.D 10.B 11.C 12.C 13.铁制外筒或是铝合金内筒 抗腐蚀性强 可回收 水和氧气 Fe2O3+6HCl═2FeCl3+3H2O 甲>丙>乙 A

4

14.64 30 g·mol 44 g·mol 1.75 45.9 A4

-1-1

2a+32b32(a+b)-1-1

g·mol g·mol a+b16a+b15.④⑧ 10.6 g 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水平时停止加水 BD D

16.BaCl2溶液 Na2CO3溶液 CaCl2 BaCl2 CaCl2+Na2CO3=CaCO3↓+2NaCl BaCl2+Na2CO3=BaCO3↓+2NaCl Na2CO3和NaOH Na2CO3+2HCl=2NaCl+CO2↑+H2O、NaOH+HCl=NaCl+H2O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