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田山口水库除险加固设计

来源:九壹网


新田山口水库除险加固设计

摘 要:山口水库工程于1956年11月动工兴建,1957年7月建成,主要由大坝、溢洪道、进水卧管和输水涵洞等组成。大坝由于基础处理不到位,坝体填筑碾压质量较差,加之运行时间长,管理、维护跟不上,大坝出现了较多影响安全的问题,致使工程已不能正常运行和发挥效益,需要全面进行加固处理。通过全面的现场检查、工程检测、补充地质调查和复核计算,查明了山口水库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针对山口水库存在的问题,在水库渗流、大坝稳定、泄洪能力等计算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固设计。通过加固处理,确保了山口水库工程质量,实现了水库功能的正常发挥。 关键词:山口水库;大坝;溢洪道;输水涵洞;加固设计 1 工程概况

山口水库属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知市坪乡,坝址座落在新田县知市坪乡山口村境内,距新田县城17km。水库灌溉耕地面积500 亩,保护人口500人,保护下游耕地面积500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小型水利工程。枢纽建筑物由大坝、溢洪道、卧管、输水涵洞等建筑物组成。设计洪水标准按2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按200年一遇,水库正常库容18.20万m3,工程等别为ⅴ等。

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233.00m,最大坝高12.1m,坝顶宽3.51m,坝顶轴线长95m。内坡坡比为1:2.24;外坡坡比为1:2.29,

高程227.60m设有一平台,宽1.67m,在靠**台右侧有一坝上灌溉渠道(宽0.63m,深0.40m),其下部分坡比为1:1.89。 溢洪道位于水库左岸约200m处,为一明渠段,宽2.0m,堰顶高程229.30m。目前溢洪道部分无边坡衬砌,已衬边坡及底板破损严重。水库现状输水设施由涵管、卧管及消力井组成。高涵位于右坝,全长28m;低涵位于左坝,全长44m。卧管采用木塞人工控制放水。 2 工程存在的病险问题

2.1 坝体、坝基渗漏;无护坡区域杂草滋生。

2.2 溢洪道底板和右侧挡墙破损严重;无消力池和泄槽;溢洪道公路段过流断面过小。

2.3 砌筑质量差,库水沿涵洞与坝体接触带产生集中渗漏,水流带走大量坝体填筑料,造成坝体塌陷。 2.4 大坝坝体无任何观测设施。

2.5 高涵卧管老化开裂,渗漏严重;低涵卧管、涵管老化开裂,渗漏严重。

3 除险加固工程设计 3.1 大坝加固设计

3.1.1 坝基、坝肩帷幕灌浆设计

采用帷幕灌浆的方法对坝基及坝肩进行防渗处理。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中有关规定,以坝基岩石透水率q≤10lu为相对不透水层。建基面至相对不透水层之间的透水基

岩应设灌浆帷幕,以防渗水冲蚀坝底基础。

帷幕灌浆按公式计算:t=h/j;式中:t——帷幕厚度m;h——最大作用水头(h=5.3m);j——帷幕的容许比降,j=12;经计算:t=1m,根据计算的帷幕厚度以及坝基、坝肩实际渗漏情况,拟定大坝坝基帷幕灌浆孔为一排。

本工程灌浆材料采用po42.5mpa普通硅酸盐水泥,帷幕设计为单排,帷幕轴线全长约72m,灌浆孔可分为3序,按ⅰ、iii、ⅱ序的顺序施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灌浆,当岩段小于6m时,采用全孔一次灌浆法;大于6m或在漏水严重地段应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灌浆,以提高灌浆质量。在灌浆过程中,对于每一个灌浆孔都应严格按照规程,规范的要求结束灌浆,以确保工程质量。 3.1.2 坝体冲抓回填设计

冲抓钻孔套井回填处理土坝渗漏,是在漏水范围内利用冲抓机钻孔,然后用粘土进行分层回填,并利用钻机的动力和卷扬设备带动夯锤加以夯实,造成一个连续的截水墙,截断坝身或坝基中的渗流。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dj218-84)4.2.4条确定本工程冲抓回填高程为230.35m。冲抓回填防渗墙的主要作用为加高加固大坝原有防渗体,山口水库大坝原设计为均质土坝,因此,冲抓回填防渗墙布置在上游马道轴线上。根据地质情况及防渗要求,本次设计冲抓回填从坝顶到岩土分界线为冲抓回填防渗墙,下部与坝基帷幕灌浆搭接。

3.1.3 上游坝坡加固设计

上游坝面有碎石护面,现已塌陷,本次设计并从死水位高程至校核水位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护坡,校核水位以上采用草皮护坡,死水位坡脚处砌筑c20砼基础,并抛石护脚。 3.1.4 下游坝坡加固设计

山口水库大坝经多年运行,下游坝坡受雨水冲刷,坑洼不平,杂草丛生,不利于大坝安全观测,也影响美观,坝体渗漏还造成局部坡面塌陷。为防止雨水冲刷下游坝坡,设置下游坡面排水。坝上灌溉渠道兼做横向排水沟;纵向排水沟沿坝体与山体岸坡连接处竖向布置,左、右岸坝肩处各一条;坝脚设集水沟一条,共计四条。纵横向排水沟在汇合后,排入下游渠道。下游坝坡新建上坝阶梯,上坝阶梯高度为0.15m,宽1.0m,c15砼现浇。 3.2 溢洪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

溢洪道由进水段、控制段、泄槽、消力池四部分组成。其中进水段由八字导墙和过路桥涵组成,底板为c15砼,高程228.30m,侧墙高为m7.5浆砌石结构;过路桥涵由于过水断面过小,拆除重建,地板为c20钢筋砼,侧墙高出底板1.5m,为m7.5浆砌石结构,桥面为c30钢筋砼。控制段明渠起端高程229.30m,宽2.0m,桩号为0+000.0~0+0120.0。由于原来宽度不够,顺水流方向拆除右侧新建,侧墙高的达到1.5m。泄槽布置由0+0120~0+166.5,共计46.5m。断面形式为矩形,对泄槽底部进行整平并采用c20钢筋砼

衬砌,每隔10m设置沥青杉板伸缩缝。侧墙高出底板1.2m,为m7.5浆砌石结构,墙顶2cm水泥砂浆平抹,墙外侧2cm水泥砂浆立抹,每隔10m设置沥青杉板伸缩缝。根据地形情况设置消力池进行消能,桩号为0+0166.5~0+0176.5。消力池总长10.0m,池深为0.5m,底板高程213.70m,池底板采用c20钢筋砼;侧墙高出底板1.5m,为m7.5浆砌石结构,墙顶2cm水泥砂浆平抹,墙外侧2cm水泥砂浆立抹。消力池出口端设端坎与下游渠道连接。

溢洪道底板每隔5m~10m设置伸缩缝,侧墙每隔10m设置伸缩缝,局部稍作调整。两侧侧墙与底板的交接处不留伸缩缝。为使溢洪道的内、外水完全隔断,以防过流时的脉动水压力将底板托起,所有的横向伸缩缝一律用2mm厚的沥青杉板进行分隔,并在砼表面以下50mm处埋橡胶止水片1道。所有伸缩缝均采用平接形式,排水系统布置靠缝不骑缝,布置于分缝一侧。 3.3输水涵管加固设计 3.3.1改造方案

本次设计改造原有输水设施:高涵卧管拆除新建;低涵卧管拆除新建,低涵上游段30m开挖拆除新建。 3.3.2改造设计

涵管布置于原涵管处。开挖前先对坝坡表层杂草进行清除,表土清除后,以涵洞轴线为基准,进行坝体开挖,开挖坡比1:1。坝体开挖土料按含水率进行分堆堆放,以便涵洞施工完毕后原坝体开

挖土料进行回填,对开挖后坝体土料含水率大于规范要求的,在回填前应进行晒干处理,回填后的土料含水率及压实度应达到《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的要求。

涵管采用c25钢筋砼圆形结构,采用波纹管内膜,断面直径0.7m,长30m,钢筋砼壁厚20cm,涵洞基础开挖至坚实岩石基础上。涵洞每隔10m设置一伸缩缝,采用橡胶止水片止水,并用沥青砂浆填塞。 3.3.3涵卧管改造设计 3.3.3.1高涵卧管设计 3.3.3.2低涵卧管设计 3.3.3.3低涵管加固设计

涵洞设计为无压涵洞,断面型式采用圆形,设计流量采用q=0.2m3/s。根据经济断面尺寸计算公式初步拟定横断面尺寸,计算公式如下:q=ωc;式中: q—流量,m3/s;c—谢才系数,c=r1/6;ω—过水断面面积,m2;n—糙率系数;r—水力半径,m;i—涵洞纵坡。经计算,当断面直径为0.7m时,完全能满足0.2m3/s的流量需要。此处涵洞直径取0.7m,采用c25钢筋砼,管壁厚0.2m。 3 结语

总而言之,水库的除险加固,可保障水库安全度过汛期且灵活蓄水,提升防洪除险加固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从而保障了水库下游居住的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农村水利的持续发展,作为造福民众的一项民生工程,需受到国家及施工企业的高度重视。通过

本次对山口水库的除险加固,确保了工程安全,实现了功能正常发挥,并美化了工程环境,工程面貌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毕铭.国务院批准《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n].中国水利报,2008-4-1(001)

[2]gb50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高钟璞.大坝基础防渗墙.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4]郑秀培,土石坝地基混凝土防渗墙设计与计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79

[5]牛运光.病险水加固[j].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6]彭国灿.论小型水库的安全隐患及出险加固措施[j].黑龙剑水利科技.2012,9(40):121-122 作者简介:

吴振国(1982~),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