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的虎耳草——崖壁上的梦
高一(16)班 杨荣业
虎耳草,一种叶片上有如虎般条纹的野草。读完《边城》,我发现虎耳草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了六次,也对此感到疑惑:为什么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要写虎耳草这种野草而不写其他植物呢?
《本草纲目》上说:“虎耳,生阴湿处,人亦栽与石山上。一茎一叶,如荷叶盖状,人呼为荷叶,叶大如钱,状似初生小葵叶及虎之耳形。治瘟疫,擂酒服。生用吐利人,热用则止吐利。又治聤耳(中医指耳窍化脓性疾病。);捣汁滴之。”据沈从文先生回忆:“渡悬崖罅缝间绿茸茸,似乎还生长着许多虎耳草。”沈从文先生家乡生长着许多虎耳草,在家似乎还有许多虎耳草的盆栽。可见,沈从文先生对虎耳草还是相当喜爱,但这并不能作为《边城》中虎耳草出现的原因。要找出这个原因,就要找出《边城》中虎耳草的象征。
虎耳草生长在崖壁,平时是攀折不到的。可是在二老为翠翠唱歌时,翠翠做了个梦:“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翠翠在梦中摘到了虎耳草,可时不知道把他交给谁——此时的翠翠对爱情是慒懂的。就如评论者所说的:“沈从文把翠翠比喻做小兽物,她的美是清新、自然的,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绿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边的竹篁、白塔给了她一颗不为世俗习染的赤子之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梦境。”
——这犹如虎耳草般的品性,使得翠翠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有所知,但内心却是忐忑不安的。然而,我认为,在梦中的虎耳草除了象征翠翠情窦初开的情感外,似乎还代表着些什么。为什么象征着翠翠情窦初开这种情感的虎耳草,会长在三五丈高的崖壁上,而不是随手可得呢?第一次出现虎耳草是在翠翠梦中,后面出现的虎耳草也基本是在梦中或围绕这一个梦出现的。在十七章结尾:“翠翠把竹篮向地下一倒,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大把虎耳草。老船夫望了翠翠一眼,翠翠两颊绯红跑了。”这时的虎耳草是真正的虎耳草,翠翠摘虎耳草,表明她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心意。
十七章以后,虎耳草没有再出现。翠翠是在梦中发现自己情感的,当她明白了这种情感,这种情感变成了现实后,这个梦就不需要出现了。
虎耳草究竟代表了什么?我认为,虎耳草是翠翠对爱情的憧憬、追求,或者说,虎耳草是翠翠对于爱情的美好的梦。虎耳草长在崖壁上,或许一开始就注定这个梦无法触及。
虎耳草代表了翠翠的梦,仅凭这一点,沈从文先生就把它写进了《边城》?或许不是,应该有更多原因。我认为还有一点,虎耳草也代表了沈从文先生自己的梦。
虎耳草在沈从文先生的家乡,随手可摘,不费力气。沈先生家中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钓窑盒里,有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从文先生喜欢的草。虎耳草是沈从文家乡的植物,沈从文先生一看到虎耳草可能就会想到家乡,想到自己在家乡的种种经历。写《边城》时,沈从文先生还不能回家,或许是沈从文先生本人的想法,或许是社会的逼迫。回家乡对当时的沈从文先生来说,也是一个梦,在悬崖上的无法触及的梦。
虎耳草的花语是持续。生长在崖壁上的虎耳草,不怕风吹日晒,坚毅得令人敬佩,又
朴素得让人忍不住摸一下。正是这样的虎耳草,出现在《边城》中,代表着翠翠和沈从文先生的梦。虎耳草是崖壁上的梦,不管梦的结局是什么,都不会消失,正如它的花语——持续。
翠翠和沈先生,你们看到梦的延续了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