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 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①佚(yì):通“逸”,逃跑。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è):超越。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丝带。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昔者舜工于使人 工:________ ②然犹策之不已 策: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定公躐席而起/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舜不穷其民/安陵君其许寡人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②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 , 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 , 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
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轼从旁窃观(偷偷地) B.则能诵习其词(通晓) C.则已私识之矣(认识) D.读之至流涕(眼泪)
(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念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 B.童子何用知之/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C.既葬,而墓碑出/云归而岩穴瞑 (《醉翁亭记》) D.且日/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总角”“加冠”“豆蔻”三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范仲淹,谥号“文正”,所以《范文正公文集》是用范仲淹的谥号来命名的。 C.乡校指设在乡里的学校。除了教育学生,它也是乡人聚集的文化场所。 D.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 (4)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限2处) 问 先 生 以 所 颂 十 一 人 者 何 人 也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6)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3.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丙】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令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襄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③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⑤ , 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②陛:殿堂的台阶。③涂:同“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⑤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1)选文【乙】出自西汉________编订的史书《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寡人之耳者 孔子闻之日 B.时时而间进 立有间 C.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 , 在昼犹昏 D.但爱鲈鱼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古之贤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5)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________;【丙】________。 (6)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 , 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
⑥ , 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
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 , 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
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
【注】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②悉:知道。③兹:现在。④汝:你。⑤业:已经。⑥资:钱财,费用。⑦即:就,便。⑧告罄:财务用尽。⑨苟:假如。⑩特:不过。⑪恃:倚仗,依赖。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⑬固:本来。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⑮致:给予。⑯函:信件。⑰毋:不要,不可。⑱负:辜负。⑲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儿自去国至今________ ②求学宜先刻苦________ ③特汝不应若是耳________ ④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②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 , 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 , 卒令不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④延长,为恶者降年⑤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⑥ , 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有删改)
【注释】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②钳口:闭口不言。③可:岂,哪。④福祚(zuó):福禄,福分。⑤降年:上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⑥颜、阔: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子骞,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若主纳忠谏________ ②寻亦诛死________ ③无为后所嗤________ ④以匹夫比之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②此亦帝王深耻也。
(4)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用自己的话概括) 6.阅读
季 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 , 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
【注释】①嫚(màn):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难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尝为书嫚吕后 B.欲/以为御史大夫 C.上默/然惭 D.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时殿上皆恐________ ②人有言其贤者________
③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出师表》)
【乙】
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
【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事无大小,悉以咨之________ ②性行淑均,晓畅军事________ ③战胜而不予人功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下列对甲、乙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不同之处? 8.古诗文阅读
【乙】朱敦儒传
将处以学官,敦儒辞曰:“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固辞还山。
朱敦儒,字希真,河南人,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请康中,召至京师,
绍兴二年,宣谕使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廷臣亦多称其请退②。诏以为右迪功郎,下肇庆府敦遣诣行在,敦儒不肯受诏。其故人劝之曰:“今天子侧席幽士,翼宣中兴,谯定召于蜀,苏庠召于浙,张自牧召于长芦,莫不声流天京风动郡国君何为栖茅茹藿③白首岩谷乎!”敦儒始幡然而起。既至,命对便殿,论议明畅。上悦,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俄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
会右谏议大夫汪勃刻敦儒专立异论,与李光交通④。高宗曰:“爵禄所以厉世,则文臣便至侍从,武臣便至节钺⑤。如其不可,虽一命亦不容轻授。”敦儒遂罢。十九年,上疏请归,许之。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彭浪矶:在江西省彭泽县长江南岸。②靖退:恭谨谦让。③栖茅茹藿:住在茅草盖的房子,吃着野草,意为过着贫苦的生活;④交通:交往,在这里指勾结。⑤节钺(yuè):符节和斧钺。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1)请结合诗文,完成批注。 (2)解释下列画线字的意思。
①爵禄所以厉世________ ②敦儒始幡然而起________ ③上疏请归,许之________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莫不声流天京风动郡国君何为栖茅茹藿白首岩谷乎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
(5)【乙】文记载朱敦儒志行高洁,一生曾两度隐逸,自言“爵禄非我愿”,却依旧应诏出仕,你如何看待朱敦儒的隐逸与出仕?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的理解。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①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月明风清,携稚子邻叟,轻舟往返,甚惬素心。所住水门髑② , 一草一花,俱能留客。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干有赠凝诗,云“把得新诗草里论”。时谓反语为村里老,疑干讥诮,非也。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干早岁偕计③ , 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竞不入手,遂归,无复荣辱之念。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成通末卒。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日玄英。乐安孙邻等,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为十卷。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七》,有删改)
【注】①散拙:(为人)散淡粗疏。②闼:同“秘”,幽深。③偕计:随同计吏。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器重) B.家贫,蓄古琴(留存)
C.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邀请) D.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冒犯)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与例句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A.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D.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干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他每天带小儿子陪邻里老人,内心无比失落。
B.有很高诗名的徐凝非常欣赏方干,教他作格律诗,方干赠诗徐凝,却被人怀疑误解,认为方干是讥讽徐凝。
C.方干有几次得到功名的机会,但还是与功名无缘,于是他断了追求功名的念想。 D.方干一生德行为人景仰,著作颇丰,逝世后他的遗诗三百七十多首被汇编成十卷。 10.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绲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俟其欣悦________ ②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 ④腰白玉之环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希望,寓于其中。 B.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
C.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D.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作者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4)宋濂求学经历中体现出的哪种品质对你触动最大?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争: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日:“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专门负责迎接招待宾客的人。②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③袂:衣裳的袖子。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怀怒未发,休稷降于天。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晏子的语言让你感觉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4)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12.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惠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日:‘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予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今谓人曰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④何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甲文运用比喻论证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 ,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
(4)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明末高邮① , 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子宜急归,迟恐慌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汪,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
【注】①高邮:地名,在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代指药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笑不止________ ②子宜急归________ ③其人至镇江________ ④何以书示其人________
(2)用“/”画出下面句中的两处朗读停顿。 遂以一书寄何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
(4)请你概述文中袁体庵医术的神奇之处。 14.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
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每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不为苟得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因使唐雎使于秦 C.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生,亦我所欲也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4)第②段中,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比“ ”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 ”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15.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令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令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明,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1)下列划线词语理解有误的是( )
A.思惟北征(惟一的思想) 使孙策坐大(妄自尊大) B.欲以长策取胜(长远之计) 夫难平者,事也(衡量,预测) C.曹操拊手(拍手,形容得意之状) 鞠躬尽瘁(劳累) D.秭归蹉跌(跌跤) 劳费正等(相等,一样) (2)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并日而食——两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饭。意思说行军艰难,不能按时进食。 B.伪定一时——意指曹操暂时取得了政权。蜀汉自居正统,所以称曹为“伪”。 C.则住与行劳费正等——意为坐在这里和行走起来的消耗是相同的。 D.死而后已——到死了然后才停止。已,“停止”之意。
(3)这篇表文是在魏将曹休被吴国打败后,诸葛亮想出兵伐魏,但群臣疑虑,后主动摇,便上此表,分析形势。最能表现伐魏的有利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4)本文流传千古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C
解析: (1)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 (2)C
(3)①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禀报鲁定公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 ②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4)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2.C
解析: (1)C (2)C (3)A
(4)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5)先生对苏轼说的话感到惊奇,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苏轼。
(6)钦发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
3.D
解析: (1)刘向;战国策 (2)D (3)C
(4)①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②(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5)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注,也含有对江上人的规劝之意;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意见,去除蒙蔽;希望景公关心天下百姓疾苦
(6)邹忌采用“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顺理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晏子则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
景公顿悟。
4. (1)离开;应当(应该);这样(这);奋起,指有所作为 (2)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①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②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4)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5. (1)接受;被杀;后人;平民
(2)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①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②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4)君主要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臣子要直言进谏。
6.C
解析: (1)C
(2)这;品德高尚,贤能;担心,害怕
(3)①樊哙又当面阿谀奉迎,想使天下陷于动荡。②陛下因为有一个人称赞我便召见我,(因为)有一个人诋毁我便让我回去。
(4)事情:①劝阻吕后讨伐匈奴;②劝说文帝要明辨是非。性格:刚正不阿(或直率、勇敢)。
7.C
解析: (1)全,都;通晓,懂得;给予,赐予
(2)①先帝称赞他(向宠)有才能,所以众人推举他担任中部督。②但是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却不能任用,所以他最后被我击败了。 (3)C
(4)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高祖心胸宽广,用人所长。
8. (1)批注二:望见江中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罩,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
批注三:因日晚夜冷,波平舟阻而愁;因羁旅他乡,孤零落寞而愁;因山河破碎,不禁愁绪满怀。
(2)用来;才;答应
(3)莫 不 声 流 天 京 /风 动 郡 国 /君 何 为 栖 茅 茹 藿 /白 首 岩 谷 乎 (4)(他)虽然是平民,但是有在朝廷在民间都有声望。
(5)【乙】中朱敦儒自言“麋鹿之性”,可见其是一个天性自由的人;【甲】诗中词人飘泊他乡,见到山河破碎而愁绪满怀,可见骨子里他有一份爱国热情;【乙】文中,朱敦儒的言论爱到皇帝大力赞赏,并且官职节升,可见确实是个才能超群的人。但他因发表异论,受到大夫的弹劾而遭罢官。由此可知,朱敦儒虽然天性散慢自由,但才能卓越,骨子里有一份爱国热情,但历史没有为他提供展示的舞台,自此隐逸于山林,这也不失为一种顺时而行的做法。
9.D
解析: (1)D
(2)B (3)A
10.B
解析: (1)等到;浇洗;同“披”,穿;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2)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②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3)B
(4)作者的勤奋对我触动最大。懒惰是我最大的缺点.做事习惯拖延,今后一定改正。 11. (1)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2)①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泄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②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君主(的国家),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的君主(的国家)。
(3)机智幽默,善于辞令,勇敢地维护国家权益。
(4)唐雎主要靠智慧和勇敢,靠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晏子主要靠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 12. (1)祸患,灾难;对……说;这,这样;缘故,原因
(2)①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②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3)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天下不如生命珍贵;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4)“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13. (1)停止;应该;到达;拿给……看 (2)遂/以一书/寄何。
(3)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
(4)①了解病人的病因,对症治疗。②不用药物治疗,而是用精神疗法。③能够预知病情痊愈的时间。
14.D
解析: (1)D
(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义;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5.A
解析: (1)A (2)C
(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