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南省中考化学试题符合新课程标准,突出化学科学特点,体现了选拔性,试题内容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绝大多数试题以生产、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为题设情境,采用主题设计,突出“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考查知识点覆盖面广,但不是脱离实际的知识点拼凑,展现给学生的是丰富多彩的化学素材。
现对2014年河南省化学中考试题做以下简要分析,希望能对以后教学做出启示。 一、试卷结构
试题题型:1、单项选择题(计12分),2、填空(计16分),3、简答题(计12分),4、综合应用题(计10分)
二、试题特点、学生答题情况及分析: 各小题考点统计如下:
小题号 分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分 1分 1分 1分 1分 1分 考 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营养素 构成物质的微利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物质的分类;化合价的计算;反应类型 基本实验操作: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浓硫酸的稀难度 容易 容易 容易 容易 容易 中等 中等 1分 释、氢气的制取和检验、氧气的性质实验 1分 1分 1分 1分 1分 物质的分类、常见的化学物质、化肥、材料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结晶 金属、酸、盐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微粒的基本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难 13、⑴平均分:1.02/1.03 难度系数:0.515 难度:适中 ⑵考查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1
⑶失分原因:语言表达不准确。如第1空常回答“元素的化学式、原子符号”,第2空常回答“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14、⑴平均分:1.59/1.61 难度系数:0.537 难度:适中 ⑵考查知识点:身边的化学物质和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⑶失分原因:没有记住空气的成分及含量,不知常见元素与人类的关系。如:第1空回答“氧气”,第2空回答“铁”,第3空回答“氧”。
15、⑴平均分:0.79/0.8 难度系数:0.267 难度:难
⑵考查知识点:粗盐提纯、过滤时所需仪器及综合考查元素守恒定律和常见化肥的名称。 ⑶失分原因:第1空不会应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反应情况和不知道常见物质的溶解性;第2空没有记住过滤时所需仪器;第3空由于分析推理能力不足不能综合运用所给信息,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如:第1空答“①氯化钠 ②氯化钠、氯化钡、碳酸钠③碳酸钡、碳酸钙”,第2空答“①量筒②长颈漏斗③烧杯”,第3空答“①硝酸钾②硝酸钠③硝酸铵④尿素”。
16、⑴平均分:0.68/1.08 难度系数:0.34 难度:难 ⑵考查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计算。
⑶失分原因:①不能正确分析甲烷在不完全燃烧时生成的X为一氧化碳,②在求氧气与X前计量之比时用法不当(有些学生直接来配平化学方程式,耗时麻烦)。
17、⑴平均分:0.46/1.15 难度系数:0.23 难度:难 ⑵考查知识点: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及遵循规律。
⑶失分原因:第1空学生表达不准确,对立即变瘪的原因没能写出“罐内气压减小”,第2空多数学生写错化学方程式的原因:漏掉反应物“水”,其次有相当多的学生漏写生成物状态符号。
18、⑴平均分:0.88/2.15 难度系数:0.22 难度:难 ⑵考查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盐的化学性质
⑶失分原因:第1空氢氧化铜除不会外书写不规范;第2空化学方程式,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镁、铝、锌、铁与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发生置换反应均可,但方程式的配平及铝置换反应后生成的铝盐中铝呈+3价、铁生成亚铁盐都有学生写错;第3空考查熟石灰的作用,
2
答案较多、灵活,失分处主要是答题不规范、不完整;第4空很灵活,A、B、C、D可含相同元素钙或氧,导致答案很多,可以使可溶性钙盐和可溶性碳酸盐发生复分解反应,也可以使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碳酸氢钙受热分解,该题失分多在没有配平、反应条件、化学式错误
19、⑴平均分:1.47/1.72 难度系数:0.735 难度:容易 ⑵考查知识点:燃烧的条件、氢能源的优点。
⑶失分原因:语言不规范、不准确。如:将“着火点”写成“燃点”、“燃烧点”;将“热值高”写成“发热量大”;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写成“着火点”或“达到着火点以上”;将氢能源的优点写成“清洁”、“节约能源或资源”等。
20、⑴平均分:1.57/2.25 难度系数:0.523 难度:较难 ⑵考查知识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⑶失分原因:生成物状态不会标注,元素符号书写不规范,反应条件表述不正确。 21、⑴平均分:0.91/1.69 难度系数:0.303 难度:较难
⑵考查知识点:质量分数的概念及其应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能力。
⑶失分原因:第1小题学生计算能力差,第2小题学生对量筒取水时错误读数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没有掌握。
22、⑴平均分:1.14/1.65 难度系数:0.285 难度:难 ⑵考查知识点:常见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⑶失分原因:①题未读懂。一些学生理解成了“把氢氧化钠中加入稀盐酸”,所以选成了“甲”;也有少数学生根本就没来得及做此题;②少数学生当成氢氧化钠与氧气反应,还有极少数学生把气泡当成了氢气;③部分学生把题干中的“只含有碳酸钠”当成“含有碳酸钠”
23第⑴⑵题、⑴平均分:1.53/1.79 难度系数:0.383 难度:较难
⑵考查知识点:常用实验仪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仪器的连接顺序。
⑶失分原因:主要在第2小题中的②③两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较低。 23第⑶⑷小题:⑴平均分:1.35/2.78 难度系数:0.225 难度:难
3
⑵考查知识点: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化学式的书写、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计算的基本步骤、铁与酸的反应、关系式的计算与高中知识接轨。
⑶失分原因:
第③题:a推断题较复杂,学生难看懂题,造成整体零分偏多;b硝酸钡、硝酸锌化学式书写错误;c硝酸钡错判断为氯化钡;d能推断出X为锌的不多,导致后面都错;e硫酸钡后的箭头没标注;f能完全写出硝酸钡与硫酸锌反应方程式的只有1%学生;g玻璃棒的作用回答不完整,如:只写出“搅拌”;第④题a时间不够、试题麻烦、步骤多;b列出关系式进行计算,初中阶段以前不做要求,教师训练的少,学生基本不会此方法;c多个方程式的计算,训练的少,学生无从下手;d单位换算出现错误;e把0.02写成0.2的较多,学生做题不细心;f硫酸亚铁的化学式错误。
综上所诉,今年化学中考试题有以下特点:
1、难度适中,但比往年提高,梯级分布,结构合理:今年的化学试题力图稳中求变,体现学科间整合,保持科学合理的试卷结构。注重考查了初中化学知识的全面性、学科性、基础性、方向性、时代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发挥其对教学的导向功能和指导功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既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更体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
2、注重测试学生的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分析整卷试题内容,严守课程标准,不脱离课本。(1)强调基础实验,注意实验分析。(2)重视学习能力测试,强化能力考查。要求考生抓住规律充分挖掘题中隐含信息,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3)注重学科知识的迁移,提倡用化学视角观察社会生活实际。 3、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试题与生产、生活及环境密切联系。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理念。 4、强化了计算,强调计算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5、注重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三、考生答题中暴露出的问题:
1、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对基础知识很好的迁移。
2、双基掌握不扎实。表现在化学用语的书写不规范,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掌握不
4
够。
四、教学反思及建议
1、重视基础,强调应用
无论是容易题还是难题,无论是客观判断题还是主观分析题,都是以重要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展开的,而部分学生多因基础不扎实而导致在一些基础题中失分。实践表明,初中化学中的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始终是中考重点。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清晰的化学知识结构,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基础,所以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准确把握,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防止进行“超纲”性学习,已经明确的不作要求或降低要求的内容,不再往高处拔。
老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用新的思想去组织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教学目标,为师者不能一味向问学灌输死的知识,要加强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老师们要多进行课后反思,反思方法是否恰当,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反思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否有机地结合等等。老师确保双基的教学质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夯实的基础怎么能把问题研究透彻,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加强训练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做到做一题会一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深挖教材,灵活多样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教学,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2、重视教材,强调知识的全面性
加大对教材知识的重视程度,要能够挖掘教材中的隐含考题,注意教材知识的覆盖面要加大。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要特别重视教材中有关化学知识与社会、化学知识与生活相关的内容,重视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习题类型的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的好习惯,如平时练习中就可以适当加强阅读题的训练,要求学生对试题中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作好标记,从而帮学生理解题意,对学生出现的错别字、化学用语等方面要从严要求,及时纠正,如平时的各种测验中对上述情况扣分要从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做到既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迁移、创新能力。又培养热爱科学、关注环境的情感。形成与本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和解决本学科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触类旁通,有助于形成创新能力,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科学探究来逐步实现的。
5
3、重视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通过实验的观察和操作,激发学习兴趣,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启发思维,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科学训练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注意从实际中选取素材,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是自然科学的一种探究性活动,其探究性理应体现在我们的学习活动中。加强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要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品质。在化学实验中,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有很多,例如探究反应条件、探究实验装置、探究实验原理、探究实验步骤等。我们应经常把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化学实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去,使学生得到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4、加强规范性练习,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5、重视精选习题,提高练习质量。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