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深圳育才中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来源:九壹网
深圳育才中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走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乙】初,范文正公①眨饶州,朝廷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③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日:“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②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已而结合起来的集团。③扶病:抱病,带病。

(节选白《湖水燕谈录》)

(1)下列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B. 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贵贱)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前) D. 公之赐质厚矣(赏赐)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 大臣/责之/日 C. 士大夫/莫/敢往别 D.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咦项是( ) A.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啊!如果没有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B. 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D. 然则何时而乐?——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及“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B. 【乙】文主要叙述范仲淹遭贬谪之际,朝廷治理朋党之时,王质与众不同,抱病为范仲淹送行,并为能与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C. 【甲】文中作者认为“古仁人”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境界,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

D. 【甲】【乙】两文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把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忧国优民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5)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 2.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小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 ①伛偻提携________ ②颓然乎其间者________ ③孟子对曰________ ④乐民之乐者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统治者:________。请结合(甲)文的内容,说说欧阳修作为滁州的父母官,是如何践行孟子这一主张的。 ________

3.阅读古文(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本文作者________(人名),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林壑尤美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 ③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________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甲)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①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环滁四周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5)(乙)段中“________”和“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为“丰乐亭”的原因。(甲)(乙)两段文字都表现出作者________(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6)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游历山水,写下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名篇。正如欧阳修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请结合两个文段,谈谈欧阳修是怎样的一个人。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慍,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善学者不耻下问/以大易小,甚善 B.或谓君不善学/或遇其吡咄

C.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益慕圣贤之道 D.李生故寻王生/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3)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结合生活谈谈我们如何做一个善学者。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厨者王小余传

袁枚

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工烹饪,闻其臭者,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①。小余治具,必亲市物,曰:“物各有天。其天良,我乃治。”A既得,泔之,奥②之,脱之,作之。B客嘈嘈然,属餍③而舞,欲吞其器者屡矣。然其簋④不过六七,过亦不治。又其倚灶时,雀立不转目釜中瞠也呼张噏⑤之寂如无闻。所用堇荁⑥之滑,及盐豉、酒酱之滋,奋臂下,未尝见其染指试也。

请受教,曰:“难言也。作厨如作医。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 , 而谨审其水火之齐,则万口之甘如一口。”曰:“八珍七熬,贵品也,子能之,宜矣。嗛嗛⑦二卵之餐,子必异于族凡,何耶?”曰:“能大而不能小者,气粗也;能啬而不能华者,才弱也。且味固不在大小

华啬间也。能,则一芹一葅⑧皆珍怪;不能,则虽黄雀鲊三楹,无益也。而好名者有必求之于灵霄之炙,红虬之脯,丹山之凤丸,醴水之朱鳖,不亦诬乎?”

曰:“以子之才,不供刀匕于朱门,而终老随园,何耶?”曰:“知己难,知味尤难。世之嗿⑨声流歠⑩者,虽奇赏吾,而吾伎且日退矣。且所谓知己者,非徒知其长之谓,兼知其短之谓。今主人未尝不斥我、难我、掉磬我,而皆刺吾心之所隐疚,是则美誉之苦,不如严训之甘也。吾日进矣。休矣,终于此矣。”

未十年卒。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 , 有可治文者焉。为之传以永其人。

(节选自《随园文心》有删选)

(注释)①逐逐然:急于得到的样子。②奥:用酒泡或盐腌。③属餍:饱足。④簋(guǐ):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⑤噏:同“吸”。⑥堇荁(huán):均为堇菜类,古人作调味品。⑦嗛嗛(xián):微小的样子。⑧葅(zū):同“菹”,腌菜。⑨ 嗿(tǎn):众人的饮食声。⑩歠(chuò):羹汤。 (1)下列句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可治民者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B.其天良,我乃治/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C.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宜乎众矣(《爱莲说》)

D.且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子固非鱼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雀 立 不 转 目 釜 中 瞠 也 呼 张 噏 之 寂 如 无 闻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文中在刻画厨者王小余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评析。 ①既得,泔之,奥之,脱之,作之。 ②客嘈嘈然,属餍而舞,欲吞其器者屡矣。

(4)本文除体现王小余技艺外,更将王小余的烹饪心得上升到“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 的高度,结合文本谈谈文末“为之传以永其人”的用意。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周行逢,朗州武陵人。少无赖,不事家人生产,尝犯法,配发静江军卒。以骁勇,累迁裨校。王逵攻边镐,行逢别破益阳,杀唐兵二千余人,执其将李建期。当是时,隶朗州刘言麾下者指挥使十人,咸以知兵名,行逢能谋,张文表善战,潘叔嗣果敢,三人多相须成功,而行逢与王逵则又情款甚昵焉。及逵为武安节度使,拜行逢集州刺史,为逵行军司马。

行逢,故农家子,起微贱,知民间疾苦,励精为治,公而无私。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汝才不堪为吏。吾今私汝则可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与之农具而遣之。辟署僚属,皆取廉介之士。约束简要,吏民便之。

(选自《十国春秋》有删节)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咸以知兵名/名之者谁 B.张文表善战/日行一善

C.与之农具而造之/百废具兴 D.尝犯法/吾尝求古仁人之心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吾 今 私 汝 则 可 汝 居 官 无 状 吾 不 敢 以 法 贷 汝。

(3)结合选文分析年轻时的周行逢是怎样的人,他后来有了怎样的转变? 7.对比阅读

(甲)夏日闲居

高攀龙

长夏此静坐,终日无一言。 问君何所为?无事心自闲。 细雨渔舟归,儿童喧树间。 北风忽南来,落日在远山。 顾此有好怀,酌酒遂陶然。 池中鸥飞去,两两复来还。

(乙)可楼记 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选自《国学基本丛书》

(1)参考提示,解释下面划线字词。

①可以负日之暄 提示:久负盛名 负: ②是名之曰“可楼” 提示:名之者谁 名: ③观览所及 提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及: ④生于有所不足 提示:心满意足 足: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凡 为 山 水 者 一 致 也 则 吾 之 于 兹 楼 也 可 矣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说诗晬语》曾评价高攀龙“得陶公意趣。”陶渊明诗云“心远地自偏”,而高攀龙诗云“ ”,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甲)诗中绘“渔舟”“儿童”之姿、“北风”“落日”之态,令人沉醉其中。(乙)文中,诗人为寻“ ”,游遍五岳名山未得,终登“可楼”而望之,感受

到 (结合画线句分析)。

(4)古代园林中亭台楼阁最讲究起名,请结合以上材料和《醉翁亭记》,谈谈名字中的意趣。 参考材料:

醉翁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萧静之掘地得一小物,类人参,润泽而白,烹两食之,逾月齿发再生。一道士云:此肉芝也。《艳朴子)言:行山中见小人乘车马,长七八寸者,肉芝也,捉取服之,即仙矣。(选自张岱《夜航船》)

(1)选文中“逾月”的意思是: 1 (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肉芝的独特之处。 (3)选文引用《抱朴子》中的话有何作用? 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节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望之而蔚然深秀者 蔚然: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________ ③饮少辄醉 辄:________ ④复西行约三里许 许:________ ⑤可鉴毛发 鉴: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描摹,而(乙)文还写到了泉水________的特点。

(4)依据(甲)(乙)两文,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本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3)联系全文思考,下列对“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勉励滕子京以“古仁人”为榜样,做自己的好朋友。 B.表现作者自己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抱负和决心。 C.表达了自己做人为官的追求,也期望友人与己共勉。 D.表现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伙伴的惆怅。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②阴翳( ) ③乐其乐(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 文章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了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 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D.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之后在政治上不得意,精神极度消沉的表现。 12.课外文言文阅读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

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苌:人名。④窭:贫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伯珍少孤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究寻经史/尔辈不能究物理 C.如此者凡十二焉/凡河中失石 D.伯珍移居之/君子之行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家 甚 贫 窭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时 人 呼 为 四 皓。 (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B

解析: (1)B (2)C (3)A (4)D

(5)范先生是天下的贤人,我哪敢和他比,如果让我做了范先生的朋党,那我感到太荣幸了。

2. (1)指老人;倒下的样子;回答;以……为乐(把……当作快乐)。

(2)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是太守。 ②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却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3)与民同乐;欧阳修与滁州老百姓出游,领会山水之乐;与众宾客设宴同饮,享受宴酣之乐;欧阳修把人民的快乐当快乐。以此来践行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 3. (1)欧阳修;宋

(2)①格外、特别;②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③这;④命名 (3)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

(4)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后面几句皆属多余。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5)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者;与民共乐 (6)欧阳修是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情怀的人。

4.C

解析: (1)C

(2)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3)①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②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不耻下问,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而且学习时也要不断思考。(要结合实际来作答)

5.D

解析: (1)D

(2)雀 立 不 转 目 /釜 中 瞠 也/ 呼 张 噏 之/ 寂 如 无 闻

(3)①句运用动作描写,“泔”、“奥”、“脱”、“作”等一系列动词的连用,表现了王小余做菜动作熟练,从而体现其厨艺的高超。

②句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客人饱食后手舞足蹈,好几次恨不得吞下餐具的描写,衬托出王小余厨艺之精湛。

(4)①王小余对待食物一心一意,用谨慎之心去体察食物,根据食物特性,做到各具其味。②不追求外在的名利,只醉心于美味的研制。③精益求精,接受他人中肯的意见,促使自己更好地进步。④虽是一个卑微的厨子,但其“匠人之心”却值得地位更高的“治民者”“治文者”借鉴。

6.D

解析: (1)D

(2)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

(3)年轻时不务正业,曾因犯法被发配充军;后凭着勇敢和谋略成了当时有名的军事将领。为官公正无私,以清廉正直和有才能为标准选拔官吏。 7. (1)享有、拥有;命名、起名;到、达到;满足、满意 (2)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3)无事心自闲;桃花源;可楼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迎接皓月的来临,诗人于是心满意足,自觉悠游自在。

(4)古代的亭台楼阁之名往往寄寓了起名者的情感志趣。醉翁亭虽名为醉翁,可是意不在酒,而是在于山水之趣。欧阳修将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文中所描写的这座可楼,只有一丈见方,但主人登临其间,四望山水,满足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意,所以取名为“可楼”。高攀龙这里借他的小楼之名,表明他自己的“适中长乐”的处世之道,也是对世人的一个忠告。 8. (1)第二个月(或:下个月)

(2)形体小;样子像人参;白色有光泽;有令牙齿和头发再生的功效。

(3)引用这些话既证明了肉芝是真实存在的,又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兴趣。 9. (1)茂盛的样子;靠近;就;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照,照见。

(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3)声音;形态;清澈

(4)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又有名家题名(命名)。

10.C

解析: (1)《岳阳楼记》;范仲淹

(2)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他们)或许和上面两种人的心情不同,为什么呢? (3)C

11.D

解析: (1)居高面下;遮盖;以……为乐

(2)①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②像那太阳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去;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3)D

12.B

解析: (1)B

(2)家 甚 贫 窭/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时 人 呼 为 四 皓。

(3)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