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五期《音乐创作》 论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美学特征 吴姗 摘 要:流布于中国黔东南、责北的侗族大歌是典型的中国多声部民歌,其多声部支声复调音乐形态、“众低独高”的演 唱形式,打破了个中国传统音乐“单音性”、“落后”的标志。悠长的呼吸、鼻腔共鸣、舌尖颤音等演唱技巧与支声复调巧妙 结合。成就了侗族大歌美的形式、美的意境及关的异趣。 关键词:侗族大歌:演唱特点:美学特征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界对侗族大歌的研究更加细化,本文拟从声乐方法、歌唱技能等 方面,依托笔者在国外接受的科学的美声歌唱理念,比较侗族大歌在呼吸、共鸣、咬字、颤音等方面的异同,以此归纳侗族 大歌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魅力。 “饭养身,歌养心”:侗族民众显意识的歌唱需求 “饭养身,歌养心”体现了侗族人民有强烈地歌唱需求。这句谚语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也是侗族人民显意识艺术需 一、要的充分体现。所谓显意识艺术需要,是指侗族人民热情状态下的艺术需要。这种需要的明确冲动感强,艺术主体随时处于 种积极期待的状态中。所以才把唱歌看成同吃饭一样的重要。在侗族人眼里,艺术(唱歌)不是为了娱乐的,艺术也不是 少数人的专属,艺术更不是为了抽象的目的,当然艺术也不是卖钱盈利的工具。侗族人把唱歌和吃饭一样看成是天经地义, 须臾不可离开的事物,唱歌是养心的精神食粮。因此在侗族人民看来,饭可以养育人的自然生命,而歌却可养育人的精神生 命,两者缺一不可。如侗歌所唱:“不种田地无法以把命来养活,不唱山歌日子怎么过?饭养身子歌养心哟,活路要做也要唱 山歌。”“丢下歌不唱把歌糟蹋了,丢下田不种肚子就要挨饿了,田要种啊,歌也要唱……”等等。侗族歌师陆大用说:“肉 香不如歌香”。不难设想,如果参与者不是处于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理境界,不感觉到唱歌的审美愉快大大超过了美味佳肴带 来的感官愉快,这种“肉香不如歌香”的认识是断然不可能的。正是这些特殊心理,促使侗族大歌逐步成为一种趋动整体的 活力,进而形成一种社会化的歌唱活力,各种歌班应运而生,小的从六岁开始,大的Nz-十岁都要进入歌班学习,甚至还产 生了半职业性的歌头与歌师。在侗族地区,唱歌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侗族谚语说:汉人有文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侗族 人在日常生活和平凡人生中,处处有歌唱,事事用歌声,人人会唱歌。“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活 劳动,以歌传言,叙述侗史,以歌相传。丧葬祭祀,以歌当哭。”侗族人认为,死去的人听不到语言了,只有歌声才能听得 进。清代王复宗主修的《康熙天栓县志》就记述了“三苗之俗遇丧不哭”,而事鼓歌。由此可见,侗族大歌的演唱有着稳定 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侗族大歌的演唱与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咬字、共鸣、气息等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打着侗族生活的烙印。 1.善用吟诵腔训练自然音域 为适应侗语的语言特点,侗族歌师传授时,强调通过吟诵调的练习,训练用人声的自然音域演唱。侗族的语言属汉藏语 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一个单独部分,分南北两种方言,侗族大歌分布地即属南部方言区,侗族的语言优美,内涵丰富,能够 细致,准确地表述生活和历史的各个方面。侗族大歌的歌词是侗族语言的结晶,因而颇富魅力,但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据侗 族专家介绍,侗族大歌的歌词不仅押韵,而且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求符合声调而侗语的声调有九个之多,使用也很严格, 有的只能用于上句或下旬,有的则上下旬都不能用,因此,学唱侗族大歌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侗族语言的声韵。侗语的声韵有 三种,即内韵、腰韵、尾韵。内韵是指句内韵,腰韵是句问韵,尾韵是节韵,一般说来,内韵和外韵在一个唱段里可以变化 的,尾韵则要求整个唱段一韵到底,为适应侗语的语言特点,侗族大歌在演唱上必然有自己的一些独特方法,它突出口语化 特点,以传授知识、文化为目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一种实用的需要,因而呈口语化特点,侗族歌师传授时,强调 用人声的自然音域演唱。侗族歌班从小开始训练和实践,首先要求用呤诵腔进行反复朗读歌词,然后再从低音部旋律开始教 唱,其声音圆润、甜美,而且音准、乐感都非常好,一首无伴奏的大歌,一张口就是那个音高,这是非常独特的一点。可见 侗族大歌的演唱的确是同它们的民族语言分不开的。 2.采用链式呼吸,互换气息 民族声乐的呼吸方法是以“吟”的呼吸为基础演变而来的。“吟”的行腔方式使得声音圆润、行腔流畅,这点正和侗族 大歌相吻合。大歌常采用的呼吸方法是最自然的方法,和现代歌唱要求的“胸、腹式”联合式呼吸方法不同。大歌有不少是 对自然音响的巧妙模拟,也有不少是模仿蝉虫鸟叫或动物声的,在低声部的衬托下,领唱者即可尽兴发挥,唱出十分委婉动 听的“花腔”,在歌唱时大量出现所谓分岔支声形式,即在低声部主音“la”上持续长达数十拍,旨在对主要声部旋律作衬 托,另由l一2人轮唱上声部的支声旋律以取得悠扬飘逸的和声效果,这种在一个音的长时间持续,没有相应的呼吸方法配 合是不行的,侗族歌手就采用链式呼吸、互换气息的办法,气息控制则由自我随意发挥,以确保长达数lO拍的歌声委婉、 飘逸、持续不断。 3.运用鼻腔共鸣,提高鼻音技巧 侗族大歌的发声技巧讲究口腔共鸣在歌唱中的优势,强调吐字的喷口力度和外口腔的打开,使唱腔亲切明亮,既提高了 字音的辨力,又突出r口腔共鸣,是民间歌唱中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共鸣方法,鼻腔共鸣是侗族大歌演唱的一大特点,也是一 个亮点,无论是男声大歌或是女声大歌鼻腔共鸣和鼻音都是一种特殊表现手段,学唱侗族大歌的难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在这里。 因此有人说,能否唱好侗族大歌关键在于鼻腔共鸣和鼻音技巧的Jill。鼻腔共鸣的形成具有使声音音色明亮、圆润、集中高 位的特殊的音色效果,另外,还运用了部分鼻音等音色,例如:西江女声大歌《坡上三个小伙吹箫笛》lid,黄男声大歌《妹 妹嫁到外寨去了》等。都是运用了鼻腔共鸣和鼻音等局部共鸣方法。事实上鼻腔共鸣和鼻音技巧的运用。使歌队的整体音色 显得厚重而朦胧感,效果独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鼻音并不是贯穿在一首歌的始终,而是在演唱中根据需要偶尔使用,且 ・l38・ 吴姗《论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美学特征》 恰到好处,从而使歌队整体的音色效果富于变化,时而明亮,时而朦胧,充满无限的情趣,另外,收紧下腭与鼻腔共鸣结合 使用的方法也是值得重视的,如演唱一首描写蜜蜂采花的《嘎花》侗族女声大歌时,演唱者就用收紧下腭结合鼻腔共鸣发音 的特殊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蜜蜂飞落花丛钻进花蕊,吸足花粉后“嗡”的一声腾空而去的全过程,演唱方法的独特音 色的别致,使这一景观十分逼真。又如童声大歌《小山羊》歌队通过模仿“咩一咩一咩”的叫声(鼻腔共鸣)借助跳跃的节奏 和欢快的旋律,生动地刻画了小山羊踏过小溪奔向草原的快活神态。 4.适用舌尖颤音 舌尖颤音作为侗族大歌的一种特殊演唱技巧,尤其在模拟大自然音响的歌曲中使用较多。如前所述,侗族大歌中的声音 大歌是对某些自然音响,如“蝉虫鸟”或动物声的巧妙模拟,舌尖颤音就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出现的,如女声大歌《蝉歌》 就是典型,“我唱蝉歌请大家侧儿静地听,唱支蝉歌献给众乡亲,楞楞楞哩,楞楞楞哩,楞楞楞哩,楞楞楞哩,宁愣愣,呃 愣哩”,这是一首描写夏日林中蝉鸣的歌曲,由5一l0人演唱,通过模拟大自然中蝉的呜叫,既似口技又是歌,领唱者在歌 队持续音“la”的衬托下,下巴放松,轮流换气,用舌尖颤音模仿“楞楞楞哩”的蝉叫声,并由数人轮流交替领唱,形成你 疏我密,你密我疏,时而明亮,时而柔和,此起彼伏的声响效果,展现了林中众蝉齐鸣的景象,别致而逼真,令人犹如置身 于大自然中。 三、侗族大歌的审美特征 侗族大歌如上的演唱特点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它融形象,意境、别趣、音乐于一体,具有传统东方艺术的美学特 征。具体如下: 第一,形象丰满。作家用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丰满典型的人物形象;诗人借助具体鲜明的物象来表达内心的情 感,二者虽然在表现内容方面各有侧重,但在运用表达技巧方面都是相通的,即借助不同的表现手段,使自己所要阐述的事 物更加深入人心。别林斯基曾经指出,诗歌的本质就是在于“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情的、美丽的形象”,侗族大 歌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在语言方面,不仅能运用丰富、细腻的笔法描述生活的事物,更善于把自身的情感融汇在生动、 鲜明的形象里,如《太阳落坡四山阴》,“太阳落坡四山阴,龙王走了水变清。阳雀飞去山冷淡,情歌走了妹冷心。”这首情 歌以情歌走后,情妹凄凉心伤的情景为主题。为了突出真挚难舍的情感,给意中人留下深刻印象,歌词选取太阳落坡四山阴, 龙王走了水变清,职雀飞去山冷淡,三个具体的场景来进一步说明情妹离别情歌之后的悲凉心境,显得独具匠心。在侗族情 歌里,不仅擅长表现复杂多变的情感,还擅长于描绘抽象的事物,请看《妹的歌声似浪潮》,“妹的歌声似浪潮,一浪更比一 浪高,郎像岸边水灯草,遇着风浪把头摇。”这道情歌把抽象的歌声变得形象化,在逼真地表现情妹歌声如潮的同时,也生 动地再现了情郎唱不过情妹时,由衷赞叹,心悦诚服的动人画面。 第二,语言精炼。文学作品要反映生活,并使之典型化,无不讲究精炼含蓄,尤以诗歌为最具有诗歌特质的侗族情歌, 总是摄取日常生活中最能激起听众心灵浪花和最富有典型特征的事物,以小喻大,以少总多,捐示生活的本质,因而具有高 度的精练美,如《渣渣掉进眼里头》,坐在门边心里愁,想起情歌眼泪流,爹娘问我哭哪样?渣渣掉进眼里头。这首大歌言简 意赅,短短四句,却用最准确,最简炼的语言,表达了侗家子女在恋爱中的丰富情怀,尤其结尾一句“渣渣掉进眼里头”令 人如品陈酿,回味长。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时即便是即兴而编,脱口而来,亦不乏精炼之作,如下面的情歌对唱:(女) 小河的鱼难下江,田中的草难比秧,我妹难与哥相比,愚人难配聪明郎。(男)人在少年爱娱乐,莫比少来莫比多,金的钥匙 金的锁,钥匙配锁恰恰合。这两首男女对歌的情歌,了了56字,用质朴、凝练的群众口语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尽管每 首歌只有四句28字,但我们却感受到比小鱼、大江、杂草、秧苗更多更广的信息,比金锁,金钥匙更宝贵,更诚挚的情感, 它生动地展现了侗族青年男女朴素、谦虚、真诚的爱情观,可谓字字见心,句句含情。 第三,意境高远。清代著名作者王国维说,“伺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它是待人真 挚浓烈的主观情意与生动独特的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营造优美的意境,更能增加文学作品的意蕴和魅力。侗族情 歌在抒情方面,借助意境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世界,可谓别具风采、气象万千,如《探情歌》:三月春光惹人爱,蜜蜂蝴蝶闹 闹热热伴花开。自从离别各疆界,孤鸟无伴弟才修筑洛阳台。(洛阳台:代指男女相会的地方。)这首情歌给我们展示:在春 光明媚的三月,风华正茂的男子,置身于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环境中,看见蜜蜂采蜜,蝴蝶恋花的繁忙景象,不觉触境生 情,心生感念,自顾形单影织,倾诉无人,遂生筑台求偶之念,在上述不多的文字里,我们能感受到钟情男子对爱情的渴望, 体味到情与境合,意与象合的艺术境界。 第四,情感敦厚。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动力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抒情是诗歌的天职, 别林斯基对诗歌的论述是十分精僻的。在侗族大歌里,充满了青年男女对真诚交往、痴心爱恋、忠贞不渝的爱情期盼。它以 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把丰富的内心情感倾注于平常所熟知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心迹,如《半夜想妹半夜来》:“半 夜想妹半夜来,不怕路远爬坡岩,不怕豺狼路口坐,不怕强盗抢钱财,山中老虎当兔打,路边毒蛇当烂柴,一心想妹同凳坐, 同说同唱笑开怀。”青年男女的初恋,往往是充满幻想和神秘的,恋爱中的情郎不惜半夜起床,翻山越岭,不怕山高路远, 豺狼虎豹和毒蛇,目的只是想与意中人见上一面,歌中涌动的情感是热烈而奔放,顽强而勇敢的,表现了对柔美异性的渴望。 第五,异趣同归。《管子・形势》:“万物之生也,异趣而同归。”。优秀的作品总是把思想内容和功利倾向融化在能够 激起人们美感愉悦的审美形式中,以情越盎然,妙趣横生的细节来引入入胜,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 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侗族大歌同 其他的文艺作品一样,强调不同艺术形态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要统一,强调“富教于乐”,如《鱼仔成队鸟成群》:“莫 做蚂蟥两头叮,莫学蝙蝠两面人,要做大江长流水,要学鱼仔成队鸟成群。”这是一首别有理趣的情歌,告诫恋爱中的情侣, 不要学蚂蟥、蝙蝠的三心二意,对待爱情不专一,要以大江长流为榜样,学习江水的意志和鱼鸟同类相聚的品格。歌中所表 达的内容,不仅言之成理,且饶有趣味,这种寓情于理的表现形式,在其他的少数民族的情歌中当是较为罕见的。 综上所述,侗族大歌有着丰富的歌唱技巧和歌唱理论,其传统东方艺术美学特征促使侗族大歌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是发荣发展社会主义多元声乐艺术的宝藏。 吴姗:硕士。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师。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