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与引导策略——以网络地震谣言为例

来源:九壹网
瞎鼹隧龋醛礴隧瞄隧醢睡曝 隧网 鏊 0 S络 盘 新 听 嚣媒 甘.∈ 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与引导策略 以网络地震谣言为例 ■牛媛媛 【摘要】谣言有诸多种类,本文以网络地震谣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网络地震谣言 传播特点及形成舆论危机原因的分析,着重提出了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与引导策略。 【关键词】舆情监管议程设置地震谣言 一、网络地震谣言形成舆论危机的 抚情绪,还是心理疏导、缓和矛盾,这都是 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进一步说,媒体应 当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杜绝谣传从别的省 市流传到本地。 3、网络言论缺乏理性 应对,引导舆论从而转危为安。 原因 1、建立舆情监管系统 网络的匿名性、便捷性赋予了民众最 充分、最真实的民情表达权利,政府必须 重视网络舆论,深入到民意中从源头发现 网络地震谣言得以迅速传播形成舆 论危机,除了谣言传播速度快、内容以假 乱真、普通民众盲目轻信外,还有更深层 次的原因。 1、政府反应不及时 从警方调查结果看,地震谣言发布者 制造谣言的理由十分可笑。在《百度贴 真实的民意情况,建立并完善舆情监管系 统。 媒体报道称,2010年2月15 El以来 就有山西地震相关谣言。但有关部门没有 吧》多次发布《最新山西地震消息》的张 某是为了提高网上点击率;发帖散布“山 政府应当建立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 依托的自动化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这个系 及时、有效澄清和权威说明,导致谣言流 传5天,直到21日凌晨发生民众“等地 震”的事件。由于相关部门的延迟行为, 面对地震谣言,群众无所适从,最终选择 西太原、左权、晋中、大同、长治地震死亡 100万人”消息的朱某某仅仅是为了起 哄;南京地震谣言的散布者丁某则是看到 统从境内外报刊网络版中的新闻报道、评 论,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知名论坛的贴 文、回复,意见领袖的博客、播客站点来获 取信息,并且能够具备识别热点话题、敏 感话题,分析新闻、贴子、回复的观点倾向 性,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话题进 行自报警等功能,以便政府及时、有效掌 握民意民情。 网络舆论危机爆发时,政府要把自己 树立为有关事件和处理措施的权威消息 源。争取将政府所作所为及时传递给公 标题为“专家预测南京有地震”的帖文便 转载到西祠胡同的婚后空间和浦口论坛。 相信,从而助长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及范 围。当群众在寒风中,以忐忑的心情“露 营”一晚,等着官方权威消息之时,政府 用手机短信向工友发布泉州地震信息的 徐某是因为无聊,想捉弄工友。而《东南 迟迟没有应对,直到21日早晨6点才发 布辟谣公告。这场巨型群体性事件的发 早报》分析造谣目的是为了从泉州挖走 人或赚取中介费。谣言表明了造谣者素 质低下、趣味低级,也反映出我国网民层 次参差不齐,网络言论理性不足,网络监 生,是地震部门前期对民众疑虑的重视不 够、沟通不力,以及对突发状况的应急准 备不足、响应不及时。 2、媒体责任缺失 网络论坛、贴吧不仅没有尽快删除地 震谣言热帖、向相关部门求证,相反它充 当了谣言传播的帮凶,使得谣言在短时间 内遍布大江南北,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 响。如果说山西省地震谣言事件,因为事 督、管理制度不完备。 二、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及引导策略 网络舆论有助于公民形成共同经验, 众,从而澄清和纠正网络偏差言论。在危 机处理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官方 网站、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网络论坛等多 种渠道发布信息,并不断更新最新进展, 以便掌握舆论主动权,消除不良影响,提 表现为网络舆论可以让人们知道到底发 生了什么事情,所发生的事情对国家、民 族、社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影响的持续 时间和强度有多大。也可以使人们了解网 民对所发生的事情抱以何种态度,以及这 种态度的强烈程度。当网络舆论转化为网 络舆论危机时,需要我们以足够的理性去 高公众的信任度。必要时政府要协同相关 部门,对恶性的帖子和评论进行封堵和删 发突然媒体没有警惕性,在随后多地地震 谣言飞速传播、影响力扩大时,媒体应在 第一时间做出应对。无论是立刻辟谣、安 148(新闻世界>十二月刊 除,及时采取有效的技术控制手段。甚至 是经相关部门批准,追查信息来源,关闭 相关网站或服务器。在舆论危机衰退、退 出后,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之处。 作用的效果。当网络媒体出现新闻热点或 者舆论导向偏差时,传统媒体可以通过报 所作为,而且要大有所为。大胆的探索舆 论引导新方法、新机制。通过组织大规模 网民社会实践、政府与网民互动、热点问 2、政府勇于承担责任 网络舆论危机对政府来说是把双刃 剑。若是举措失当,必然使政府形象大受 打击,遭到对执政能力的质疑,公信力下 降;相反的,如果政府能够有效化解舆论 危机,则会增大政府于公众相互理解的程 度,形成良好的政府与公众关系。 2007年8月12日凌晨“湛江大暴雨 要引发大地震”的谣言无端生起,在狂风 道或者评论的方式介入。传统媒体增加自 身的新闻源,报道更加时新鲜活的同时,也 对网络媒体施加了影响,起到还原事情真 相、修正舆论导向的作用。当传统媒体的报 题网上探讨、培植和团结意见领袖等创新 活动,持之以恒的加强网民的网络。只有 政府、媒体、网民自身通力合作、积极努 力,更多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才能形成, 网络环境才会更加健康、干净。 结语 道没有达到足够影响力时,借助网络媒体 广泛扩散,可以产生舆论的倍增效应。例如 在舟曲泥石流灾害报道时,网媒与传统媒 体通力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巧妙的议程设置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媒体化的透明 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意识空前提 高。网络地震谣言等相关案例表明,不重 视媒体,不重视网络舆论,政府要为危机 骤雨的湛江市乌石、北和、覃斗等地不胫 而走,让本已充满恐慌的群众更加惊慌不 议程设置是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手 段,有效的议程设置可以使舆论理性化。 已。在谣言刚开始传播时,气象部门利用 手机短信应急服务平台,向湛江140万手 机用户紧急发送了280万条辟谣短信,从 而制止了因谣言而引起的混乱。以权威信 息粉碎谣言,恢复秩序,这次事件是应对 在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对灾难 付出沉重的代价。网络舆论危机的特征决 定政府应该根据危机起因、发展来创新变 通的应对,其中政府部门的危机反应和处 理速度是危机应对的核心。传统媒体应充 分利用自己的权威性协助应对危机,网络 媒体应利用自己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 等优势化解危机。广大网民应该加强自己 心有余悸之时,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可以 将现有的地震谣言事件做成专题,从谣言 如何产生,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群众作何 反应,政府部门如何应对,媒体怎样报道 突发公共事件的成功范例。 网络舆论是最活跃的民情表达方式, 等方面做一个详细的梳理。并对如何识别 地震谣言,震前的预警现象,如何防震避 震,地震发生后怎样做能够增大生存机率 等做知识链接。克服人们的恐慌,引导人 不管是褒是贬,以何种形式何种姿态出 现,其背后都承载着民众对政府应当自觉 的责任意识,对发表的言论负责任,理性 面对各种信息,不轻信不妄为。只有建立 健全舆情监管系统,及时发现网络舆论危 承担责任的殷切期望和要求。所以,对民 众来说,能否勇于承担责任是民众衡量政 府执政能力的最重要标准,也是民众品评 政府的根本标尺。 3、加强多媒体合作 们理性判断和应对地震谣言,从而杜绝谣 言的产生和传播。也可以设立专门的栏 目,让网民参与到有关地震谣言的讨论,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激发网民们参与 公共事务的热情。在地震或者其它自然灾 机,政府、媒体、民众通力合作应对危机, 危机发生后积极总结认真反思,我们的社 会才会更加健康的发展,媒体才能得到更 好的发展。一 网络信息海量,鱼龙混杂。有些网友 将网络当成发泄场所,鲢网 对他人肆意进行人 身攻击、诽谤、侮辱。网友们有时会展开 害发生后,媒体应引导舆论,预防社会恐 慌、谣言四起的情况。这种对地震谣言的 应对方式,可以推而广之,应用到其它突 发危机事件的报道上,使得媒体为社会稳 定、人们安居乐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林凌, “7・5”暴力事件的网络舆 论传播特点及引导策略》[J】. 当代传 播》,2009(5) 醚络 “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甚至在现实 国媒 新 生活中干扰他人生活。谣言、负面信息更 是借助网络,披上华丽的外衣,混淆视听, ②王菲菲,Ⅸ公民意识和网络舆论监 使人难辨真假,大肆传播。所以我们应当 嚣鼗鼗骚鼹萋 加强网媒与其他媒体的合作,不能让这些 不利于人民生产生活、团结稳定的信息影 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媒介各有优势和不足,它们之间的联 合互动可以弥补缺陷,起到相互呼应,互相 5、加强网民素养教育 网民们不仅是网络传播的信源、信 道,也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反馈者,加强 网民的网络素养教育刻不容缓。网民网路 素养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引导网民增强 责任意识。从根本上讲,网民的自我价值 实现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人 督——兼论网络舆论监督影响力 [J]. 新闻前哨》,2o1 o(1) ③袁小轩, 论网络舆论对传统媒体 舆论的优化 [J】. 新闻界 ,2Ol o(4) ④梁晨, 浅谈新闻网站的网络舆论 引导 ….《新闻传播 ,2Olo(2) ⑤罗坤瑾, 网络舆论与中国公共领 域的建构》[J】. 学术论坛 ,2Ol o(5) ⑥张剑, 让真相走在谣言的前 面——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探》 [J】. 新闻前哨 ,2o08(11) 人都是网络环境,人人都是中国形象,只 有树立这些观念,不信谣、不传谣,才能真 正做到“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媒体在舆论导向上,应该呼吁健康、 理性的A由言论,自觉抵制}肖极、带有情 绪化的言论和虚假信息,以便更好的引导 网民。而网络媒体在这样工作上不仅要有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院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新闻世界》十二月刊1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