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瞥见(piē) 翘首(qiǎo) 业已 诚皇诚恐 B.颁发(bān) 仲裁(zòng) 溃退 眼花撩乱 C.镌刻(juān) 由衷(zhōng) 浩瀚 摧枯拉朽 D.悄然(qiāo) 桅杆(wéi) 泄气 沓无音信 【答案】C 【解析】
A.翘首 qiáo , 诚皇诚恐——诚惶诚恐; B.仲裁 zhòng , 眼花撩乱——眼花缭乱; D.悄然 qiǎo, 沓无音信——杳无音信; 故选C。 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
应引起高度重视。
B.宜家在中国的家具销售中业绩斐然,是因为它鹤立鸡群,以追求自我的生活态度为品牌主旨,引领了寝居新风尚。
C.《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的情节抑扬顿挫,充满悬念,让人欲罢不能。 D.因为袁隆平殚精竭虑地研究,我国在杂交水稻方面的研究成果又有了重大突破。 【答案】D 【解析】
A.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语境使用错误。 B.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对象使用错误。
C.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对象使用错误。 D.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使用正确。 故选D。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天老师又在班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B.这场球赛的输赢,不仅关系到球队的名声,而是关系到学校的名誉。 C.这部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
D.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开展,我市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答案】D 【解析】
A.歧义句,“自己”既可以指老师,也可以指“我”。 B.关联词不当,将“而是”改成“而且”。 C.搭配不当,将“事迹”改成“形象”。 故选D。 选择题
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 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⑤春雨如丝。
A. ⑤①②④③ B. ⑤②④③① C. ⑤①④②③ D. ⑤②④①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做这类题目,要掌握时间、空间和逻辑三种顺序及其基本类型的特点,理清语句之间的关系,或时间发展顺序,或空间方位顺序,或逻辑顺序,或总分、分总的结构等。同时形成对提示作用的副词的敏感。
这是一个描写的语段,应先通读语句,把握语段的内容是写的降雨过程,找到总领句⑤,再找关键或者标志性的词语,②中“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代词,紧承⑤,按此法,抓住 ③“然后”,知道应为最后一句,雨是从空中降下,那么①就应在③前,④“她”应指“苗女”,如此,正确的排列出了语序:⑤②④①③。 选择题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白露节气的诗句是“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B.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的风俗活动。
C.谷雨时节,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
D.“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诗句反映的是中秋节的月象。
【答案】A 【解析】
A.“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反映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不是“白露”。反映“白露”的诗句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选A。 选择题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散文集,充满了他对往事的温馨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B.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消息是的结构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消息的三个特点是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C.《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茨威格,他是法国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D.《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东坡文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散文家。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答案】C 【解析】
C.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故选C。
综合性学习 综合运用。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某班拟开展“人无信不立”诚信考试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活动。
(1)(新闻点击)请为以下这则新闻拟写标题。(15字以内)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考试是人才选拔的重要途径,维护考试公平事关社会公平正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高”院)3日发布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考试作弊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
明确高考、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四类考试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并对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进行解释,对于导致考试推迟、取消或者启用备用试题等情形,将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等。
(2)(标语拟写)为了营造“诚信考试”的氛围,需要在教室里张贴一条宣传标语,请结合活动主题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3)(辩论擂台)有人认为,考试作弊、借钱不还、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并不一定会带来严重后果,还有人认为偶尔不诚信也许会
因此获得“惊喜”。为了加深大家对“诚信”的认识,同学们举行了辩论会。下面是正方同学准备的材料,那么正方观点应该是什么? 材料:“诚信是金”,说的是做人要讲诚信,就像金子一样宝贵,自古以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讲究信誉就是人们追求的品格和德行。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就说实话。它将令你的对手感受窘困,令你的朋友感到释然。 正方观点:
【答案】(1)“两高”院发布考试作弊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等(只要扣住“两高”院、“考试作弊”,“规定或解释”即可)
(2)让舞弊远离校园,让诚信常驻心中。/严肃考试纪律,杜绝考试作弊
(3)做人讲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讲究信誉,说实话。 【解析】 第(1)小题: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概括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新闻标题有三个特点:具有真实性;短小精悍;准确涵盖新闻主体内容。也就是说,新闻标题要能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新闻的主要事实。概括新闻主要事实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会找新闻的导语。本则新闻第一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强调考试的重要性,第二句话才是重点。对象是:两高院;事情是:发布考试作弊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组合起来就是答案。 第(2)小题:
这道题考查的是拟写宣传语标语的基本能力。宣传语标语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和鼓动性。语言上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标语的主题是营造“诚信考试”的氛围。因此可以这样拟:诚信考试,彰显素质。或者,建设诚信校园,杜绝考试作弊。 第(3)小题: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阅读材料,抓关键信息。正方材料的关键信息有:“做人要讲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讲究信誉”“说实话”。由此概括出正方观点:做人讲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讲究信誉,说实话。
名句名篇默写 古诗文默写填空。
(1)________?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 (2)________,路远莫致之。(《古诗十九首》)
(3)《黄鹤楼》中,诗人运用叠词描写从远处观看到环境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使至塞上》中,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融化在塞外雄浑壮阔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钱塘湖春行》中,诗人通过花草来展现早春美景,表达诗人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岂不罹凝寒 (2)馨香盈怀袖 (3)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4)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5)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罹、凝、馨、萋、鹦鹉、洲。 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地记录了在中国西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B.“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这是对周恩来的外貌描写。 C.《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该书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
D.宋江和林冲率梁山众英雄在忠义堂排定座次,“智多星”吴用、“神行太保”花荣、“立地太岁”阮小二、“小李广”戴宗等108好汉,依据所长,各就其位。 【答案】C 【解析】
A.“西南革命根据地”应改为“西北革命根据地”;“朱德”应改为“周恩来”。
B.描写的这个人物应该是毛泽东。 D.“神行太保”是戴宗,“小李广”是花荣。 故选C。 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1)文段中的胖大和尚是____(人名),选段描绘的是____(情节),他是____(性格)的人。
(2)阅读名著,我们可以在作家所塑造的人物艺术画廊中,看到一
个个鲜活的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而比较人物形象,是阅读名著的一个重要方法。请对《水浒》中的林冲和武松这两个人物进行比较分析。 相同点: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
【答案】(1)鲁智深/鲁达/鲁提辖 大闹野猪林 粗中有细、嫉恶如仇、侠肝义胆、武艺高强,有勇有谋(答出一点即可) (2)同:两人都本领高强,有勇有谋,好结交好汉(答出一点即可) 不同:林冲作为一个禁军教头,处事谨慎,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而武松秉性刚烈,疾恶如仇,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写出各自不同的一个性格特点即可) 【解析】 第(1)小题: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故事情节的了解。材料节选的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片段。本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豹子头林冲因得罪了高俅,被刺配沧州。陆虞候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要于途中结果(杀害)林冲。两公差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在野猪林,见四面无人,两公差便凶相毕露,不由分说把林冲绑在树上,说明高太尉陆虞候指使他俩陷害林冲的根由。两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二人正要下手,忽然听见有人大喝一声,接着跳出来个和尚,原来是鲁智深,他一直在暗中保护林冲。鲁智深捡了禅杖,怒火冲天地朝两公差打来。两公差惊得魂飞魄散,不敢动弹一下。 鲁智深来到林冲面前,把绳子割断,扶起林冲,一路护送林冲安全到了沧州府。由本故事可以看出鲁智深嫉恶
如仇、侠肝义胆、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 第(2)小题: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名著人物性格的比较。林冲:外号豹子头,生性耿直,爱交好汉;武艺高强,惯使丈八蛇矛;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变成了“强盗”,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聚义厅,走过了一条艰苦险恶的人生道路。武松:又名“武二郎”。武松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官府抓捕,改作头陀打扮,江湖人称“行者武松”。武松曾经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因此,“武松打虎”的事迹在后世广为流传。主要事迹有景阳冈打虎、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因此,两人的相同点是:本领高强,有勇有谋,好结交好汉。不同点是:林冲处事谨慎,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武松秉性刚烈,疾恶如仇,有仇必复,有恩必报。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章台夜思① 唐·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②,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③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①章台:即章华台,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是楚灵王修建的离宫,因规模宏大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后毁于兵乱。韦庄,唐末诗人。②楚角:楚地的角声。③殊:犹,还。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借清瑟以写怀。古诗中,瑟常出现在羁旅、边塞诗中,表现别离之悲,例如在本诗中“瑟”就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寄居他乡的孤独和悲凉。
B.全诗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颔联中的“孤灯”“楚角”“残月”“章台”蹭蹭渲染,突出“夜思”之苦。 C.颈联间接描写“思”的内容,将自己的无限愁思,等候友人到来的苦楚展现在读者面前。
D.“芳草”在古诗词中多指代春天、美好的青春等,本诗却用“芳草”喻指美好时光。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应当说全诗除了乡思之外,作者还是有其他感慨的。
E.这首诗层次清晰,章法严密。前两联写景,景中寓情;后两联议论,论中寄慨。
【2】“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 【1】CE
【2】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弦声比作风雨声,同时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澈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气氛,又表达了诗人深夜思乡的感情。 【解析】
【1】C.错在“间接”二字,应该是“直接”。
E.错在“后两联议论,论中寄慨”,应该是后两联叙事,事中寄慨。 故选CE。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因此,“怨”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景的凄凉,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达了诗人深夜思乡的感情。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空图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咸通末擢进士,礼部侍郎王凝所奖待①,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图感知己,往从之。凝起拜宣歙观察使,乃辟置幕府。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左迁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黄巢陷长安,将奔,不得前。图弟有奴段章者,陷贼,执图手曰:“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无虚死沟中。”图不肯往,章泣下。遂奔咸阳,间关至河中。
会迁洛阳,柳璨希②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固阳堕笏,趣意野耄。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时寇盗所过残暴,独不入王官谷,士人依以避难。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哀帝弑,图闻,不食而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奖待:赞许。②希:迎合。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往从之/从流飘荡(《与朱元思书》) B.不忍去凝府/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楼》) C.遂奔咸阳/遂至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 D.将奔,不得前/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士人依以避难/不以疾也(《三峡》)
B.璨知无意于世/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C.可往见之/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D.不食而卒/学而时习之(《十二章》)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
(2)时寇盗所过残暴,独不入王官谷,士人依以避难。
【4】请结合原文分析,司空图的气节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怎样看待司空图“固阳堕笏,趣意野耄”的行为? 【答案】 【1】D 【2】D
【3】(1)王重荣父子非常看重他,多次送东西给他,他都不收。 (2)当时寇盗所过之处都烧杀抢掠,唯独不进王官谷,(不少)读书人都依靠他来躲避灾难。
【4】气节体现:①不愿为了苟活而投靠张将军门下;②假装失态,委婉拒绝柳琛妄图招引他入仕的征召;③朱全忠篡位后征召司空图为礼部尚书,他不接受;④多次拒绝王重荣父子馈赠的礼物;⑤听说哀帝被杀后,绝食而死。(答中4点即可)
看法:司空图的行为非常明智,既保全了自身气节又委婉表露自己不愿入仕,无同流合污之心,同时又不直接得罪柳琛,一举两得。 【解析】
【1】A.两个“从”:跟随,跟从。 B.两个“去”:离开。
C.两个“遂”:于是,就。
D.第一个“奔”:避难;第二个“奔”:飞奔的马。 故选D。
【2】A.第一个“以”:连词,来;第二个“以”:动词,以为,认为。 B.第一个“于”:介词,对;第二个“于”:介词,在。 C.第一个“之”:代词,他;第二个“之”:助词,的。 D.两个“而”:表示顺承。 故选D。
【3】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雅,非常;重,看重;数,多次;遗,给予;弗,不。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时,当时;过,经过;独,唯独;士人,读书人。
【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司空图的气节,从“图不肯往,章泣下”可见他不愿为了苟活而投靠张将军门下;从“固阳堕笏,趣意野耄”可以看出他假装失态,委婉拒绝柳琛招他入仕;从“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可见他不接受朱全忠的征召;从“数馈遗,弗受”“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可见他多次拒绝王重荣父子馈赠的厚礼;从“哀帝弑,图闻,不食而卒”可以看出他为哀帝绝食而死。至于司空图“固阳堕笏,趣意野耄”的行为,表现了他既想保全气节不愿入世,又不想得罪达官贵人的聪明之举。 译文: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司空图咸通末年考中进士,礼部侍郎王凝对他特别赞许。不久,王凝犯法贬为商州刺史。司空图感激他知己之恩,跟他同去商州。后来王凝被起用任宣歙观察使,于是召他入幕府。皇帝召司空图任殿中侍御史,他不忍离开王凝府,台官指斥他误期之罪,于是贬为光禄寺主簿,分管东都。黄巢攻陷长安,司空图将随天子避难,但未成行。司空图的弟弟有个仆人段章在黄巢军中,拉着司空图的手说:“我的首领张将军喜欢结交读书人,可以去见他,不要冤枉送命。”司空图不肯去,段章为之落泪。司空图去咸阳,历尽艰险到达河中。
那时迁都洛阳,柳璨迎合贼人的旨意,陷害有才能有声望的人,帮助削弱王室。诏令司空图入朝。司空图假装失态掉笏,意趣粗野。柳璨知他无意于仕途,于是任凭他回山。司空图原住中条山王官谷,有祖上的田产,于是隐居不出。王重荣父子非常看重他,多次送东西给他,他都不收。为了作碑,王重荣赠绢几千匹,司空图把绢放在虞乡市上,任人拾取,一天就拿光了。当时寇盗所过之处都抢掠烧杀,就独不去王官谷。不少读书人都去那里避难。
朱全忠篡位,召司空图为礼部尚书,他不去。哀帝被杀,司空图听说后,绝食而死,享年七十二岁。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窗前的母亲
①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②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③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④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⑤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
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⑥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⑦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⑧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
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⑨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1】文章标题为《窗前的母亲》,文中也多次出现“窗”,请分析“窗”在文中的作用。
【2】第⑥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又说那是“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①窗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讲述了母亲因不能下楼,只能通过“窗”去感知外界,和目送子女,以及让她回忆过去,“窗”是联系母亲和外界、联系母子、连接着现在和过去的纽带。③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思念。
【2】不矛盾。“新闻”是从母亲的角度来说的,“平淡无奇的小事”是从子女的角度来说的。母亲成天站在窗前,所见所闻非常有限,所以在子女看来是平淡无奇的小事,在母亲看来就是新闻了。这样写,是为了对比突出母亲生活的单调、寂寞。
【3】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窗前母亲的身影比作“无声动人
的一幅画”,形象地写出母亲生前站在窗前看景物、等儿归、看“新闻”的样子成为了儿女心中最温馨、难忘的记忆,同时也写出了天下母爱“无声”但无处不在的特点,赞美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子女对母爱的理解与感动。 【解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记叙文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晴,其作用有: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贯穿全文的线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反映作者情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等。本文主要围绕“窗”回忆了母亲住在楼房五年里的点点滴滴,故“窗”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窗”是母亲和外界联系的纽带:感知外界,目送子女,回忆过去,故“窗”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窗”还暗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怀念。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不出门的母亲来说,窗前所见的“平淡无奇的小事”都是“新闻”。因为母亲老了,楼层高,楼梯陡,行动不便,很少下楼。她每天很寂寞地坐在窗前,将看见的这些小事讲述给孩子们听,她觉得是一种乐趣。综上分析,可得出答案。
【3】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这句话从比喻的角度,把窗前母亲的身影比作一幅画,既表明了母亲当年在窗前的点点滴滴都成了儿女心中最温馨、难忘的
记忆,同时也赞美了母爱的伟大。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坑
①他下了摩托车,蹲下身子久久盯着柏油路面上的那个坑,底部残留着碎石子和前夜下的雨水,坑像被一口撕咬下来似的,他的心隐隐作痛,不觉皱缩着眉头,直到对面的村口传来“突突”的马达声,他才跨上摩托车,逃一般的飞驰而去。
②“怎么到现在才回来?指望你把花生种下,天天都这样。”妻扛着锄头从暮色里走了出来,一脸不高兴地问。
③他把摩托车上的电钻、工具包拿下,脸偏到一边去躲开妻的目光,自顾往家里走,丢下一句道:“不都到现在回,你以为打工想几点就几点?”
④“咦!你长脾气了!”妻在身后盯着他说,他的后背冷飕飕的。 ⑤“酒也不喝了,变了你!”吃晚饭时,妻把一口饭塞到嘴里,怀疑地盯着桌上的一瓶啤酒,还是忍不住说。头顶是一只晕黄的白炽灯,他把自己的脸藏在碗里,涨红着脸道:“饭都堵不住嘴吗?吃饭。” ⑥“肯定有问题!”妻断言道,像一个义正辞严的法官。
⑦他哆嗦了一下,把饭碗往桌上一顿,额头上出现了细密的汗珠,
梗着脖子道:“烦不烦?吃个饭也不安神,你到底想怎样?” ⑧如果妻再逼问,他恐怕就会完全交代了,可是妻没有,客厅里传来碗筷碰触的拾掇声,他把自己隐匿在了卧室的黑影里,一动不动,大气也不敢出一下。
⑨昨晚,他帮一个住户安装好最后一盏电灯后,天已经黑了。住户热情地邀他喝一杯,他也只喝了一杯啤酒,就往回赶。天上下着小雨,当路过有坑的那条路时,他虽刻意避让着,但还是碾了进去,车轮一偏,自己就被摔了出去,也带倒了路旁的一个黑影,黑影倒在地上“哎哟!哎哟!”呻吟着,他魂都散了,跌跌撞撞地爬起来,扶起车子,就一路急驶而去。
⑩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像一只蚊虫叮在眼皮上。他咬牙一动不敢动,担心眼睛轻微地眨动,秘密就会炸开,被暴露在灯光下,又喷泉般涌了出来。
⑪第二天清早,他红肿着眼骑车出门了,拐向了那条有坑的村路。一家小超市坐落在村路旁,他径直走了进去,掏钱买了一包烟,问:“老板,前天这前面的省道上是不是发生了一起事故?”店主摇摇头说:“没听讲啊!”“前天晚上,八点多。”他提示道。店主就朝外叫道:“李婶,你听没听说前天晚上前面发生了一起事故?”
⑫李婶进来说:“什么?——哦!好像张木匠前天夜里被人撞了一下,那人跑了——”“张木匠人呢?严不严重?”他瓮声瓮气问。“那我就不知道了,老头子昨天才被儿子接走了,好像到武汉儿子那去了。” ⑬他眼神垂到脚面上,半天抬起说:“你有没有他的联系方式?——
我是水电工,他要我昨天过来修电路的,拜托。”害怕他们怀疑,又补充。店主犹疑地还是瞄了他一眼,拿出手机,翻看着报了一组号码。 ⑭他走了出来,面前是一大片广阔绿油油的田地,有暖风拂动。他拨通了张木匠的电话:“喂!您好!你是张木匠吗?”一个苍老的声音说:“你是谁?”
⑮“我是——”他试探地说。
⑯突然电话里传出一个年轻人的声音:“是谁?爸,陌生号码,骗子,挂了!”
⑰电话里就响起了一连串“嘟嘟”声,像是水煮沸,他被热水煎熬着,脸寡白着。他痛恨自己,鼓起勇气再拨电话,一连串说:“我就是前天撞了你的人——”
⑱“什么?没事,只是破了一点皮。”对方哈哈一笑。“嗯!”就像一块石头掉进水里,他喃喃道。
⑲他买了水泥,骑着车带了黄沙,停在了坑旁,拌好,填在了坑里,等坑被磨平,他才直起腰,撕裂的伤口也被填上了。远处,如镜面般湛蓝的天空平展展地延伸着。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他的心理或表现
昨晚喝酒,冒雨回家时路上撞到人 疾驶而去
下摩托车,盯着柏油马路上的坑
①______ ②______
涨红着脸、梗着脖子
打听被撞人的情况,向小超市的老板索要电话号码 ③______ ④______ 撕裂的伤口被填上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 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像一只蚊虫叮在眼皮上。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即描写主人公自责苦恼的情状,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B.第⑥段写妻子“像一个义正辞严的法官”,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威严和正义。
C.第⑮段中的破折号可以看出“他”迟疑、犹豫的心理。
D.题目“坑”一语双关,既指路上的坑,也指主人公起初逃避责任时人性上的“坑”。
E.在妻子说他有问题时“他哆嗦了一下”“额头上出现细密的汗珠”是因为他害怕妻子知道他做错事情批评他。
【4】文章中被撞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
试比较两位老人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2018年9月2日,浙江金华一80后小伙骑电动车经过一路口时,扶起一位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没想到对方反报警称是被他撞倒。事发后,交警通过调取事发路段店家监控,证实小伙未撞到老人。终获清白的小伙表示,将起诉讹诈的老人一家。小伙说,讹人的成本太低,扶人的成本太高了,他起诉并非为了赔偿,希望为自己讨个公道。经过协调,受助老人承认自己一时糊涂,并登门道歉,小伙放弃了起诉。 【答案】
【1】 ①心隐隐作痛,皱缩着眉头 ②妻子询问 ③眼神垂到脚面上 ④给受害人打完电话,填平路面上的坑。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突然点亮的灯光比作叮在眼皮上的蚊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在撞了人之后,内心的惶恐不安、焦灼和紧张。 【3】BE
【4】文中被撞的老人是一个宽容、豁达、乐观的人。①当肇事者通过电话承认是自己撞了老人时,老人选择原谅了他;②而材料中的老人却赖上了好心帮助自己的小伙子,这不仅让做好事的人寒心,更让所有相信善良的人寒心。③如果让这种不良之风蔓延,将贻害无穷。相反,如果对他人的帮助及时表示感谢,或对别人的过错选择接纳与原谅,那么以后将会有更多的人敢于、勇于承认错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解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先通读文本,找到段落相关情节,提炼概括出来即可。本文的内容依次是:昨晚喝酒,冒雨回家时路上撞到人,他的表现是驾驶摩托车疾驶而去;第二天晚上他下摩托车,盯着柏油马路上的坑,他的心理是“心隐隐作痛,皱缩着眉头”;他回家后,妻子询问,他的表现是涨红着脸、梗着脖子;他到小超市打听被撞人的情况,向老板索要电话号码,他的表现是“眼神垂到脚面上”;最后他给受害人打完电话,填平路面上的坑,他的表现是撕裂的伤口被填上。把答案填入相应的空格即可。
【2】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题干已经明确了从修辞角度赏析。这句话从比喻的角度,将突然点亮的灯光比作叮在眼皮上的蚊虫,目的是表现他撞人后内心的惶恐、紧张。
【3】B.“像一个义正辞严的法官”是“他”的感觉,是“他”做错事后自然的心理感觉,并不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威严和正义。没有结合文本分析。
E.错在“他害怕妻子知道他做错事情批评他”,这只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他”不想让自己撞人逃跑的事情被人知道,“他”想逃避责任。 故选BE。
【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地分析和阅读文章后的感悟启示。
文本中被撞老人的性格特征,从“‘什么?没事,只是破了一点皮。’对方哈哈一笑。”可以明显感知老人性格的宽容、豁达、乐观。至于第二问的看法感悟,先分别回答,再总结。文本中的被撞老人因为肇事者的勇于认错而选择原谅了他,我们为老人的大度宽容而感叹;链接材料中的老人则因为自私反而赖上了好心帮助自己的小伙子,这让人寒心。在当今社会,我们既要弘扬正能量,鼓励更多的人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错误;也要坚决制止诬陷好人的不良风气,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的和谐美好。 语言表达
10月24日是本校的教学开放日。为迎接开放日的到来,年级组要求各班对本班教室和公共区进行一次大扫除,请你代表初二年级学生会拟写一则通知。 【答案】示例: 通知
我校本周将迎来教学开放日的活动,请同学们在10月22日下午利用活动课时间进行一次大扫除。希望大家积极配合,并认真完成任务。 初二年级学生分会 2019年10月20日 【解析】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写作应用文的能力。“通知”和大多数应用文一样,在格式上有固定的要求:题目在第一排居中;称呼在第二排顶格;正文在第三排空两格开始写;结尾落款部分署名在上,日期在下。内容上,通知需要在正文部分写清楚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语言上要得体,不能太生硬。注意,本则“通知”是以初二年级学生会的名义发布。因此,称呼处只能是“初二年级各班”,也可以不写称呼,因为落款有“初二年级学生会”。大扫除的时间必须安排在10月24日教学开放日之前,并且尽量利用自习课、活动课等。通知发布的时间(落款时间)还必须在大扫除时间之前。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士兵,非常不善于长跑,所以在一次部队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远落人后,一个人孤零零地跑着。转过了几道弯,遇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标明是军官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径。他停顿了一下,虽然对做军官连越野赛都有便宜可占感到不满,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没想到过了半个小时后到达终点,却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思议,自己从来没有取得过名次不说,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过。但是,主持赛跑的军官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过了几个钟头后,大批人马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看见他赢得了胜利,
也觉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过来,在岔路口诚实守信,是多么重要。
材料中的两种选择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联想和感悟呢?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诚信之我见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的,古今中外,多少的故事都实证了这一点。
季布因为一诺千金而与周围的朋友建起了沟通的桥梁,树立起诚信的榜样,即使最后人头不保,也得到了朋友的拥护,留下了千古美名,至今仍为我们所称颂。
曾子杀猪更是令我们一怔:曾子的妻子曾许诺孩子赶集回家后会杀一头猪,而妻子的用意只是想哄哄孩子,让他安心待在家,而曾子却诚信地杀了一头猪,建起了为儿子沟通的桥梁——诚信是做人之本。这事定会给儿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让儿子在以后的生后中,学习上都以诚信为前提。
有一个外国小朋友更是勇敢大胆,诚信做人。他因为好奇而砍了父亲的一颗樱桃树——这树是父亲最喜欢的。父亲发现树被砍掉后,愤怒不已,并扬言要严惩这个砍树之人。作为儿子的他非常恐惧,在一系列的思想斗争中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道出了真相,建立起与父亲的
沟通桥梁,父亲也原谅了他。他就是美国之父——华盛顿。正是因为小时的诚信,长大后也逐渐与人民建立起诚信之桥,深受人民爱戴。 诚信好似人最美丽的外表,仿佛心灵是最美丽的鲜花。正因为有了这些做基础,才会在诚信这座大桥上安全前行,到达胜利的彼岸。只有诚信,才不会被荆棘缠绕;只有诚信,才不会被风浪击倒;只有诚信,才不会被霜雪冰冻。
但是,有些人却在无形中切断了这座桥梁。古时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了烽火,使得诸侯们都以为出了大事,匆匆赶来,事后才知道是戏弄他们,于是诸侯再也不相信他了,等到敌军真的来临的时候,烽火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他的命运可想而知。
近年来的钓鱼岛事件更是闹得沸沸扬扬。日本国占用了不属于他们的岛屿,却还不讲诚信,不归还本国,使得两国矛盾渐起,难道又要重演历史上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了吗?世界的和平与交流需要两国共同维系,请让世界安静一点好吗?
总之,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让我们默默构建这座美丽的大桥,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解析】
这是一道故事型的材料作文题。拿到这样的作文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一,找对象。材料的对象是一个不善于长跑的士兵;二,分主次。他在长跑比赛中,按照比赛规则,老老实实的跑士兵该跑的线路,没有投机取巧;三,看倾向。裁判笑着恭喜他取得比赛的胜利;
四,析原因。“在岔路口诚实守信,是多么重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材料中的两种选择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联想和感悟。因此,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士兵的角度来分析,士兵能够跑到终点并赢得胜利,是他老老实实遵照标明士兵跑的小径跑向终点的。我们再从其他士兵角度入手来分析。他们之所以没有赢得胜利,是因为他们不是老老实实按照指定路线跑的,而是以占便宜、耍小聪明的心态选择另一条路跑的,正是应了那句古话“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立意:诚实守信可以获得成功,或者诚实守信助人成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