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选对教辅书有窍门

来源:九壹网


选对教辅书有窍门 遵循“九看三不看”

购买教辅书并非越厚越好

许多家长都喜欢亲自为孩子挑选教辅书,以为凭自己的过往经验,可以搞掂教辅书。但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有时并不管用。“家长最好带孩子去选购,看看他的需求是什么。家长觉得好的,不一定好。”学大教育越秀校区张伟总监是一位中学高级教师,曾主编过《高考总复习大纲·化学》等两套教辅书,还是《中学教材全解·高考总复习全解·化学》等六套教辅书的副主编。他认为,家长在购买辅导书时,有几点要注意,一是不能被书面设计所迷惑,二是要看清教材的版本,三是看看内容,好书是不会重题的。四是为学生一科选一本就足够了,一定要紧随老师课堂教学,把课堂的东西先完成。

有的家长希望教辅书多点内容,越厚越好。张伟认为这是误解,“教辅书页码不能太多,最好不超过120页。经过测算,中学基础年级一个学期有20~30个大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做10道题,做300~400道题就足够了,多了就是题海战术,所以教辅书不是越厚越好。”

使用教辅书要学会选题做

教辅书的使用是一大技巧。有的学生只草草做了前面十几页就弃之不顾了,有的家长硬逼着孩子完成教辅书中的练习,而事实上,教辅书是不一定要做完的,一般学生的使用率在20%左右。张伟认为,学生做教辅书要学会选题做,既要举一反三,又不陷入题海战术。做题要做到位,不能答案对了就万事大吉,要善于总结、提炼、反思、回头看,甚至建立自己的“好题本”。

教辅书中的答案是一把双刃剑。有的老师不喜欢学生购买“教材全解”类的书,主要因为这类书有详细的答案,学生不用思考就知道了答案,上课不认真,课堂效果不好。甚至有的学生不动脑筋,直接抄教辅书上的答案,这样对学习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有害。因此,选择教辅书,最好选择练习与答案分开的,而且答案有充分解释的。

怎样选购教辅书?梁锦文提出了评价教辅书籍是否有价值的“九看三不看”。其中,“九看”是:

1.看目录内容:

分类宜细不宜粗。例如同是解析几何专题,分成“二次曲线焦点弦问题”、“角平分线问题”、“切线问题”,优于只是分成“直线和圆”、“二次曲线”。

2.看目录排序和页数:

目录排序宜按考试出现概率高低划分不宜只按考点划分,如英语词汇书,按“高频常考”、“次高频常考”、“生僻词”划分,优于按首字母排列划分。当然,如果常考的重难点占的页数多,生僻占的页数少,而不是全书平均着力就更好了。

3.看知识解读。

建议考生可翻到自己最熟的部分看相应的知识解读,全新、精辟的知识解读最好,知识能整合成图表次好,知识能分点罗列再次之,最差的只是照搬教科书,毫无整合。

4.看配套习题。

分程度(如A组B组/培优基础)及指名题目出处(如某年某地高考第几题),说明编者有认真过滤试题。

5.看选择题答案。

差的教辅书只有正确选项,好的教辅书不但有答案解释,还会有错误项错因分析。

6.看第一版时间与再版次数。

再版次数越多说明口碑较好。对于有改革的科目考试则要看第一版时间是否在改革三个月后。

7.看封面。

浑水摸鱼的出版商常常会把粗制滥造的漫画作为封面,不少高考书竟然以画工低劣的美少女战士做封面,基本可以直接扔掉。

8.看可读性。

排版、字体大小、行距、纸张颜色都会对可读性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小学生。

9.看出版社。

国内名社、省内名社是品质的保障。

“三不看”是:不看主编(不是编者)、不看书名(炫不炫/华不华丽)、不看价格(价格高有时是因为不好的出版社做一锤子买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