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卫铭
来源:《职业·下旬刊》 2010年第12期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提出了案例教学、任务教学、情景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方法。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定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要切实有效地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任务驱动与建构主义的关系;
二是如何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与技能;
三是解决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方案设计的经验不足;
四是系统化知识结构与解决方案的结合。
二、任务驱动与建构主义的关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是实施建构主义的前提条件。要求为学生创建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的“情境”,利用“协作”,对学习资料进行搜集、分析与假设,在学习中通过“会话”形式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最后对所学内容的性质、规律以及内在联系完成“意义建构”,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自身经验及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在建构主义下所需要的前提条件,应当在任务驱动中得以体现和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地设计任务片段,构建学生能够有效获取知识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任务对学习资料进行搜集、分析并提出假设,学生之间通过沟通提出解决方案,找出其中性质、规律以及内在联系,最终完成对任务所涉及知识点的意义建构。以上分析,可以得的教学流程图。
三、如何让学生真正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与技能,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任务本身的有效性;学生的主动性。对于任务的有效性,要求任务本身不能片面化、简单化、扩大化,需要合理地根据学生情况设计经验范围内的、能体现较真实的任务情景、能突出一些问题、反映出较清淅的知识结构。任务的设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引导学生重视规定的知识要点,同时在经验范围内,有能力对该任务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思考,为“意义”建构搭建良好的平台。但从教师角度出发去思考任务的设定,会导致任务以单纯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
的形式化,须从学生特点出发设定合适任务,使任务成为学习的动力,而不是迫使学习的手段。
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需要对任务的分析与思考、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找出内在的关联。如果将任务等同于练习的方式布置给学生,使“任务驱动”变成了“任务的驱动”,就使其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协作共同对任务进行有效的分析,根据
分析的结果,尽可能地搜集有关资料,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找出相应的逻辑关系,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体现出来。
四、对问题的理解及方案设计经验的不足
任务在实际设定过程中不太好实施,原因就在于学生具有多样性,并且对知识获取能力不同。学生在对问题的理解过程中,需要教师对任务情景进行较好的诠释,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较为真实的案例情景,引导学生对任务情景的构想,从而达到可操作性。解决问题时,学生部分知识的欠缺,可能会导致学生使用不恰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之前应做好引导性工作。
五、系统化知识结构与解决方案的结合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不可能涵盖所有知识点或对某个知识点相关的所有知识进行设定,因此会导致片面性。相比传统的理论性教学模式下,它的知识搭建要显得更加零散。传统理论教学中,对某个知识点的阐述在逻辑上有个较为明确的目标,对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使用中需注意方面等都有较好的说明,但缺乏有效的实践操作。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在完成解决方案的同时,对知识结构进行系统化地梳理,以扩展思路的方式将零散知识整合到解决方案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