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使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这部兵书的基本内容,学习其精华之处,提高国防观念和军事斗争策略,为未来参与社会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打下理论基础。
内容:一、孙子和《孙子兵法》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方法:理论讲解,观看课件,解答疑难,考核评比。 时间:1.5小时 要求:略
同学们,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孙子的思想。“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上兵伐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些古老的军事格言,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一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们都出自中国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学家孙武的经典兵学著作--《孙子兵法》
那么,《孙子兵法》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兵书呢?它的作者是什么人?它成书年代与著录流传情况怎样?它为何诞生在古老的东方大地?它的理论价值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孙子和《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产生于春秋末期的一部新兴地主阶级军事理论的代表作,它是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状况和战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阅读和研究《孙子兵法》之前,简要了解该书作者的身世、生平事迹,廓清该书的成书年代、版本源流,熟悉作者所处的
1
时代背景,对于我们科学地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正确理解和把握《孙子兵法》的思想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1点、 孙子其人
古老的黄河,咆哮奔腾,辗转百回,穿过高山大川,从河南的孟津掉头东来,在东入大海之际,溉泽了齐鲁大地,哺育了文武双圣。文圣孔丘,武圣孙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双璧,素有“文孔武孙”之美称。
孙武的家世及产生军事奇才的社会背景。
孙武,又被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字长卿,《史记》对其有记载。他出生在春秋末期,这个时期是战乱的年代,根据历史记载的战争就有六百六十多次。所以有个说法叫“多事之秋”就是指那时。地点就是齐国乐安城。也就是山东东营广饶与博兴之间,也有说惠民的人,生卒年月已无法详细考证,大约比孔子小十岁,主要活动在吴王阖闾和吴王夫差前期。 军事世家
根据《史记》和唐、宋有关资料记载,其先祖为陈国人。陈国大约在今河南淮阳及安徽亳县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复求舜后,嗣舜之业,于是就封舜之后裔--妫(gui)满于陈,建国立都,以奉舜祀。公元前705年,妫满的后世子孙陈他喜得贵子,取名完,这就是孙武的祖先。以此说明孙武与舜也是有血缘的。陈完的父亲在与兄弟争斗中先得君位,又失王位,祸及陈完,遂离开陈国,踏上了出奔异国的征途。茫茫中原大地,归栖何处,陈完早已成竹在胸。他目睹争霸中原
2
的较量中,齐桓公确实技压群雄,智高一筹。于是陈完毅然投奔齐国,一展平生之志。陈完到达齐国后,倍受齐桓公的器重,并任命于高官,但陈完不敢当高位为辞而婉言谢绝,被任命为“工正”(负责掌管官营手工业的官员)。从此陈完便定居齐地,克意职守,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也许是为了淡忘漂泊流浪之寂,珍惜新的生活的开始,陈完定居齐地后,不臣继续陈国公子的那种生活,在姓氏上保留了陈字的核心部分田----即改称田完。田氏家族立足于齐之后,几经发展家道,显宦盈门,成为望族。田完的第四代世孙田无宇,承田氏家族尚武之遗风,以勇武见称,官居大夫。田无宇生二子,长子田恒,这就是后来代齐田氏之祖;次子田书,这就是一代兵圣孙武之祖。孙武之祖田书,字子占,也是齐国大夫。公元前523年,齐军伐莒(现在的山东莒县一带),莒国残暴的君王名为莒共公退奔纪鄣----今天的江苏北角赣榆县。齐景公命田书率兵攻纪。田书通晓兵法,尤善谋略制敌,兵临纪鄣后,遂充分利用夜暗,缘绳登城,出其不意使六十人捷足先登;然后里应外合,虚张声势,造成敌人恐惧,一举夺占纪鄣。田书高超的军事谋略才能,深得齐景公的赏识,因此伐莒奏凯之时,齐景公大赏田书,不仅把乐安之地作为食采之邑封赐田书,乐安之地现在有三种说法:一是惠民县、二是博兴、三是广饶。并且把“赐姓孙氏”作为一种最高的礼遇以彰其功。(意思是公子为国君,公孙、王孙便是国君的姓氏,朕取“公孙、王孙”二姓氏中共同字“孙”赐于你。)从此,在田氏家族中,从孙武的祖父以后,改田为孙。孙武的父亲孙凭,也是齐国的大官。这个家族还有一位军事家,叫田穰苴,是孙子
3
的同宗叔叔,当官是军队司马一职,著有兵法理论《司马法》。孙武就出生于这样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家庭的环境为孙武研究军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从小就受到了家族尚武之风的熏陶,青年时代的孙武,就已经成为了一名学识渊博的军事人才了。孙武有三个儿子:孙弛、孙敌、孙明。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也是孙武的后世子孙。
弃齐奔吴,著成兵书。择主而仕,见机出世。青年孙武踌躇满志,欲遂平生之愿时,中原的形势和齐国政局的变化不得不使他萌生“择主而仕”,出奔他国的念头。通过他分析世情,寻找明主,最后决定到吴国,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就算现在也是我们国家最好的地方之一,说明孙武当时也知道沿海比内陆好。到达吴国后的孙武,生活在罗浮山,也就是太湖西南部。一段时间里过着一种隐居生活。一方面观察时局变化,一方面潜心著书。同时广交朋友,结识了楚国亡臣伍子胥和南方勇士要离,三人成为密友,这成为孙武在吴国政治生涯转折的关键。吴国君王阖闾,派刺客专诸杀死了吴王僚,(著名的刺客有四位,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聂政刺韩傀,荆柯刺秦王)。在夺得哥哥姬僚的王位后,欲安国治民,兴霸称王。只是军中缺少带兵之人。好友伍子胥深知孙武军事才能,公元前512年,吴国大将伍子胥先后七次荐于阖闾,有个典故叫“吴王七荐”,于是吴王召见了孙武。孙武就带上他那传世之巨作《孙子兵法》,吴王阖闾怀着浓厚的兴趣阅读完毕。连声称妙,孙武那惊世骇俗的议论,新颖独到的见解、出人意表的识断,引起了英明有为、一心图霸的阖闾的强烈共鸣。在
4
吴王要求实际操作时,演出斩美姬严军律,“三令五申”典故就出自这里。公元前506年,孙子与吴王统领大军西破强楚,百战百胜,显名诸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奏响了决胜千里的战争乐章。当孙武助吴王成就霸业后,老国王也驾鹤西去。接位的国王就是夫差,也就是被越国大美女西施迷倒的那位,被敌国利用错杀了大将伍子胥。孙武此时也感到战争的结束对武将来说,也是该走的时候了。孙子最后的结局怎样,在何地去逝,现在人只能根据历史资料推断,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也许会有新发现的。
第2点、《孙子兵法》成书的时代背景。
造就人才的环境----------强大国家。世界上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肯定是一个现代科技发达的国家。学校的情况也是如此,清华大学国家领导人和院士就出了三百五十六位,足以说明环境是多么重要。同样,当时齐国的社会文明的演进,战争方式的变化,文化思潮的激荡,上古兵学的积淀,经济的发展、家庭环境的熏陶等诸因素对孙武的成长及其军事才华的发挥,也有一定的作用。
(1)、齐开放的社会环境是孕育孙武的肥沃土壤。吕尚(姜子牙)建大周朝后,被封在齐为王,是齐国建国之祖。吕尚治国、修政的正确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后人,特别是管仲、晏婴继承并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使齐国政治开放,国家稳定;经济开放,农工商贸发展;人才政策开放,群贤毕至;文化开放,稷下争鸣。齐国这种开放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孕育大军事家孙武的肥沃土壤。
(2)、齐人尚武传统和当时社会斗争需要是《孙子兵法》问世的
5
有利条件。齐人善战,传统悠久。在长年战争中齐国人养成了一种尚武、善战的民族传统。这种传统对后来齐国军事的发展、兵学的盛行等具有重大的影响。吕尚封齐前的个人经历和封齐后面临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他非常重视军事。他这种治国崇武的思想与先齐夷人善战、尚勇的民族传统融为一体,使齐国在诸侯兼并、争霸中能战胜强敌,日趋强大。这种军事大国的客观环境及其兵学传统,是大军事家孙武成长的有利条件。另外,在孙子生活的时期,社会发生大变革,大动荡的转折阶段。新兴势力纷纷登上舞台,为赢得战争,夺取政权,都高度重视对战争经验的总结,急切需要有出自本营垒的军事人才提供战争实践的理论指导。从这层意义上说,《孙子兵法》是时代的要求。 (3)、吕尚与管仲的军事思想对孙武的影响。吕尚是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家之祖。吕尚的军事思想相当丰富,而其对孙武影响最大的则在“阴谋修德”和“兵权奇计”两个方面。
在阴谋修德方面,吕尚在佐文王武王伐纣灭商时期,曾针对商强周弱的形势,提出欲取先予的谋略。这可以从《孙子兵法》的《计》、《形》、《势》和《虚实》等篇看出其影响所在。孙武是我国军事学术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兵者,诡道也”及“兵以诈立”军事原则的人,而这些军事原则正是对吕尚以谋略取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吕尚所以“阴谋修德”以倾商政,是因为他意识到:实力弱小的周王朝想与强大的商纣争夺天下,单凭军事力量是不行的,必须以政治来统帅国事,如开展外交斗争、瓦解敌人、动员民众、鼓舞士气等,直接或间接的与军事斗争相配合,来保证军事上的胜利。这种以
6
政治统帅军事的思想,对孙武也有深远影响。在《孙子兵法》中几乎每篇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外交与军事的关系。如《计篇》开篇即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作战篇》和《用间篇》用了极大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确立了战争依赖于经济,是以经济和国家财力为基础的观点,故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著名论断。在兵权奇计方面,吕尚对孙武影响至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重人事。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都体现了孙武在军事问题上重视人的作用、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和胜利的思想。《用间篇》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重谋略。吕尚谋略制胜思想,孙武不仅深受其影响,而且还有很大发展。《孙子兵法·计篇》所论述的“五事”、“七计”、“庙算”等思想,都属于谋略问题。《谋攻篇》则是专门研究战争过程中,如何运用谋略取胜的问题。其中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是对吕尚谋略制胜思想的重大发展。重用间。据《鬼谷子》载:“吕尚三入殷朝,三就文王,然后合于文王。”由于吕尚三入殷朝,熟悉殷王朝情况,故能针对商纣王朝现状提出正确对策。孙武在《用间篇》中论述了用间的重要性、用间的种类和方法,说道:“周之兴也,吕牙在殷”,“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可见孙武对吕尚重视用间的思想极为赞赏。
对孙武军事思想影响较大的还有齐国名相管仲。我们知
7
道的管仲是他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另外就是他的才能受到鲍叔牙这个人赏识,后来就是“管鲍之交”典故的由来。他的主要情况记在《管子》一书。《管子》在军事方面所反映的管仲思想,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点:
一是深刻认识到经济与战争的关系。 二是反对废兵,主张慎战。
三是重视军队训练,强调武器精良。
孙武深受管仲军事思想的影响。通观《孙子兵法》十三篇,孙武对管仲上述思想不但作了继承,而且还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关于战争与经济关系,孙武在《作战篇》、《用间篇》都有详尽而精彩的论述;关于慎战的思想,孙武在《计篇》、《谋篇》、《火攻篇》等作了全面论述,并提了许多新的重要观点。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善用兵者,役不再藉”,“兵贵胜,不贵久”,“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在治军方面,孙武还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以达到“并力”(《行军篇》)的著名思想。
(4)、《孙子兵法》在继承中有新的突破。大科学家牛顿曾经表示,他在科学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乃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造。《孙子兵法》诞生,其原理亦如出一辙,它也是先秦兵学自身嬗变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孙子本人对前人兵学成就的继承和创新。孙武在纵观齐国和吴国政治斗争形势后,看清了战争历史教训,战争的经验所在,战争方式的复杂多样,战争意义的鲜明突出,一句话,战争的丰富实
8
践,到春秋晚期业已为兵学家系统构筑军事理论,指导战争创造了条件,提供契机。时代已经伸开了巨臂,准备迎接一位杰出的兵学家投向它的怀抱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孙子勇敢地响应了时代的呼唤,睿智地承担了光荣的使命。他立足现实,回溯往昔,展望未来,源于战争,又高于战争,终于向历史递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孙子兵法》。
第二个问题:《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是一部2500年前的兵书,是用古汉语写的,全书共十三篇,合计5900多字。要求我们必须对古汉语有一些了解。受时间限制,我只是简要的给大家进行讲解。
宋代前是两个孙子,一个孙武,一个孙膑。宋代后说是一个人,为什么呢?丢了一本书,孙膑兵法丢了。以后就说是两个人写了一本书。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被考古队挖掘出来,拿出来两本书,争了一千多年的事,什么都清楚了,两个人差了一百多年,所以说挖古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思想史上集大成者,可以说他的思想精华支配了中国2000多年来军事发展的脉搏。由此可知,掌握了《孙子兵法》的基本内容,也就抓住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线和脉搏。 《孙子兵法》十三篇,各篇虽自成一体,却又前后相通,脉络一贯;从《计篇》到《用间篇》,篇次有序,立论有体,从而构建了《孙子兵法》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了自己论述军事问题的突出特点。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点:
9
@就文体而言,它继承了古代传统的的问答式体例的优长,论述问题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结构严谨,逻辑缜密;词约义丰,说理精微;喜用比喻,机趣横生。与传统问答体所不同的是,《孙子兵法》中有答无问。由于文章以问对的形式出现,作者的思想情态往往跃然纸上,是一部独具民族风格和语言风格的军事理论著作。
@就方法而言,它发扬了先秦军事领域朴素唯物主义的论兵传统,在论述军事问题时,总是先讲物质基础,后讲主观指导,强调主观指导对于客观物质条件的依赖性。
@就各篇的排列顺序而言,它顺应了军事科学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从结构体系上对战略和战术作了初步区分。它总是先论述战略考虑的“庙算”,次讲战役考虑的“作战”;先讲兵力和兵力运用的“形”,再讲如何发挥军队力量的“势”;先进兵力多少不同使用的常法,再讲不同情况下灵活机动的变法。这样的篇目排列顺序,使十三篇井然有序,浑然一体,形成自身缜密的结构体系。为了便于阅读《孙子兵法》原著,领会主要内容,我们把十三篇内容分别作介绍,只是点到为止。
十三篇所建构的军事理论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宏观战略认识体系,二是微观战术认识体系。
从《计篇》到《势篇》,这五篇可以说是宏观战略认识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就是《计篇》。总论战争谋划,它是全书的总纲大要,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10
一、《计篇》的思想要点。所谓“计”,就是计算、计谋的意思。中心思想:审已量敌,料胜决策。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军事运筹问题。全篇的中心思想是主要围绕“计”字,从战争全局着眼,论述战略运筹问题,鲜明地体现出重战、慎战及谋战的思想。重战、慎战、谋战的思想在一开篇就提出来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现在我们的国防力量,200百万军队守卫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新测算1040万平方公里。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今天,的确是困难的。中印边境,南海,钓鱼岛{70年代打出油后,我国一查是我们的领土,早干哈了?]台湾问题?中俄问题。这都是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主要内容:一、那就是“经之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我们通常简称它是“五事七计”。这“五事七计”就是孙子战略运筹的基本原则。是决定胜利的基本条件。“五事”就是道、天、地、将、法;“七计”就是对应“五事”下一级计法(见下表)。 五 事 道 天、地 将 法
第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五事”的第一“事”:就是“道”,
11
七 计 这个“道”当时含义很多,今天看,他讲的是政治因素,“道也,令民与上同意也”,(《教本》第91页)让民众、将士与国君的思想意识保持一致,这实际上是政治因素。他把政治因素放在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位,应当说是有远见的,是超越一般军事将领的观念的。克劳塞维茨在2000多年后提出“战争不过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继续”,虽然这个观点比孙子的这个政治要准确一点,必竟是晚了2000多年。 第二个值得重视的内容是选将、造势,运用诡道。天下无贼中有一句台词,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孙子在那时就已点出来了。为“将”的“五德”:为将也应该有他独特的素质。这个素质是什么?就是“智、信、仁、勇、严”这“五德”。“五德”兼备才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为将的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要求灵活用谋,争取有利态势。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核心。{大别山的挺进}只有善于巧妙运用这诡诈,才能谋取有利战场态势。提出来先计后战的原则。这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在战前,如何准确的计算双方得失以及我方投入的兵力以及战场分析。最后确定双方的优劣,确定兵力投入、战法运用,整个战略方针制定。这非常形象的概括了这一篇的中心,就是计算、计谋。可以说这一篇是他整个13篇的一个总纲,其中重战、慎战、谋战的思想贯穿于13篇。这篇同志们应当认真地读一读。 第一体系第二部分:作战篇、谋攻篇。从战略指导角度,提出速胜和全胜的战略指导思想。
2、《作战篇》的思想要点。这里的“作战”,不能等同于今天的作
12
战,它是由两个单义词组成的。“作”:有开始、准备的意思;“战”:是战争的意思。总的来说,是准备战争的意思。这篇是篇末点题,中心思想是在末尾的一句:“兵贵胜,不贵久。”就是说“速战速决”。那么这篇的中心思想,就是围绕着“速和久”这对范畴展开论述,突出论述了速胜思想。孙子着重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这一思想:着重分析战争久拖不决的危害。
一是从经济上分析,久战不决造成国家财力的巨大消耗。
二是从政治上分析,久战不决就会把战争转嫁到民众身上,引起民众不满。
三是从军事上说:久拖不决会造成两面作战的不利态势。一旦陷入僵局,就连优秀的将领也无济于事。
3、 《谋攻篇》的思想要点。故名思义,“谋攻”,就是以谋略攻敌。讲的是如何谋划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这一方面要围绕“全”和“破”这对范畴展开论述,着重阐述了“全胜”思想。这里的“全”字,是“完全”、“完整”、“完美”的意思。孙子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孙子兵法通篇都是引导人们怎样用谋略、用强大军事实力去战胜对方;同时,他又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在追求战胜敌人的同时,力求最完美的胜利,完全的胜利。所以他在不少篇章中谈到战争目的的最隹效益时,往往用这个“全”字。当然,讲“全”字最多的地方还是“谋攻篇”。因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能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是说你打了一百次胜仗,但是敌我双方都付出了巨
13
大的代价,这样的胜利,是付出惨重代价的胜利,得利相对来说比较小。那么,不通过直接交战,而征服敌人,才是完全的胜利。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不战”是不是一个浪漫的幻想,其实不然,他说的不战,并不是取消一切军事活动,如果真的把军事活动,战争手段取消了,任何敌人也不会屈服。它这里说的是不直接与敌人对抗,而通过一系列巧妙手段使敌人不得不屈服。怎样用巧妙手段使敌人不得不屈服呢?{平津战役---}
从战略、战役上提出全胜的原则和方法。从战略上说,他主张:用兵打仗,“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也。”就是说,最佳战略是打乱敌人的战略谋划和战略方针,其次是破坏敌人的外交关系,再次是战场交锋,万不得已才是攻城。孙子的这个原则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充分事例予以说明的,在春秋时期及历史上并不少见,越国灭亡吴国就是一个典形事例:公元前494年,吴越
两国在伏交一带打了一仗,结果越国战败,只剩5000人,退到越国首都附近的越荆山上,被吴军围困。这种情况下如果越国继续作战,只有彻底失败。这时越国大夫范蠡建议越王勾践,“请和吧”,先求生存,再图反攻。请和的条件,是向吴国层层纳贡,贡献大量金银财宝,越王本人到吴国当三年奴仆,做人质,送大量工匠、建筑材料为吴王修宫庭,还给他送美女,西施也是其中之一,这一系列措施看起来是屈辱的措施,实际上是棉里藏针,在战略上打消吴王进一步灭亡越国的战略企图。当时吴王一看,越国屈服了,就行了,就没有进一步灭亡越国。当时他手下曾有一位勇将叫伍子胥,就曾坚决主张,先灭越国,再北上称霸,结果范蠡用离间计,使吴王把忠臣伍子胥杀了。这样就使得吴国灭亡越国的念头彻底打消了,使越国赢得了喘息之机,以至于在20年即:10年隐居,(卧薪尝胆)十年建设的过程之后,使强弱对比发生了变化,越国强大了,在吴国北上争霸,国内空虚的公元前472年,越王率兵攻入吴国,当吴王得知这一消息,而又无力回天时,也想用当年越王的手段“请和”,但范蠡坚决拒绝,迫使吴王自杀身亡,吴国被越国吞并。虽然吴国的灭亡最后还是通过战争解决的,但是在越王10年深居,10年建设的整个20年过程中,他是在战略上挫败了吴国的战略企图的,同时在外交上也打破了吴国与其它国家的关系,吴国北上与齐国争霸,消耗了兵力,紧张了同齐国的关系。这说明,伐谋、伐交,只要运用得当,是可以不
战而屈人之兵的。完全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能性非常小,而通过伐谋、
14
伐交等手段,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事例并不少见。
着重从三个方面提出争取全胜的基本条件。(1 )从君臣关系上说,要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既要有英明的国君,又要有优良的将领。 (2)对国君来说,要尽量尊重将领,要信任将领,少干预将领的军事指挥。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国君危害将领的三种情况,他说:“故君之患于军有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靡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或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伍,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蒋介石是比较典型的)这种情况历史上并不少见,国君刚愎自用,不尊重将领意见,随意于预将领决心,以致于造成重大损失。。(3)要善于知己、知彼、知胜。这里有的重提君臣关系,有的从作战方法、军民关系、力量强弱方面来说的。总的一条规律,也是一条著名的论断:“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条原则,是一条千年古训,是一条用鲜血凝成的教训。现在是高技术战争,知彼知己这条原则更重要。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如果做不到,就是成千上万人的性命问题。所以要说,对于孙子的一些著名论断,要刻骨铭记。这不是简单记几个词句,玩弄词藻,而且是要把它深深烙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变成自己的自觉意识。实际工作中才能自觉运用。
第一体系第三部分:形篇、势篇。从战争全局着眼,论述了战争力量的准备和使用的问题。
4、《形篇》的思想要点。孙子这里所说的“形”字,是古代哲学上
15
的一个概念,原来指形体、物体,也就是实质,引用到十三篇中作篇名,是指的军事实力。本篇主要围绕“形”字来论述军事实力的积聚及其在攻守之中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先胜”的思想。
1、提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善于用兵的将领,总是先做到不被敌人战胜,然后再捕捉机会战胜敌人)。孙子认为,聪明的将领应当尽量避免打无准备之仗,应当尽可能在战前具备优势的军事实力,以造成比敌人优越的作战态势。
2、提出了“胜于易胜”的思想(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通常人们都认为,打了胜仗总是好事,不管你怎么打的。孙子却不这么认为。他有这样一个观点:“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你预见胜利跟大家预见的差不多,你就不算高明的,你通过激战、血战取得胜利,即使天下人都说不错,也并不是最美妙的。也就好象你能够举起羽毛并不显得力大一样。为什么呢?他认为“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教本》第119页)也就是说,最善于作战的人,往往是去战胜那些最容易战胜的敌人,这才是最高妙的,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这样的胜利,虽然没有善于智谋的美名,没有奇特的战功,但是它实实在在地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因而是最佳的。大家也可能会说,“胜于易胜”这是通常的原则,那有什么可奇妙的?妙就妙在这个“易胜”,它并不是专找弱小的敌人而打,而是想方设法用各种手段去削弱敌人,使敌人变得弱小,变得易胜。
16
3、提出了“以镒称铢”的思想。“镒”和“铢”都是当时称重量的计量单位。一镒等于24两,一两等于24铢,镒的铢之间是576倍。当然,他在这里用的意思是夸张的手法。实际作战,不用说576倍,有两三倍足矣。你拥有了绝对的优势,那么,你一旦投入了作战使用之后呢,那就象巨大的积水一样突然决开一样,产生一往无前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什么呢?就是他本篇所说的“形”。对“形”的具体要求就是巨大,长期积累,巨大而突然爆发。
5、《势篇》的思想要点。势篇的“势”译为形势、态势、气势,意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态势。势篇和形篇是姐妹篇,形篇讲的是军事力量的积聚,势篇讲的是军事力量的运用和发挥。主要围绕奇正的运用做文章,突出强调了奇正作用原则。
奇正这一历史范畴最初的含义是指主要兵力和次要兵力之分,那么,孙子在这里说的奇正它是涉及到战场战术变化而来的。所以它突出论证的是奇正变化的原则。他提出来“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盖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所以要善于变化奇正,怎样变化奇正呢?他在这里连续用了一大段比喻来说明“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春夏秋冬)。声不过五(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声),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蓝、红、黄、白、黑),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用事实来说明奇正的变化,奇正如同五色、五味一样变化无穷,奇和正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可以互相转化替代。
17
正是指常法,奇是指创造的新战法,这种变化是无穷的。
战术变化的目的是造成有力的态势,不是乱变,要有目的而变。这个势说起来比较抽象,实际什么是态势,老虎(病态虎行--)孙子用了很多比喻,来说明这个势,让大家联想势的含义,大家看它举的几个例子“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教本》第128页)石头在水中是不会漂起来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它漂起来?激水流动才能让它漂起来。还说势要象张开弩一样,只要轻轻地扣动扳机,就能突然发射出去,箭本身没有多大能量,但它要突然射出去力量就不一样了。我理解势;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有限的物质力量放在最佳的位置上,来加以突然发挥。孙子用这一比喻来说明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创造一种态势,军事实力可能不大,把它放在千仞之山的园石一样,就会创造巨大能量,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势既包括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又包括优势兵力。
第二体系, 从《虚实篇》到《用间篇》,这八篇可以说是微观战术认识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从作战指挥角度,着重论述了趋利避害,通权这变,力争主动的问题。
六、《虚实篇》的思想要点。虚实的含义,刚才已经说过了,因为强大而坚实为实,因为空虚或者是防卫松散叫虚。本篇主要是围绕着“虚实”这对范畴,突出论述了“避实击虚”这一重要的作战指挥原则。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这一中心。
1、调动敌人,争取主动。你先到达战场去等待敌人的,叫以逸
18
待劳,你匆匆忙忙去仓促应战的,往往的非常疲劳。 致人而不致于人:要力争制约敌人,而不能受敌人制约。
2、“避实击虚”,打敌要害。在前两篇里,孙子已经讲到了,作战问题上最忌讳的是与敌直接交战,那么巧妙的是什么呢?巧妙的就是“避实击虚”,他在这上头作了很多论述。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注意一点,“避实击虚”的虚,它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客观上是敌人的虚处,敌人兵力薄弱,防备松懈,士气低落,这些地方,一打一个准。另外还有一种虚,就是主观上的虚。这种虚,往往是敌人的要害之处,关键之处。比如敌人的某些重要目标,尽管戒备森严,但因为是重点敌人可能疏忽大意,成为敌人的灯下黑。选择这些部位进攻,也有可能成功。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袁绍的粮草基地,一下打到了他的要害之处,袁绍马上就全军大乱。
3、虚实互变,用假象迷惑敌人。(李小龙的功夫变化)战争双方都在想方设法避实就虚,那么怎样使敌避我虚、就我实呢?这就有一个实变幻、如何用假象迷惑敌人的问题,孙子在这里提出了迷敌人的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要使敌暗我明。通过一系列的佯动、示形、小规模的作战行动,来调动敌人,观察敌人各方面的情况。
第二个方面的条件就是要因敌变化。因敌人的虚实来变化我方的虚实,并且要迅速而有力。使人难以察觉。那么应当变化到什么程度呢?他说,要想方设法,运用多方面的手段来刺敌、惑敌、动敌。这种方法,他提出了四个字,要“战胜不服”,每一仗都不重复前面的老套
19
子,让敌人难以察觉,这样才能创造有利的战机态势。最后,他总结这一篇的主要思想,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教本》第141页)意思是用兵,要象水那样善变。
七、《军争篇》的思想要点。军争,主要论述的是军队机动过程中和作战过程中争取先机之利的原则和方法。他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此作了说明。首先从军事开进这个角度上说,要善于“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看看这一篇开头,就知道在通常作战过程中,双方都想预先得到有利的条件,比如提前到达战场等。善于转变不利为有利态势。 其次,他从精力因素、体力状态、兵力运用等方面来说明“四治之法”。四种治理军队的方法,也就是治气、治心、治力、治变。(1)治气这就是正确掌握和运用部队士气的办法,军队的士气就象日出、日落一样,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那么在掌握和运用士气的过程中,就应当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避开敌人发起攻击时这种锐气,而当他攻击疲软、士气低落的时候,再予以还击;(2)所谓治心,就是掌握将士心理,灵活运用军事心理的问题,这上面提出的方法叫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不管战场情况千变万化,要想办法使自己的部队处在有秩序的状态下,来对付敌人的混乱状态,使自己的部队处于沉静、沉着状态,而对付敌人的喧哗、混乱状态。(3)那么治力呢?讲的是如何在最佳时间发挥战斗力的问题,他所指的范围是“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这和以前所说的“先为不可胜”等观点是一致
20
的。要先到达战场就能够以佚待劳,先做好作战准备,就能够以饱待饥,这样当我方发起进攻和其它作战时,就能够优于敌方的战斗力。(4)治变是掌握战术变化的事。孙武在这里提出了一条作战中忌讳的,这就是“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阵容整齐的这种军队,一般不要正面攻击它,阵势强大的这种军队你也应该尽量回避,撤回去准备方面,这就要根据战场情况灵活变化。这就是他提出的“四治之法。”
八、《九变篇》的思想要点。这一篇主要论述了临战应变的思想及灵活处理各种战场情况的方法。今作战忌讳宋襄公式的战法,毛主席说宋襄公的战法是愚蠢的战法。那么聪明的战法就是要善于根据战场的情况灵活变化。所以这篇开始,孙子就一连提出了九种变化的情况,情况变化远远不止这么几种,那么他最后说了一句“君命有所不受。”当然,他这里说的变也不是毫无原则的乱变。他提出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必杂于利害。”(必须考虑有利有敝的两个方面)第二个条件就是要先备而后战。你没有任何准备,不了解敌情,你就不可能临场应变。第三个条件,对为将者而言,要避免“五危。”这就是说这个将领光知道拼杀,不怕死,或者怕死,不敢决断,或者贪图速决,或者过份看重自己的名节,或者只关注民众眼前的利益,这些情况都是有害的,都容易出现一些疏漏,而被对方利用,也都限制了他根据临场情况去做应付和变化,因此,孙子认为,这五个方面,是为将五危。我认为今天为将者也应引以为戒。
21
第二体系第二部分,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从军事地理角度,揭示了兵因地而制胜的规律。
九、《行军篇》的思想要点。这里,行军这个词和我们现在讲的行军有所区别,它是说“行”和“军”两个单词。“行”是行进的意识,“军”是阻挡的意识。那么“行军”篇它讲的是部队行军、宿营两个方面的原则,本篇主要论述军队在不同地理环境行军、作战、驻扎、安营和观察敌情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孙子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这方面的内容,首先他介绍了相敌、处军的原则和方法。相敌,也就是侦察与判断,它是说当时侦察敌情的一些具体方法。处军呢,也就是驻扎部队、宿营。他从山地、水形、水系等几个方面来介绍了当时的处军之法。
十、《地形篇》的思想要点
这一篇着重是讲客观地理条件与作战的关系。强调因地制宜的作战思想。可以说这是古代专门论述军事地理的专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全篇的中心。第一个方面:侧重的是军事地理问题。第二个方面就是正确处理兵将关系,灵活掌握带兵之道。作为一个优秀的将领要有主见,即要忠于国君,忠于民众,同时也要敢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如果战争规律证明某一场战争是不可打的,因此国君说你要打,这时候将领要坚持主见,而不去打,那么按照战争规律来分析某一场战争可以打,但是国君不在,你也要去打,这是说的君臣关系。对臣来说、对将领来说,即要有主见,又要忠君,这是从将率与国君的关系上说。粟裕大将在淮海战役问题上
22
十一、《九地篇》的思想要点。《九地篇》实际是战略进攻问题。分三个方面说明:第一个是军队在九种战略地形的作战原则。他所划分的战略地形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在这方面大家只作了解就可以了。第二个是掌握军事心理特点,激励将士,激励士气,发挥战斗力。这方面值得借鉴的,对于激励士气来说,他提出:“禁祥去疑”。也就是说在军队中要去掉那些迷信色彩,把战争获胜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把战争的规律揭示出来,把战争的实际情况告诉将士,而不要用迷信的一套预测凶吉等等。第三个是这一篇的主要含义,就是战略进攻中实施突然袭击的基本条件和具体手段。
第二体系第三部分:火攻篇。通过火攻、水攻的论述,阐述了知天取胜的道理。
十二、《火攻篇》的思想要点。《火攻篇》是古代介绍火攻经验的专题性论述,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系统讲述了火攻的分类、条件及方法。这方面内容大概了解。二是重点重申了“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在这里重提“慎战”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前进了一步,就是“重利”因素包括了进来。“安国全军”要以“利”为标准。他提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一切行动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对国家有利的才能行动,不利就不动。因此,作为将领要慎重的对付战争,而不要以个人的感情简单而战。这一观点作为今天为将者也是应该值得借鉴的。“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教本》第207页)以国家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为最高准则,这样才能安国而全军。《火攻篇》今天有价
23
值的观点就在于此。
第二体系第四部分:用间篇:总论军事情报。它同计篇首尾相顾,开成率然之势
十三、《用间篇》的思想要点。《用间篇》主要论述间谍进行侦察的重要性,以及间谍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申了“先知”的思想,以照应篇首。为什么要用间,就是要“先知”,预先了解敌方各方面的情况,从宏观到微观。为了说明用间的重要性,提出了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作战中做到“先知”。“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险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教本》第212页)也就是说,了解敌情不能象远古人那样去投视神问事,也不可能用的手段,而必须根据人,知敌之情的人提供的情报来全面地分析敌情,这是什么人呢?就是间。要“上智”才能为间,一般的人不能为间。这里体现了孙子的唯物论的思想。二是用间的种类、方法及要求。把握基本精神就可以了。
同学们,通观《孙子兵法》全书,贯穿十三篇始终的一条基本线索是:知彼知已,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当然,《孙子兵法》的道理有很多,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知识分子,我们大家要学习老前辈的东西为新时代服务,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人才。我们今天学习了两个问题,1、孙子和《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及科学价值。2是《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我的理解比较粗浅,讲得不到之处,请同学们批评指正。
24
复习题:1、孙子兵法的地位和精神实质? 2、孙子兵法的各篇内容要点?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