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阶级制度与于连性格的矛盾 (一)对社会现实抗衡也妥协的矛盾内心
于连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捉摸不定的性格特征,遇到不同的人和事就做出不同的反应,历史的发展一直不合于连的想法,因为自己的出生让他受到歧视,让他感觉自卑,使得他敏感多疑和不断反抗的。他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阶级,和不同状态之间的不同类别,不同的人生观念,坚持以怀疑的态度,与他周围异常敏锐的观察,寻找歧视,他伤了他的敌人,谁跟踪他的搜索。他不愿意对上流社会的歧视低头,以当时拿破仑英雄主义来让自己坚强,让自己的个性可以得到保留,总是在一种谁都不可以侵犯的防御状态,。“在这奇异的年轻的心里,差不多时时刻刻都有暴风雨”①。他讨厌被人家当做奴仆使唤,希望自己能和上流社会的人一样,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当父亲要他去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一贯敢怒而不敢言的于连却以“我不想做的事”②他拒绝了。老索黑尔说这不是做奴仆,甚至立即确认“去他家,我和谁吃?”③从这里可以看出于连的思想是敏感扭曲的。但是于连也因为自己的自尊心强让他得到甚多的器重。想想他刚刚来到市长家的时候,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有点幼稚、善良和质朴的乡下青年。在市长家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平,他为此非常生气,为自己因为贫穷的出生而要受到别人的歧视而感到痛苦,也因为这样对这个社会产生了厌恶和蔑视。虽然他的渊博的知识,非凡的记忆力赢得市长的支持,但他在这里“只是觉得他已成为上流社会的仇恨和恐惧”。④
(二)反抗性格的无限扩张
于连从小就非常的骄傲,觉得自己能成就一番大事。强烈的自尊心如果被其他人辱骂,就会使得他内心充满怨恨从而报复对方。就连在爱情这件事情上,于连感受到的往往不是开心和幸福,而是在得到对方后自尊心得到满足后感到骄傲,并认为这骄傲就是他想要的。但是人们都会不理解他这样的行为,这样更能反应出于连是从骨子里反
抗上流社会的。
就在德·瑞那市长家,于连带着一种斗争的心走进了市长夫人的房间。这一切都是为了报复市长对他的蔑视,为了粉碎市长的骄傲。就连在和市长夫人进行亲热的时候,于连心里对这一切的仇恨都从来没有消失过。他一直把爱情当做是他对上流社会的蔑视做出反抗的工具。这样的想法在于连和玛特儿侯爵小姐的交往的时候也没有停止过。他总是看不惯玛特儿小姐的傲慢,在内心深处觉①
②司汤达.《红与黑》[M].武汉: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版,第98页. 司汤达.《红与黑》[M].武汉: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版,第161页.
③司汤达.《红与黑》[M].武汉: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版,第121页.
④司汤达.《红与黑》[M].武汉: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版,第142页.
得:“我知道保持我的自尊,我没有向她说我喜欢她。”①在玛特儿小姐爱上他告诉他的那一刻,于连觉得他已经胜利了,此时此刻他仿佛已经是上层社会的人了。他对自己鼓励并觉得:“侯爵对我的价值,已经过去了,结果是汝拉山的穷木匠占据了重要的一面。”②这根本就是一场于连的战斗,他把目标定位在上层社会的荣誉和地位,而他的武器就是爱情。如于连自己所说的那样:“在这场准备的战斗中,身世的骄傲,像一座大山,是她和我之间的军事阵地,这大山,便就是我进攻的目标。”③由此看来,于连并不单单把她们看作为女人去“占有”,而是当作为阶级去“征服”的。他占有她们不在意肉感,而在意满足他那平民的、要求尊严的灵魂。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法国残酷的阶级斗争现实,也反映了于连在感情方面的反抗精神。
四、内心矛盾的于连
(一)用野心夺回尊严的斗争家
于连的雄心壮志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出于个人野心的成分。在维立叶尔市,这样的野心往往被反抗、复仇和维护个人尊严的想法所冲淡;就在贝尚松神学院,他为伪装自己而努力学习,取得院长和大主教的器重,自
信不久就可以当上主教,野心勃发,在伪善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而在巴黎,自从担任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以来后,他地位就骤变,环境的变化,在都市风气的严重腐蚀下,虚荣心的恶性膨胀,个人的雄心开始向个人野心慢慢开始转化。
司汤达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使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矛盾和抗争,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红与黑》也不愧为一部心理描写小说的典范。德国文学巨匠歌德认为它是司汤达“最好的作品”,称赞他的“细心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毋庸置疑,司汤达对于于连的性格刻画和对于连内心那惊涛骇浪般矛盾斗争的描写的强大力度和烈火炙烤般的灵魂折磨,正是小说最震撼人心之处。
纵观这本书,可以看出全部《红与黑》就是于连浮沉升降兴衰得失的过程。如果让我来说,我只能说他是一个极具野心的拿破仑崇拜者,或者说他是一个充满才智,善良,敢于同封建贵族搏斗的.英雄。
(二)怀有诗意却遭遇现实的可悲者
有些研究者认为,从于连身上,看到的是内心的诗意和社会的庸俗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是社会对个人的残害以及个人对社会的反抗。我比较赞成这样的说法,我认为于连的行为有一部分确实是社会造成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阴险伪善的神父,勾心斗角的政客,专横凶残的贵族,贪污腐化的官吏,卑鄙庸俗的资产者,这一切不得不让从小就受父亲虐-待而立志成为一名具有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军人的于连,像注入了兴奋剂一样,去疯狂地实现他的野心。除社会原因以外,我还觉得这是他本身性格所制约的。他自小受拿破仑部下老军医的教育,喜欢读拿破仑的英雄事迹。在他头脑中有着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在他的性格中形成了反抗王政、复辟社会的特点,但同时,他的出身,他的思想,又使他具有向上攀登的强烈愿望。于连,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就这样,被人所批评,指责,同时又被人所赞扬。
(三)孤独前行的可怜者
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一个闭塞的小城维里业市某锯木厂主的家庭里,他是一个自小没有母亲的孩子,缺少母亲温柔的关爱,相反,他
的父亲老索雷尔却是粗暴蛮横的,在身体强壮的哥哥面前,①
②司汤达.《红与黑》[M].武汉: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版,第183页. 傅铿.《红与黑》和“卢梭情结”[J].书城,2011(1),第15页.
身体瘦弱无用的他被视为累赘,在父兄的拳脚相加中度过辛酸,孤独,卑怯的童年,这种童年经历,使天生聪明的小于连产生深深的自卑感,这样生活潜移默化的支配这个体无意识的自卑,这种自卑感作为深层的动机,于连时时生怕被蔑视,有着强烈的渴求平等的欲望,希望被贵族阶级和上流社会认同,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抵制自卑的更强烈自尊和征服欲。这时,他遇到了一位经历过拿破仑时代的老军医的呵护。老军医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的生活和教育的同一时间,还灌输给于连对于拿破仑和战争时代的崇拜,使于连从小就将对于拿破仑的崇拜深植于心,他能够敏感地体会到波旁王朝复辟时代贵族阶级对一般平民的轻视和压迫。他渴望的就是拿破仑那年代,而现实却是把拿破仑贬低得是一文不值。他所生活的是一个反动黑暗的复辟的波旁王朝统治时期,资产阶级贵族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投机取巧,腐化享乐的社会风气。于连虽然天资聪明还也很有才华很有野心,但是由于出生在贫困的平民家庭,身处在这复杂的社会里是遇到的人和事都和于连内心想象的社会不一样,他在心里产生了巨大的怀疑,他觉得自己被排斥在这世界之外,他利用他的聪明才智不择手段的得到那些原来不属于他的东西,把财富和社会地位当成是他的人生目标。于连觉得只有得到这些世人眼里重要的东西才能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实现,才能出人头地不被别人看不起。
于连把拿破仑作为他的偶像,他希望自己可以活在那个时代,那是他所向往的时代,因为那个战争的年代他的聪明才智可以得到施展,他可以通过自己努力一步一步向上走,最后得到他想要的。而现在这个社会,出生在贫困平民家庭的于连被上流社会的贵族蔑视,他做什么事都受到限制,连公平的待遇都得不到更别说是升官发财走向上流社会,于连处于的是这样一个历史的环境下:它生长在一个英雄时代却不得不过着出生和金钱主宰的生活。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
“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①。在于连生活的这个年代里,人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不就接受这个阶级贵族的制度,要不就站出来和上流社会做斗争。于连的
人生中似乎有太多太多的鸿途伟志需要去实现,当我们背上行囊踏上自己的人生征程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是无限澎湃的,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无限渴望,对奋斗将会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充实和满足的狂喜。但当我们渐行渐远倏尔回头看来时的路的时候,却发现,这一路,我们失去了太多东西,比如正直、无私和公正。所有的物质的欲望掩盖了我们本来纯粹的干净的品质,我们就成悲剧的主角。而这时的我们怎么会想起这一路起行时的初心呢?
(四)追求幸福误入歧途的悲哀者
在书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于连的观念里时时刻刻反应出他对其他富有的人的羡慕,他说的“成功”、“发迹”、“飞黄腾达”之类的话,都不是他心里真正的想法,他却从来不让别人知道他真实的想法。财富对他来多很重要,他知道当一名主教得到的法郎比一个将军的多得多,他不在乎和谁一起吃饭一起过日子,只想着有没有挣到钱。他拒绝和爱丽莎的婚姻,他觉得自己不能靠这婚姻来挣钱,他觉得以他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来挣钱而且可以挣到很多。
于连不是一个非常爱钱的年轻人,这是他和同样渴望成功的人之间很大的差别,包括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人。阿格德主教看到比自己大不多,这是他的“马刺感到羞耻”②,对于第一次重用就感到“欣喜若狂”的时候,当了轻骑兵中尉,拥有骑士的封号就“喜出望外”,这一切都为他带来了第一,荣誉,平等,自由,其次是金钱,财富和享受。可以说,他很高兴,成分小事,主要是自尊的满足,甚至达到了阅读的自由的能力。总之,于连是一个野心家,个人主义的自私的人,但不如说他是一①
司汤达.《红与黑》[M].武汉: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版,第233页.
个追求个人幸福而误入歧途的年轻人都比较准确。
于连股子里有一种坚毅,有一种为实现雄心与理想而能坚强地承
受孤独与心理压力的坚忍和毅力。为了能够通过教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有着敏锐的头脑,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记忆力,他的理想就是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必须去实现他,他不安于现状,为了出人头地,强迫自己,压抑自己的本性。很多事他都是违着自己的良心而必须去做的事。 他根本不信仰宗教,却通过刻苦地学习将拉丁文的《圣经》倒背如流,明明不信仰神却在贝桑松神学院立下吃得苦中苦的决心,通过长时间的苦修苦炼,忍受种种痛苦,获得院长的赏识,在神学院中出类拔萃,心里明明无比崇拜拿破仑,却当众辱骂他,使人不禁对他心生几分敬佩和叹服。钦佩于他的那刚强而坚毅的性格,为实现目的而委曲求全的坚忍。也许有人会认为于连是自私的,虚伪的,伪善的,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否是出于一种无奈呢?一种社会迫使他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迫于他的出身局限。他有才华,但他不得不去适应这个本不属于他的本性的社会。于连为了得到财富和地位来完成他自己的理想,他不得不变得自私,通过阿谀奉承来讨好其他人,在这个都是利益金钱为上的社会里他只有这样做才可以生存下去。人在收到威胁的时候都会本能的保护自己,这是人的本能,于连也不例外,他为了与上层社会做斗争,只能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戴上虚伪的面具。
自从于连到了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开始,他就见到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让他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和上层社会之前的差距,这是他的出生他不能改变,他开始变的自卑,开始伪装自己,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到他家里,我同谁一起吃饭呢?”①他拒绝和仆人一起吃饭,他把这个问题看得很重,他要求与上流社会的人平起平坐,这样在他看来才有尊严;当他第一次强行吻了德瑞那夫人的手时,他觉得很高兴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他不是出于爱,更恰当地说,是出于自尊,出于一种征服欲,一种对贵族阶级的妒恨,报复的情绪;当市长把于连当作佣人一样粗暴地训斥时,于连眼中射出害怕并且觉得自己的报仇毫无希望,决然地回答:“先生,没有你我也是不会饿死。”②可见,他坚决的反对贵族阶级,是决绝的。他将一个真实的自己深深地藏起来,虽然身心受着难耐的
残酷折磨,每天每天,他坚强地戴着面具生活着,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如履薄冰地忍耐着,用他的虚伪反抗着周围的社会。
(五)追求平等的梦想家——于连
他的脸是这样的苍白,却又温柔,谁又能知道他心那坚定异常的决心?我不能不发自内心地钦佩于连。在这样的社会里,为了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理想,我们能要求于连什么呢?他的性格中永不服输的精神,追求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难道不值得尊敬吗?他的不轻言放弃,不受拘束的个性,他的战斗奋斗的人生,他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勇敢地在并不舒适的环境中坚忍地自保,为梦想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
依然相信,于连虚伪冷酷的外表下有着火一样热情而善良的心,这善良的本性,在他的灵魂深处,没有泯灭。
(六)于连是那些向社会妥协的人们的象征,他们本来都要美好善良的理想,最后却被社会磨平,在复杂的社会中迷失自己,这是社会的悲剧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他有一颗敏感脆弱的心,他为自己的出生而感到自卑。但是同时他又是个非常坚强勇敢的人,他敢于最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和所有蔑视他的人做斗争,他的聪明才智让他学会怎么在这社会立足,不惜活在虚伪的面具之下。他却没①
司汤达.《红与黑》[M].武汉: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版,第323页.
有忘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不断的斗争反抗中实现人生价值。 于连,作为一个含蓄腼腆的平民青年,身在这个等级制度分明的年代,为了实现它那巨大的野心,他不但要在各方面展示他的优势,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奋斗。为了实现他那巨大的野心,他不仅要在处处显示知识以及能力上的优势,还要采取种种不光彩的手段,例如虚伪、造假和违心之举。然后当他爬上一定的位置的时候,当他认为自己已经踏上飞黄腾达的道路和取得了人们羡慕的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他才明白他就是一个“汝乃山区穷乡下人”。①一切似乎变得唾手可得的时候,社会却残忍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这是于连·索黑尔的悲剧命运的过程。
因此,说于连是一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一个追求个人理想而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轻人更准确。或许于连的悲剧乃是一切出类拔萃之辈的永恒悲剧。无论在专制社会,还是在共和社会和民主社会。这种悲剧或许称之为成长,或许称之为堕落,这个我们暂且不去理会,但它确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体现着,司汤达说过,“社会就像一节一节的竹节,下边的人想爬到更上层,更上层的人却千方百计的阻挠”②,进而升华为一种社会规则。于连在审判庭上慷慨陈词:“我没有这个荣幸属于你们的阶级,在你们眼里,我是一个反抗自己卑贱命运的农民,我决不请求你们宽恕,我不要任何幻想。死亡等着我,它是公正的。③”
这也就不能不引起了我们对现实更多的思索。我们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对前途和命运充满渴望与希冀,也有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的欲望。我们也许早就忘却了小时候第一篇关于理想的习作了。为了顺应时间的潮流,为了遵循利益的法则,我们不停地改变着,追随着更体面更充裕的物质生活,哪怕在纷繁的人流中难以呼吸,遍体鳞伤,仍要强忍着华丽外表下内心的焦虑和煎熬。
人流中一双双几近木讷的眼睛,也曾经闪闪发光,也曾经怀抱着自己最本真,最单纯的理想踏上自己人生的旅途,但在希望成为科学家、军人、老师的种种过程中渐渐变质,变得更能趋合别人的需要,变得只为肉体而存在,而代价却常常是诚实、无私与开朗。当我们一边成长,一边想方设法用种种面具遮蔽起我们纯真的本质时,我们便在重重复复地上演着于连的悲剧,而这时,谁又会想到自己孩提时,其实向往的是永远快乐。
结 语
现实短暂,理想永生。于连的奋斗与悲剧刻画了真实的人性,真实的社会,真实的心灵挣扎与抗争,真实的于连,真实的自己。扪心自问,自己的影子,是否也是个于连呢?于连是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自己,不是吗?于连,爱他,恨他,感动于他,怜悯他,宽容他。就象对于自己。一颗孱弱而勇敢的心,它义无返顾地在这黑暗的社会里,燃尽他的天真与热情,它永不服输,它勇往直前,它对于梦想的
信仰和追求的勇敢和坚毅,会永远在文学的历史上,熠熠闪光,永不熄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