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巴蜀思想家宋育仁研究述评

来源:九壹网
第l7卷第3期 V01.17.№3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 2017年3月 March.2017 巴蜀思想家宋育仁研究述评 孙卫华,黄腾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巴蜀思想家宋育仁是一位晚清维新派的著名人物,四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民国成立后,其政 治立场和相关思想较为落后,尤其在退隐之后,他逐步被世人遗忘。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传奇人生和学 术思想以及其维新思想中的政治、经济、法律、新闻等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因宋育仁著作尚未得 到很好整理,限于材料使用,致使难以反映宋氏思想全貌。为此,加大宋氏著作整理力度,编撰翔实的年 谱、阐述其经学成就等将是深化相关研究的新方向。 关键词:宋育仁;巴蜀;维新变法运动;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B2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17)03—0018—06 无论近代史还是哲学史,都忽略了巴蜀思想 家宋育仁。宋育仁(1858—1931),字芸子,别号 问琴阁主,晚年号道复,四川富顺人。他被誉为 巴蜀维新运动领导者,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 了“宋育仁学术思想研讨会”和“宋育仁先生诞 辰150周年纪念北京展”。《宋育仁思想评传》 (黄宗凯、刘菊素等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宋育仁——隐没的传奇》(武奕、多一木 编写,成都时代出版社,2013)和《宋育仁维新思 界”的第一人。他一生著作颇丰,涉及经学、史 学、政治学诸领域。然而因其在民国时期的晚清 想研究》(董凌锋,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三部 著作相继出版。相关学术论文数量不断增加,以 遗民身份及一些落后言论,导致相关研究未有突 破性进展,成为清末民初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薄弱 环节。 近几年来,宋育仁研究逐渐升温。主要 表现在:2008年12月,四川自贡、北京分别举办 收稿日期:2016—12—30 之作为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也有所突破。② 笔者申报的“宋育仁经学著作的整理和研究”和 四川理工学院黄宗凯申报的同名课题先后获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宋育仁经学著作的整理和研究”(16BZX048);四川思想 家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宋育仁集”(sxjzx2013—001) 作者简介:孙卫华(1972一),男,河南固始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明清哲学、中国政治哲学研究;黄腾 (1993一),男,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哲学研究。 3期 孙卫华,黄腾:巴蜀思想家宋育仁研究述评 19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报告、抒情序跋、文评诗话。文成英以宋育仁、杨 锐、刘光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鸦片战争以后,涌 现了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散文 家。 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立项。。这是首次将宋育 仁研究列入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之中。2015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宋育仁卷》以及2016 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的《宋育仁文集》相继 出版。为迎接不断升温的宋育仁研究,需总结以 学界对宋育仁的词作和诗歌方面的研究主 要集中于《庚子秋词》《哀怨集》《三唐诗品》。 徐溥对宋育仁参与创作的《庚子秋词》一书进行 往相关研究的得失,以便推动其向纵深发展。 一、有关宋育仁的评传及其学术成就 欲研究一个思想家,首先必须了解其生平事 迹及其学术成就。宋育仁生前曾对民国政治多 有批评,加之他长期隐居,致使其被学界忽视,甚 至误解。尽管如此,因宋氏的学术成就显著,随 着人们慢慢淡忘那些批评,宋氏的学术成逐渐突 显出来,进而为后人所关注和研究。1962年郭 沫若主编的《近代史稿》“第一次提到提到了宋 育仁及其《时务论》” 。1979年徐溥的《宋育 仁》一文收录于《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2辑(四 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之中。此文再次 对宋育仁不平凡且充满传奇的一生进行了评介, 开启了改革开放之后研究宋育仁的先河。紧随 其后,易公度的《宋育仁先生传略》《宋育仁先生 传略补遗》,以及他与刘海声、徐溥合著的《晚清 政治家、学者宋育仁事略》,是较为全面而系统 地介绍宋育仁生平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⑧涂明 皋主编的《中国近代思想家评传》(重庆出版社, 1988年)收录了由彭珏执笔的《宋育仁》一文,着 重介绍了宋育仁的政治思想。研究四川或重庆 的重要历史人物的著作中,也大多增设了介绍宋 育仁的章节或条目。④ 宋育仁的学术成就也是一个研究重点。尽 管宋育仁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思想家,但相关研究 却主要集中于文学和诗词歌赋等方面。傅德岷 主编的《巴蜀散文史稿》(重庆出版社,2001)对 宋育仁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介绍,认为宋育仁的著 作多以散文形式出现。而这些散文以宣传维新 变法为中心,可以分为三类,即议论散文和考察 了述评,分析了宋育仁未能得到国内学界重视的 原因,并肯定了宋育仁的文学成就,以及宋育仁 文学作品的研究价值。_3 台湾学者卓清芬也以 《庚子秋词》为研究对象,认为宋育仁等四位词 人的词不仅反映了时事,也响应了时代对于“词 史”的呼唤。_4 宋育仁的曾外孙王端诚在《微斋 笔影》(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中以《哀怨集》为 中心,探讨了甲午庚子巨变中的宋育仁心理历 程,认为这些诗是“诗人自身形象的再现”。程 彦霞指出:《三唐诗品》是晚清一部纯粹关于唐 诗的批评著作,该书不仅重新建构了晚清唐诗 学,而且也从艺术审美和社会功用两个层面调和 了以王闽运为主的汉魏六朝诗派和以曾国藩等 为首的宗宋诗派之问的诗学矛盾。_5 台湾陈文 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宋育仁、刘沅、何志高等一 大批蜀地学者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归纳和收录,并 对宋育仁等蜀地诗人、词人对蜀地文化的发展所 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肯定。[6]1 宋育仁的经学成就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 贾大泉、陈世松主编的《四川通史》(四川人民出 版社,2010)中专门介绍了宋育仁的“经学”与 “西学”之关系。台湾学者程克雅将宋育仁与吴 之英、张滇仪三人的经学思想进行比较,探讨了 晚清四川经学家们的三礼学成就。『7]1 m窦秀 艳的《中国雅学史》(齐鲁书社,2004)介绍了宋 育仁的《尔雅今释》,作者指出:“宋育仁因有到 过西方诸国的考察实践和西学知识,所以在《尔 雅今释》中,他不断引用西方的理论,进行中西 比较,强调《尔雅》在古代为古小学教科书,现代 宜宾学院学报 第17卷 亦为语言知识、社会常识、博物之学的教科书。” 二、宋育仁维新思想的研究 宋育仁一生最为辉煌的时期大概要属十九 张,毕竟是向民主的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 l 张朋园的《议会思想之进入中国》¨ 、薛恒的 《甲午之前士人对西方议会制的认识》¨ 等文也 涉及了宋育仁的这一看法。王尔敏在《近代经 世小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一书中以 “宋育仁之旅英探索新知及其富强建策”为题, 世纪最后十年。1894年,宋育仁出使英、法、意、 比四国而撰写的《采风记》,成为那时少有的放 眼看世界的著作之一。在该书中,宋育仁对西方 国家的政治、教育等进行了详细地介绍。这对以 后的维新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界对其维 新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思想、经济思想、 法律思想、新闻思想等方面。 关于宋育仁的政治思想。自徐溥的《早期 改良主义思想家宋育仁》之后,彭珏、李时岳、王 端诚等都对宋育仁的政治思想进行了探讨。@林 顿等学者将宋育仁与杨锐、刘光第等进行比较, 从而肯定宋育仁政治维新思想的研究价值。 8 《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98)中收录了《采风记》,宋育仁 因与郭嵩焘、刘锡鸿、薛福成等人齐名,迅速受到 关注。郭双林指出:“就黄遵宪、宋育仁等人实 践活动来看,他们在维新运动中虽不能像吕海 寰、伍廷芳、张荫桓等人那样,引起光绪皇帝的重 视,但对推动运动的发展,扩大运动的声势,仍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 《蜀学》第五辑(成都:巴蜀 书社,2010)收录了龙晦的《宋育仁与其(泰西各 国采风记)》一文,该文着重分析了《采风记》中 涉及的政法、办报、财税以及语言文字等内容,认 为宋育仁是站在洋务派立场,反对清流派的。钟 叔河的《书前书后》(海南出版社,1992)中介绍 了了宋育仁离奇的思维方式。 宋育仁的议院制主张在《采风记》中有明确 体现。这一主张成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刘菊 素从政治学角度评述道:“宋育仁倡设的议院制 度,其目的在于‘君恩下施’‘民隐上达’……宋 育仁所处的时代,人们对议会制的了解普遍比较 肤浅,民主思想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在当时条件 下敢于提出议会政治和‘君民共主’的政治主 介绍了宋育仁的人生经历、政治活动及其政治主 张和思想。 关于宋育仁的经济思想。清朝晚期,巨额的 战争赔款、战争支出,加上巨大贸易逆差,使得清 政府的财政状况变得极为严峻。针对此,宋育仁 向清廷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建议,撰写了《经 世财政学》《会议银价说帖》等著作。钟祥财将 宋育仁的经济思想概括为本农食论、权工商论、 钱币论及其他。 他为《经世财政学》撰写的提 要收录在《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经济卷》(复旦 大学出版社,1994)一书中,作为经济学资料汇 编,此提要在经济学界所产生的广泛的影响。 《中国近代货币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下编有一节专门介绍宋育仁的货币论。 董凌锋着重分析了宋育仁经济思想主张产 生的历史背景。_1 黄宗凯、刘菊素指出,宋育仁 在《时务论》《经术公理学》《经世财政学》中,对 资本主义商业地位、公司治理、兴商学等进行了 阐述,并提出了一些兴商的具体主张与建议。 自贡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中收录了刘海声的 《宋育仁在四川创办银行》一文,该文对宋育仁 在四川创办银行情况及其银行设想进行了探讨。 关于宋育仁的法律思想。作为维新变法运 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宋育仁的法制思想亦具独特 性和先进性。黄宗凯、刘菊素认为,作为清末变 法修律的代表人物,宋育仁“对法制思想的起 源、依据、功能等问题的探讨……其中不乏真知 灼见,对当代法制建设有一定的启发、借鉴价 值”_】 。唐丹在介绍《借筹记》所述宋育仁的相 关事迹基础上,从传统法文化赋予古代中国书生 3期 孙卫华,黄腾:巴蜀思想家宋育仁研究述评 2l 以信仰的角度,分析宋育仁欲袭日壮举的原因, 进而以信仰为切入点,对现代中国法律人信仰的 缺失进行原因探析和对策构想。_1 j】 卜 此外,何 云鹏等学者也专门针对宋育仁的法律思想进行 了论述o ̄18} 理近代外交关系的一些准则等问题。 《成都市 志・总志》《四JiI近代史稿》都介绍了宋育仁在 向西方学习的贡献。⑨还有学者对宋育仁的农业 思想、边疆思想、公司思想、军事思想等也进行了 探讨。⑦这些论述虽然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性, 关于宋育仁的新闻思想。宋育仁在蜀期间, 正值国内维新运动如火如荼之时。为了响应维 但仍旧值得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钟永新考证了宋育仁在英期 新运动,他先后兴办了《渝报》《蜀学报》等维新 报刊,这些刊物对蜀地的思想解放起到了直接的 推动作用。《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2O辑(四川 人民出版社,1980)收录了荀实的文章,苟实认为 宋育仁创办的《渝报》《蜀学报》是“四川第一家 报刊”。这一看法逐步成为学界共识。周勇针 对《渝报》的发展、基本内容、时代背景等进行了 研究。_1 何承朴介绍了《蜀学报》的创立过程以 及内容,深入分析了宋育仁创办该报主旨及背 景,并高度赞扬:“宋育仁在成都创办的《蜀学 报》和‘蜀学会’……对新思想和现代科技知识 在全省的传播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_2 。徐登 明认为:“《渝报》是四川期刊史上的第一家刊 物。”_2 罗毅等学者认为:宋育仁是是四JiI第一 家近代报纸《渝报》的创始人。_2 2005年5月1日,曹德权在《自贡日报》上 发表文章,如此总结宋育仁办报的宗旨、体现的 思想:“在宋育仁的办报指导思想中,兴论变法, 倡扬西学是其要旨……而归重以教为先,明政为 要。”同年10月24日,张杰在《成都日报》上以 “宋育仁:成都办报第一人”为题,也介绍了宋育 仁在成都创办《蜀学报》的经历及其新闻思想。 其他方面的研究。除了上面一些较为集中 的讨论外,还有部分零星主题的讨论。孙山从教 育目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制度、教师、学生、人 才选拔六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宋育仁教育思想的 构成。 刘菊素、黄宗凯探讨了宋育仁出使英、 法、意、比四国期间,通过研究外国政教和社会风 俗,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由此提出了处 间与麦克斯・穆勒之间的学术交往 ,李树民 考证了宋育仁与赵熙之间的交往 ,李晓宇则 着重考察了辛亥革命前后,宋育仁与西方人士之 间的交往 ,等等。上述的这些研究或考证,为 日后综合性地研究宋育仁的生平及其思想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还比如,对宋育仁历史地位的重新认定。 1964年,刘望龄将宋育仁列为“顽固的守旧 派”_2 。而今,越来越多的学者重新审视其历史 地位和价值,将其作为一个“敢为人先的勇气, 强烈的爱国情愫,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的维新思 想家来看待。侯宜杰将宋育仁与郑观应、冯桂 芬、洪仁歼等一并列入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理论 家、改革家,肯定了宋育仁的研究价值。 29_ 三、 宋育仁研究的不足及其瞻望 近些年来,虽然学界对宋育仁关注度有所加 强,仍存在着研究者绝大多数都在巴蜀学界,辐 射全国的现象有待形成;研究热点多聚焦于宋氏 的维新思想,其经学、哲学等方面的内容涉猎较 少;使用的宋氏著作相对集中,很多有价值的宋 氏著作未进入研究者视野,等等问题。针对以上 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的宋育仁研究不能与作为 大师身份的宋育仁的历史地位相匹配。因此,加 大宋育仁思想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有助 于加深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发展历程的理解,弥 补当前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缺憾,而且还可以通过 对宋育仁思想的系统分析,了解其时代局限性和 进步之处,对当代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宋育仁研究 宜宾学院学报 第17卷 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加大宋育仁著作的整理力度。宋育仁 的著作生前即已流布,但传播不广,《续修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的经部仅对宋育仁的《说文部首 笺正》《同文略例小篆通古文举要》《经术公理 学》有所介绍。显然,这些介绍并不能展现宋育 仁著作的较为重要的内容。虽然国家图书馆影 印出版了《宋育仁文集》,但没有标点,这对于很 多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阅读困难。整理本中, 除《宋育仁卷》(2015)外,还有节选《泰西采风 记》《庚子秋词》《说文解字部首笺正》等著作,外 加少量散见于友人著作之中的诗作、序言、书札 等,均不能形成系统。目前整理的内容难以反映 宋育仁思想学术的真相。《宋育仁卷》收录的多 为宋氏的政治或时评类著作,遗漏了其经学、史 学、小学、文学等内容。鉴于此,加大宋育仁著作 的搜集、辑佚、辨伪、整理的力度,出版点校的 《宋育仁集》或《宋育仁全集》,十分必要。 (二)编写宋育仁年谱或学术长编。尽管学 界对宋育仁的生平事迹和学术贡献,通过一些小 传类文字有了初步了解,但这并不能让那些不熟 悉宋育仁的研究者正确地评价或看待宋育仁的 贡献,或者说不能正确地对其进行历史定位。现 有的小传或年谱类文字都还显得十分单薄,史实 倒置的情况依然存在。本着知人论世的学术精 神,编写一部较为翔实的年谱或年谱长编,对于 全面了解宋育仁丰富多彩的一生,客观公正地评 价其历史贡献,都显得十分有必要。 (三)扩大宋育仁研究的范围。这可以从两 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指专门针对宋育仁本人思想 的著作方面进行拓展。就目前研究来看,学界针 对宋育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政治和时务类著 作。由于以往材料搜集的困难,虽然取得了一定 的创获,但因主客观等方面在原因,尤其是研究 者们在未能尽可能多地掌握宋育仁著作时,得出 的结论不仅会存在偏颇之处,而且也难以推进宋 育仁相关研究在深度上或广度上发展;另一方面 将宋育仁放到他生活的那个特定年代里,考察他 与同期历史人物的思想异同,从而彰显宋育仁思 想的特质。维新变法时期,宋育仁的思想与康有 为、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有何不同,可以进行比 较。民国时期,宋育仁的思想又发生了哪些变 化,亦需要进行详细考察,他与梁启超、胡适等在 学术观点上有何不同,尤其是在对待国学问题方 面,存在哪些区别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透 过这些比较研究,还可为当前的国学研究提供某 些启示。 注释: ①朱从兵、孙凯专门针对1978年至2008年的二卜年 间,各类期刊刊发涉及68位晚清人物的研究论文数 量进行了统计,其中有关研究宋育仁的论文有l6篇, 被研究的热度排在倒数第四。(见朱从兵、孙凯《改革 开放以来晚清人物研究述评》,载于《史学月刊))2OLO 年第4期)当然,尽管此文所统计的范围不包括集刊 或相关学术著作中散见的论文,结论认为宋育仁研究 热度不高,处于低迷的现状,较符合现实。 ②董凌锋《宋育仁维新运动期间的思想研究》,内蒙古大 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董凌锋《宋育仁维新思想研 究》,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杨坤《(正 本学社类钞)研究》,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 论文。 ③易公度《宋育仁先生传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 川省富顺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富顺县文史资料 选辑》第1辑,出版地不详,1986年版,第19—30页; 易公度、刘海声、徐溥的《晚清政治家、学者宋育仁事 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四川省省 志编辑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出版 地不详,1983年版,第28—38页。 ④政协四川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文史馆编的 《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版)中收录了荀实(张秀熟)的《力倡变法图强的宋育 仁》;郑洪泉主编的《重庆古今风云人物》(重庆大学 出版社,1989年版)中收录了由黄炳琛执笔的《宋育 仁》。何俊华、李殿元著的《巴蜀百贤》(四川人民f】J 3期 孙卫华,黄腾:巴蜀思想家宋育仁研究述评 23 版社,2010年版)以“宋育仁: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改良 主义思想家”为题,介绍了宋育仁。此外,还有李殿 元、李松涛著的《巴蜀高劭振玄风——巴蜀百贤》(四 川人民出版社,2001)、《四川简史》(四川省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1986),陈世松、贾大泉等著的《四川通史》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等书,都对宋育仁进行了介 绍。 ⑤可参见涂明皋主编《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家评传》,重 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216页;李时岳 《维新思想想史上的症结:“议院”与“民权”》,《学术 研究》1989年第2期;王端诚《宋育仁维新思想试 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富顺县文史资料 委员会《富顺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99年版,第 107—119页。 ⑥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成都市志・总志》,成 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147页;何一 民等撰稿《四川近代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第278—287页。 ⑦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1997年版,第456—460页;董凌锋《宋育仁的边 疆思想》,《宁夏社会科学552014年第3期;董凌锋《宋 育仁的公司思想》,《保定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刘菊素《论宋育仁的军事思想》,《巴蜀史志》2010年 第3期。 参考文献: [1]徐溥.早期改良思想家宋育仁[J].社会科学研究, 1979(5). [2]文成英.近代巴蜀的“变法”散文[J].渝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0(2). [3]徐溥.宋育仁与《庚子秋词》[J].文史杂志,1985(1). [4]卓清芬.王鹏运,等.《庚子秋词》在“词史”上的意义 [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程彦霞.《三唐诗品》与晚清唐诗学[J].浙江工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6]陈文采.晚清四川地区《诗经》学述略[C]//舒大刚主 编.儒藏论坛.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7]程克雅.晚清四川经学家的三礼学研究:以宋育仁、吴 之英、张慎仪为中心[C]//舒大刚主编.儒藏论坛.成 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8]林顿.杨锐、刘光弟、宋育仁爱国主义思想浅探:兼及 维新派与光绪帝之双向依赖[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 版),1990(1). [9]郭双林.晚清驻外使领与维新运动[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9(3). [10]刘菊素.宋育仁对西方议会制的追求[J].历史档案, 2008(3). [11]张朋园.议会思想之进入中国[J].华东师范大学学 报,2004(6). [12]薛恒.甲午之前士人对西方议会制的认识[J].南京社 会科学,2007(1). [13]钟祥财.宋育仁的经济思想[J].经济科学,1994(2). [14]董凌峰.维新运动期间宋育仁的经济思想研究[J].兰 州学刊,2006(5). [15]黄宗凯,刘菊素.清末维新思想家宋育仁兴商思想探 析[J].商场现代化,2008(12下旬刊). [16]刘菊素,黄宗凯.宋育仁的法制思想研究[J].四川理 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7]唐丹.宋育仁先生《借筹记》的法文化解读[C]//地方 文化研究辑刊:第九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18]何云鹏.早期维新派法律思想述评[J].中外法学, 1997(1). [19]周勇.论《渝报》[J].社会科学研究,1983(12). [20]何承朴.川西鼓吹维新变法的号角:《蜀学报》[J].四 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 [21]徐登明.四川期刊发展史略[J].新闻界,1997(1). [22]罗毅,钟盛.《渝报》与宋育仁的维新事业[J].中华文 化论坛,2008(8). [23]孙山.宋育仁教育思想研究[J].教育评论,2009(6). [24]刘菊素,黄宗凯.宋育仁的外交思想[J].中华文化论 坛,2009(3). [25]钟永新.麦克斯・穆勒与宋育仁的学术交往录[J].宜 宾学院学报,2011(10). [26]李树民.宋育仁与赵熙交游考略[J].盐业史研究, 2014(1). [27]李晓宇.岂有文章惊海外:辛亥革命前后宋育仁与西 方人的交往[J].党政研究,2014(1). [28]刘望龄.张勋与“丁巳复辟”[J].历史教学,1964(6). [29]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M].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李青] (下转49页) 3期 张红娟:为讲真话而抗争——巴金《随想录》第七十二篇、第七十三篇首发始末 49 Fight for Telling the Truth:The Publication of the Seventy—second and Seventy——third Articles of Thoughts by BA Jin ZHANG Hongju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Shanghai Xingjian Vocational College,Shanghai 200072,China) Abstract:Ta Kung Pao supplement Park editor revised the seventy—second article in 0 如.It is gener— ally believed that the seventy——second article was first published in Harvest magazine on 25 September 1 98 1.BA Jin did not recognize the seventy—second article published in Ta Kung Pao supplement Park and protested against a deletion in the seventy—third.Ta Kung Pao supplement Park only published the subject without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The article was first published in singles“the truth’’by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in February 1983.The.storm reflected the spirit of BA Jin’S struggle to tell the truth.The publication process of two articles can enrich the content of research on BA Jin from the details. Xun”:the seventy—third article“Song of the ea一 Key words:The seventy—second article“Missing Mr.LU gle”;Ta Kung Pao supplement Park (上接23页) Review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SONG Yuren’S Thoughts SUN Weihua,HUANG Teng (Law School,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Hubei 430074,China) Abstract:SONG Yuren was the first person who opened his eyes to look at the outside world in Bashu area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His political ideas and thoughts were out of date and were forgotten in the Re— public of China.Most of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n SONG Yuren’S thoughts are focused on his legendary ideas about politics,economics,legislation and news,etc life,academic ideas and his political reforming Owing to some books of SONG’S are difficult to collect,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is re— search that produce some biased results.In future research,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collation of Song’S books,writing a chronicle of him and expounding his Confucian thought. Key words:SONG Yuren;Bashu;reform movement of Qing dynasty;political though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