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辽宁林业科技 2O10 No6 第6期 Journal of Liaoning Forestry Science&Technology 噻虫啉、乙酰甲胺磷防治荔蝽若虫试验 孙德莹 ,罗基同 ,蒋金培 ,王缉健。,陈 江 ,邹优升 (1.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辽宁沈阳 110034;2.广西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广西南宁 530022;3.博内县林业局森防站,广西博门537600;4.博白林场射广分场,广西博 537600) 摘 要:为充分了解乙酰甲胺磷、噻虫啉对荔蝽TessaratomapapiUosa若虫的防治效果,以选择最佳 使用浓度,作者选用噻虫啉、乙酰甲胺磷对荔蝽若虫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噻虫啉、 乙酰甲胺磷亦可杀死荔蝽若虫,乙酰甲胺磷500~l 500倍、噻虫啉2 000~4 000倍防治效果较为理 想,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88-37%和91.82%以上。 关键词:噻虫啉;乙酰甲胺磷;荔蝽;防治 中图分类号:¥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714(2010)06.0029.03 丝纱网;手持喷雾器。 1.3试验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不 断增强,科学、安全使用化学农药,实施无公害防 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森林病虫害是频 发性生物类灾害,化学防治是一种重要控灾措施, 但是随着剧毒化学农药的禁用,寻找高效、低毒、安 全的替代农药品种,对指导安全用药、科学控灾和 1.3.1室内试验 用网眼直径1 mm的铁丝纱网,制成直径12 CIII、 高14 cm的圆筒形、封底的养虫笼,用纱布在网筒上 方封口。 防止环境污染,提供绿色无公害食品具有重要的意 义。本试验是为充分了解乙酰甲胺磷、噻虫啉对荔 选择规格基本一致的荔蝽若虫放入养虫笼待 用,每笼30头以上。 蝽Tessaratoma papillosa若虫的防治效果,为生产选 择最佳使用浓度提供参考。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采用容积为500 mL的容器配制,用5 mL的医 用注射器计量药液,将试验用乙酰甲胺磷、噻虫啉 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稀释为500倍、1 000倍、1 500 倍、2 000倍、2 500倍药液。 将已经稀释好的药液,装人手持喷雾器内,从 纱笼四周及笼底向笼内喷雾,同时旋转虫笼,使笼 林问试验地设在广西博白县东平镇合江村新 郑屯龙眼园。果园面积约20 hm ,东经24。44’、北纬 37。37’,海拔80~85 ITI,成土母岩为花岗岩,土壤为 赤红壤。主要品种为10年生石硖龙眼,果树种植规 格为5 mx6 m,高2~4 m,郁闭度0.6以上,树势中 等,历年均出现荔蝽危害。使用过甲胺磷、敌百虫 等多种农药防治。 室内试验设在博白县林业局森防站实验室,供 内若虫受药均匀。随后,按照顺序编号,把已经喷 药的小笼摆在室内通风、透气、无阳光直接照射的 台上。虫笼的纱布扎口向下,对封口的纱布喷清 水,让适当的水分维持笼内环境对昆虫的适应。每 喷完一个浓度药液后,将手持喷雾器在自来水下冲 洗、喷射,把喷雾器完全清洗干净后再换另一种浓 度,每一浓度3个重复,喷清水作对照。试验期间视 饲料枝叶的干燥程度及时用手持喷雾器向笼内喷 水,至枝叶潮湿为度。 试的荔蝽采自博白县博白林场射广分场。 1.2材 料 供试虫以5龄以下荔蝽若虫为主,有少量荔蝽 成虫;供试药剂为上海亚农农药化:L有限公司生产 1.3.2林间试验 选择5块受害较重的林木为标准地,面积约 乙酰甲胺磷、江西天人生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噻虫啉(天锉)48%水悬浮剂;网眼直径1 mm的铁 收稿日期:201O-06.03 1 hm ,每块标准地选取5株标准树,树冠下除去杂 一29— 第6期 辽宁林业科技 草,树冠投影的范围内用塑料薄膜完全覆盖,喷药 叶,使仍未死亡的若虫脱落地面,记录未死亡虫 数。各次收集相加,成为全树虫口总数。检查若虫 死亡率,计算校正死亡率。 1.5计算方法 后用塑料纱网套枝条观察,从各标准地内选择1株 中的1小枝,必须有若虫l0头以上,先套牢,以观察 小枝实际死亡与植株喷药死亡是否一致。 使用25 kg容量的塑料桶装满25 清水,然后 将试验用乙酰甲胺磷、噻虫啉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稀 释为500倍、l 000倍、1 500倍、2 000倍、2 500倍药 液。每配一浓度后,注射器和容器均用清水清洗3 次,然后配另一浓度。 死亡率=死亡虫数÷供试总虫数×1 00%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一对照死亡率)÷ (1o0一对照死亡率)×1O0% 2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试验结果 将药液装入手摇喷雾器内,逐组喷洒。两人分 别从龙眼树上、下方对植株不同角度喷雾,对树冠 喷洒乙酰甲胺磷的荔蝽若虫死亡高峰期出现 在药后24 h,而喷洒噻虫啉的荔蝽若虫死亡高峰期 出现在药后12 h,说明荔蝽若虫对噻虫啉更加敏 感。用乙酰甲胺磷、噻虫啉防治荔蝽均可取得很好 的防治效果,但用噻虫啉防治荔蝽效果更快,即使 用2 500倍浓度荔蝽死亡率也可达到100%(表1)。 2.2林间试验结果 上方较高部位改用直射喷头喷射,要求药雾遍布全 部枝叶,并可以看到叶片潮湿为度。分别喷洒在两 种不同药剂的5块标准地里,喷清水作对照。 1.4调查方法 室内喷药后分别于12 h、24 h、48 h和72 h检查 死亡情况,清理死虫,更换新叶;96h作最后统计活 无论是乙酰甲胺磷还是噻虫啉,喷药后24~ 48 h为荔蝽死亡高峰期。乙酰甲胺磷500~l 500 倍、噻虫啉2 000~4 000倍防治效果较为理想,校正 死亡率分别达到88.37%和91.82%以上(表2)。 虫与死虫数目,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林问试验喷药后套笼观察,分别于24 h、48 h、 72 h和96 h逐个小区、逐组、逐株捡拾落地若虫并 登记。最后一次收集若虫后,用长杆扫动全树枝 表1 室内防治荔蝽若虫死亡情况 一30— 第6期 孙德莹等:噻虫啉、乙酰甲胺磷防治荔蝽若虫试验 2010生 套笼的死亡率均比试验全株的死亡率高,可能 是由于套笼后其通风、食料等条件受到限制所致 (表3)。 表3噻虫啉、乙酰甲胺磷林间套笼试验结果 率均可达到88.37%以上;低浓度的噻虫啉(5 000~ 6 000倍)亦可杀荔蝽若虫和成虫,但以中等浓度 (2 000~4 000倍)效果最佳。野外林问试验结果表 明,校正死亡率均可达到91.82%以上,而高浓度 500~2 000倍时防治效果达到或接近100%。 3.2乙酰甲胺磷、噻虫啉对荔蝽若虫、成虫防治效 果无明显差异,野外林问试验中占试验总数5%左 右的荔蝽成虫同样死亡。本试验涉及荔蝽1、2、3、4龄 若虫和成虫,虽然无5龄若虫参与试验,由于成虫同 样死亡,也可以肯定5龄若虫同样达到试验防治水平。 3_3噻虫啉1 000倍浓度、浸泡30 S的情况下,对荔 蝽卵没有抑制其孵化作用;因此建议用该制剂防治 荔蝽的时间应该在5月上旬以后,即荔蝽卵粒绝大 部分孵化后喷药比较适合,以减少因为迟孵化的若 虫两次出现时再第2次用药。 3.4由于乙酰甲胺磷、噻虫啉杀虫高效、低毒、环 保,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试验收集到荔蝽卵70粒,用噻虫啉1 000倍稀 释液浸荔蝽卵30 S,然后让其自然干燥,随后把卵粒 放入套笼内,结果有12粒由于被寄生蜂寄生没有孵 3.5乙酰甲胺磷、噻虫啉可以防治龙眼的其它叶部 害虫。试验中发现茶褐金龟子、尺暴、舟蛾、栎毛虫 等食叶害虫被击落,可进一步研究观察。 3.6套笼的死亡率均比试验全株的死亡率高,可能 化(有明显小蜂羽化/JqL),58粒全部孵化出荔蝽若 虫,说明本制剂对荔蝽卵的孵化没有影响。 3结论与建议 3.1 乙酰甲胺磷、噻虫啉对荔蝽防治效果显著。用 500~1 500倍乙酰甲胺磷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室内试验与野外田间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校正死亡 (上接第23页) 蹄莲的生产与发展前景[J】.湖南农业科技,2001,(3): 69.70. 是由于套笼后其通风、食料等条件受到限制所致。 3.7由于室内与野外多种因素影响的区别,室内试 验中荔蝽自然死亡率要比林区的高。 (责任编辑:苑辉) [5刘学庆,王晓,路香兰,5]等.彩色马蹄莲盆栽生产技术[J]. 北方同艺,2004,(1):65. 【2]彭峰,陈嫣嫣,郝日明,等.不同栽培措施对不同品种彩 色马蹄莲高生长的影DR[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 (4):39—42. [6】赵健,张翠萍,李秀娟,等.GA 处理和不同栽培基质对 彩色马蹄莲生长的影liB[J].广西植物,28(3):407.410. 【7】陈发棣,赵莺莺,管志勇,等.彩色马蹄莲引种栽培技术初 探[J].江苏林业科技,2003,30(1):17-19,36. [3陈菲,李黎,曲彦婷,等.彩色马蹄莲的离体快繁技术研 3]究[J].北方同艺,2009,(1):103-104. [4]李倩中,谭国华,周建涛.彩色马蹄莲组培技术【J].江苏 农业科学,2003,(6):86—87. (责任编辑:张素清) (上接第25页) 参考文献: [4]Krystyna Klimaszewska,Yill—Sung Park,Cathy Overton. …白丽韵,迟长义,赵秋娟,等.辽宁引种东部白松播种育 Optimized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P/nus Strobus L【J]. Soci ̄ForVilzoBiology,2001,(37):392—399. 苗技术[J】.辽宁林业科技,2004,(3):45—46. 【2】Wei Tang.Ronald J Newton.Plant regener ̄ion from callus cultures derived from mature zygotic embryos in white 【5]张彦妮.复叶槭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及其遗传转化初 步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5,1-99. pine(Pinus strobusL.)[J】_PlmatCellRep.,2005,(24):1-9. 【3】董健,尤文忠,陆爱君,等.东部白松半同胞家系引种苗 期试验f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6):9-10,15. (责任编辑:张素清) 31—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