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莎豆生物学特性、功能与遗传研究进展
焦兵阳,王 英,尹诗慧,张金昊,闫 帆,李景文,刘雅婧,王庆钰
(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长春1)30062
油莎豆是一种高产、优质,集粮、油、牧、饲于一体,开发潜力大,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新兴经济作物。本文综 摘要:
述了油莎豆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功能及遗传学研究进展,探讨了油莎豆遗传育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以期为今后油莎豆的研究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油莎豆;生物学特性;遗传标记;基因克隆
]1
油莎豆属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目莎草科莎草属[,又名油莎草、铁荸荠、地杏仁、地下核桃、人参
果、油豆等,在国外又被称作虎坚果、老虎豆等。油莎豆原产于非洲北部、地中海和尼罗河沿岸地区,适合于亚热带、温带及寒温带地区种植,现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许多国家如埃及、尼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美国等国均有栽培。我国的油莎豆最早于1日利亚、952年由前苏联引入,1960年又从
]2
。保加利亚引入[
1 生物学特性
油莎豆地上部分茎叶丛生,由叶片包裹形成呈三梭形茎,株高8叶片狭长呈剑状,叶0100cm。单叶互生,~片表面覆盖角质层面比较坚硬。地下茎呈匍匐状水平斜向伸长,一部分长出地面形成分枝,另一部分末端膨大形成块茎。块茎呈椭圆形,块茎形成初期为白色,成熟后为黄褐色,顶端具有芽点1~3个。油莎豆植株具节和芽端鳞片细密,块茎表面有短的线形不定根。根为须根系,垂直分布于土层中。少数植株开花,花两性,鳞片,
[]3,4
黄白色,为穗状花序,全生育期110130d。~
2 营养成分及用途
2.1 营养成分
油莎豆中各种营养成分丰富,富含淀粉(、油脂(、糖(、蛋白质(25%~40%)20%~30%)15%~20%)5%~
]5,6
、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并含丰富的磷、铁、钾等人体必需矿物质[。此10%)8%~10%)E(8~14m100gg
]]78
外,油莎豆中生物活性物质如甾醇、生物碱、丹宁、黄酮和萜类[以及油酰,酪和N铁氟乙[也较为丰
收稿日期:20201105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优质、特用油莎豆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20200402020NC)
技术项目《发根农杆菌诱导毛状根生物反应器生产大豆异黄酮体系的建立》()JJKH20201020KJ
作者简介:焦兵阳(),男,河南洛阳人,本科,研究方向为作物遗传育种。1999通讯作者:王英(),女,黑龙江克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作物遗传育种。1976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对比较多地区,可以采取草田轮作等科学耕作方式保持土壤肥力,还可以提高草地等植被覆盖率增强林地保护功能。
4 参考文献
[]基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想方法的水环境治理建议———以广佛跨界水环境治理实践为例[]节能与环1J. 黄敏华.
保,():201935051.
[]以创新驱动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能力[/()[]://///w2ROL].2018110220190622.httwww.cas.cn201811 白春礼.yp
_t201811034668996.shtml.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建设美丽中国[]环境与发展,():3J.20181067. 刘鹏举.
[]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黑龙江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42019M]. 黑龙江省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52009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62019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017
·41·
总第4021年第1期(98期) 现代化农业 2
富。同时,油莎豆茎叶的营养成分较高,含粗脂肪7.糖1粗蛋白9.6%~8.9%、0.6%、8%和粗纤维19.3%。
2.2 油莎豆用途
油莎豆可直接生吃,食味香甜,也可以加工后食用。在非洲、欧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把油莎豆制成饮
10]
糖果、点心、奶粉等婴幼儿、老年保健食品,也可被制成冰淇淋和各种糕点的添加剂[,是高品质膳食纤品、
]]1112维的来源[;同时,油莎豆还能加工获得许多产品和副产品,如肥皂等[。此外,油莎豆的茎叶不仅可作为
[9]
还可以作为造纸、编织的原料。饲料,
榨油 油莎豆油含有1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最高可占总油脂含量的8a.2种脂肪酸,4%左右。不饱
[]13
和脂肪酸总含量中,油酸含量大于7因此油莎豆油不易氧化变质,耐贮存。此外,油莎豆油透明清亮,0%,
14]食味醇香,其营养价值与花生油、橄榄油、茶油相似,而且不含胆固醇[,可与目前品质最好的橄榄油和杏仁4]油相媲美[,是防止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的新型营养、保健食用油。Barros等认为将牛肉汉堡中使用油莎15]
可以生产出更健康的肉制品[。豆油乳剂完全替代牛肉脂肪,
淀粉、制糖、酿酒淀粉也是油莎豆的主要成分 榨油后的油莎豆饼粕每1,b.00k0kg可产油莎豆淀粉5g
16]
其中直链淀粉占2支链淀粉占6溶解度和膨胀度[,其4.48%,6.42%。油莎豆淀粉也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凝胶形成能力、冻融稳定性和老化性优于玉米淀粉。另外,油莎豆饼粕在提炼淀粉之后每100kg可再产饴,油莎豆饼粕提炼淀粉、饴糖之后每1。糖40k00k0%~70%的高档白酒25kgg可再酿制含酒精5g
药用 据《新华本草纲要》记载,油莎豆具辛、甘之药味,药性温热,有疏肝、通气、健脾和健胃功效,主c.治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胃痛纳呆、脾虚食少、食积停滞、消化不良等病症。油莎豆是针对多种退行性疾
17]
病(包括糖尿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油莎豆提取物可以预防慢性和代谢疾病,如肥胖症、骨质疏松8]症、癌症、脑代谢、心血管疾病、神经变性和骨折等[。油莎豆在脑缺血后再灌注导致脑损伤中,可以起到保18]
而且类黄酮可以用作天然抗氧化剂和抑菌物质[。油莎豆对于治疗胃肠气胀、消化不良、腹护神经的作用,
]12
泻和痢疾也有一定的疗效[。
改善生态环境 油莎豆耐旱和耐贫瘠,特别适合在沙质土壤上生长。其根系发达,彼此相连,须根较d.多,种植后可以疏松土壤、抗旱保墒,还可抑制杂草、防止水土流失。同时,油莎豆生长迅速,在沙土中种植很具有天然防风固沙的作用。我国新疆地区曾经推广种植油莎豆,用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快可以覆盖沙质土地,
]16防风固沙[。
3 遗传学特征
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19,20
美国科学家H等采用同工酶方法研究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不同地区的油莎豆,认为油莎豆遗orak
[21]
传基础狭窄。但随后O得出的结论是该地区油莎豆变异koli等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22丰富,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样性。T并将新发现的生物aar等人同时用同工酶和分子标记证实了这一点,yy
确定其为油莎豆的一种新类型。我国油莎豆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类型Robusta归类于油莎豆,
23,24]样性,赵永国等[利用S得出供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0.平均为0.遗RAP分子标记技术,12~0.75,42,传距离的数值大于T也证实我国油莎豆遗传差异与省、区之间分布没有相关关系,aar等人的研究。同时,yy
推测由我国油莎豆资源引进自不同国家,之后在全国各地相互交叉引种所导致。3.2 功能基因的挖掘3.2.1 基于转录组的基因挖掘
[]25,26
对播种后5(早期)、播种后8(中期)和播种后1(后期)Yan0d5d20d3个发育阶段的块茎进行了g等
转录组分析,获得了2平均长度为701~20000个碱基的99558个转录本,87bC含量为42.49%,AT含p。G
量为5占总数的2,注释了47.51%。发现大于1000b4567个(4.68%)0864个转录本。定位单p的转录本2基因2占总数7,并将其分为3个主要生物学功能类别下的65525个(6856个的33.21%)3个功能组。其中,有4有3在发育油莎豆中表88个带注释的转录物参与了碳水化合物的代谢,55个单基因与油莎豆发育有关,
总第4·4021年第1期(98期)2· 现代化农业 2
达;有120多个转录本和60个单基因与蔗糖代谢相关。
目前在N其中完整D部分序列4完整CBI网站上已公布的核酸序列共84个,NA序列有29个,6条;部分序列3条。核糖体有关序列2电子合成有关序列7条,油脂、糖代谢蛋白质有关mRNA序列6条,8条,的序列1叶绿体内含子核酸序列7条,其他基因序列25条,8条。3.2.2 已克隆的功能基因
目前对油莎豆基因克隆方面的研究较少,包括以油分合成相关的基因,如WR,I1、PEPCaseDGAT家族基因以及与淀粉合成相关的APS基因。/可以通过调控糖酵解及脂肪酸合成的相关基因从而WRI1是AP2EREBP基因家族成员的转录因子,
27]
调控油脂的合成。程超[从油莎豆中克隆得到编码WR全长1开放阅读框长I1基因的cDNA序列,423bp,,命名为C1068beWRI1。BLAST分析发现CeWRI1与其他植物AP2家族的mRNA序列在前600bpp范围内有一定的同源性(,后477%~82%)00bCep范围与其它植物序列不同源。氨基酸序列预测分析表明,有两个A同源分析表明油莎豆WRWRI1编码AP2转录因子家族蛋白,P2结构保守域,I1仅在AP2结构域
]4
处同源。季红英[后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克隆得到的CeWRI1长1116bp。进化树分析表明油莎豆中该基因与玉米中的Z/其次是水稻、燕麦和油菜。CmWRI1ab亲缘关系最近,eWRI1过表达能够弥补拟南芥恢复突变体种子的皱缩表型及增加WRWRI1突变体在无糖培养基中的生长缺陷、I1突变体种子的含油量。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细胞质酶,它是控制蛋白质和油脂合PEPCase
]28
成的关键酶之一。敬思群[等人从油莎豆中克隆出编码P长度分别EPCase基因pc的两个片段S1和S2,p
为5。B油莎豆p、77b90blast分析表明,c基因S1、S2全长片段与与莎草属CerusustulatusCep和1ppypyp、同源性均为9ruslonusCerusiria等的p7%。c基因的进化亲缘关系最近,gypp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催化酰基分子的sDGAT)CoA链上的脂酰基转移到二酰甘油(DAG)n3碳原子
[29]
,是控制种子油脂含量及其脂肪酸关键酶。Y上生成三酰甘油(TAG)anGAT家族的3个基因g克隆了D
,长度分别为1、DGAT1、DGAT2a和DGAT2b509b1017b54bpp和9p。进化树分析表明油莎豆的
水稻和玉米的D。功能验证表明,CeDGATs非常接近于短枝曲霉、GATsDGAT2b可能在油莎豆块茎的油分积累中发挥作用。
葡萄糖焦磷酸化酶(),而该酶可以催化A葡萄糖单体合成淀粉,是APS基因控制合成ADPAGPaseDP27]
淀粉合成过程的关键酶。程超[从油莎豆中克隆得到了编码AG将其命名Pase小亚基基因的cDNA序列,为C,阅读框长1eAPS。得到的cDNA片段长1696b536bLAST分析油莎豆APS的mRNA发现其与pp。B编码的蛋白质B其他植物同源性为75%~78%,LAST分析结果表明其与唐菖蒲和紫苏APS基因同源性最高,分别为86%和83%。
4 展望
培育优良品种。目前,我国油莎豆品种的扩繁主要基于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我国学者对该类技术进a.
]3032
。但长期利用块茎繁殖,会导致遗传资源狭窄、品种退化、遗传不稳定、品质下降、带菌行了积极的探索[
]32,33
严重等问题[。因此新型、高效的油莎豆育种体系亟待建立。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在突变育种方法做了积[34]极尝试,并成功选育了品种“中油莎1号”,证实该方法于育种中可行。但突变育种存在工作量大,有益突]35变的概率低等问题,因此杂交育种体系的建立亟待解决。但油莎豆在我国气候条件下难于开花[,因此利
用杂交方法培育新品种比较困难,大大限制了油莎豆的遗传育种和种质创新。未来需要进一步分析油莎豆的开花条件及形成机理,为杂交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成分功能等的进一步探索。2b.1世纪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油莎豆的成分和提取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初步实现了在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应用。由于油莎豆的各类营养成分丰富,在未来仍需对油莎豆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探索其在食用和医疗药用方面的新价值。
遗传转化体系研究与建立。目前油莎豆的遗传转化体系尚未成熟建立,油莎豆的基因组还未测序,因c.此,一些重要基因功能难于鉴定,使得通过基因工程进行遗传性状改良受到很大限制,所以研究和建立油莎
·43·
总第4021年第1期(98期) 现代化农业 2
豆遗传转化体系十分必要。
油莎豆块茎积累油脂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油莎豆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在块茎器官中积累大量油脂的植d.
物。但截止目前,人们对植物营养器官富集油脂的生物学机制还不清楚。油莎豆块茎的油脂合成机制与传统的生殖器官的机制是否相同?是否存在特异的控制油分合成的基因和特殊的调控机制?都有待进一步研对于利用分子育种提高油莎豆油究。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调控油莎豆油脂合成和积累过程的分子机理研究,脂产量和品质、培育优良品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5 参考文献
[])[],():1EFELICEMS.YellowNutsede(犆犲狉狌狊犲狊犮狌犾犲狀狋狌狊L.SnackFoodoftheGodsJ.WeedTechnolo2002,164 Dggy狔狆901907.
[]油莎豆油[]粮油科技与经济,():2J.1993130. 吴艳霞.
[]油莎豆的特性及栽培技术[]基层农技推广,():3J.2016,419798. 陈惠宗.
[]油莎豆储油营养器官转录因子WR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4Il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2017. 季红英.
[]():[]5RAFATSM,GAAFARAM,AMANYM,etal.ChufaTubers犆犲狉狌狊犲狊犮狌犾犲狀狋狌狊L.AsaNewSourceofFoodJ. A狔狆,():WorldAliedSciencesJournal2009,72151156.pp
[],6ADOSBAZONGOP,SONG,etal.PhsicochemicalCharacteristicsandComositionofThreeMorhotesof犆犲 Byppyp狔狆[],狉狌狊犲狊犮狌犾犲狀狋狌狊TubersandTuberOilsJ.JournalofAnalticalMethodsinChemistr2015,673547.yy
[]7DEKANMIOK,OLUWATOOYINOF,YEMISIAA.InfluenceofProcessinechniuesontheNutrientsandAnti AgTq
)[],():nutrientsofTiernut(犆犲狉狌狊犲狊犮狌犾犲狀狋狌狊L.J.WorldJDairoodScience200948893.gyF狔狆[]:,8AINIRK,KEUMYS.Omea3andOmea6PolunsaturatedFattcidsDietarourcesMetabolism,andSinifi SggyyAySg
],():canceAReview[J.LifeSciences2018203255267.[]马杰.油莎豆栽培[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9M].1983. 段俊喜,
[]10ANTALEJOMJ.AnalsisofVolatileComonentsDerivedFromRawandRoastedEarthalmnond(犆犲狉狌狊犲狊犮狌犾犲狀 Cyp狔狆)[],():狋狌狊L.J.Aricultural&FoodChemistr1997,45518531860.gy[]油莎豆膳食纤维提取工艺研究[]中国科技纵横,():11J.20194206207. 严铂鑫.
[],(12áNCHEZZAPATAE,FERNáNDEZLóPEZJPéREZALVAREZJA.TierNut犆犲狉狌狊犲狊犮狌犾犲狀狋狌狊)Commercial Sg狔狆:,,,[]izationHealthAsectsComositionProertiesandFoodAlicationsJ.ComrehensiveReviewsinFoodScience&pppppp,():FoodSafet2012,114366377.y
[]杜静,李聪,等.陕西靖边油莎豆主要成分分析[]中国油脂,():13J.2016,4138588. 闫军,
[]([]14DERINDERA,TAIRUOA.EvaluationoftheProertiesofYellowNutsede犆犲狉狌狊犲狊犮狌犾犲狀狋狌狊)TuberOilJ. Opg狔狆,():FoodChemistr1988,283233237.y
[])O15ARROSJC,MUNEKATAPES,DECARVALHOFAL,etal.UseofTierNut(犆犲狉狌狊犲狊犮狌犾犲狀狋狌狊L.ilE Bg狔狆[],():J.Foods2020,914458.mulsionasAnimalFatRelacementinBeefBurersspg
[]油莎豆的特性及其研究进展[]北方园艺,():16J.201717192201. 阳振乐.
[]17ABIU1S,AJANIEO,SUNMONUTO,etal.KineticsofModulatoroleof犆犲狉狌狊犲狊犮狌犾犲狀狋狌狊L.ontheSecific SyRp狔狆[],,ActivitfKearbohdrateMetabolizinnzmesJ.AfricanjournaloftraditionalcomlementarandalternativeyoyCygEypy,():2017,1444653.medicines
[]/18INGS,ZHONGR,ZHANGJ.Neurorotectionof犆犲狉狌狊犲狊犮狌犾犲狀狋狌狊L.OrientinAainstCerebralIschemiaReerfu Jpgp狔狆[],():sionInducedBrainInurJ.NeuralReenerationResearch2020,153548556.jyg
[],19AKMJHOLTJS.IsozmeVariabilitndBreedinstemsinPoulationsofYellowNutsede(犆犲狉狌狊犲狊犮狌 HORyyagSypg狔狆[],():犾犲狀狋狌狊)J.WeedScience1986,344538543.
[],[],():20AKMJHOLTJS,ELLSTRANDNC.GeneticvariationinYellowNutsedeJ.WeedScience1987,354506 HORg
512.
[])21LICAN,SHILLINGDG,SMITHRL,etal.GeneticDiversitnPurleNutsede(犆犲狉狌狊狉狅狋狌狀犱狌狊L.and OKOyipg狔狆()[],():YellowNutsede犆犲狉狌狊犲狊犮狌犾犲狀狋狌狊L.J.BioloicalControl1997,82111118.gg狔狆总第4·4021年第1期(98期)4· 现代化农业 2
小麦及小麦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研究
刘 玮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畜产品综合利用研究所,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由产毒真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因易引起猪的呕吐,又称为呕吐毒素,其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等谷物。主要产毒真菌为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等,
世界范围内谷物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污染多发易发、相当广泛,主要原因是谷物在田间经常受到其产毒真菌禾谷镰刀菌(导致小麦赤霉病和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真菌之一)等真菌侵染,在适宜的气温和湿度等条件下繁殖并产毒,严重污染小麦、玉米等粮食及其制品。该毒素在谷物储藏期间,由于未经充分干燥或不当也可能产生,目前在世界范围都难以做到根本防治。储存,
2 小麦及小麦粉易受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污染
[1]
任淑艳等()研究调查分析了黑龙江省小麦和小麦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污染状况,采集920200
份小麦和1对其进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检测及结果分析,小麦及小麦粉样品脱氧雪27份小麦粉样品,腐镰刀菌烯醇平均含量分别为1/,检出率均为1小麦和小麦粉易受脱氧33、417k00%。检测数据表明,ggμ雪腐镰刀菌烯醇污染;我国东北部产区小麦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较中部地区低,这可能与中部地产毒有关;小麦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大于小麦区的温湿度条件较东北部地区更有利于真菌生长、
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提示小麦粉的运输及储存过程可能导致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增加;因此,对市售小麦粉的管理应重点关注其出厂后的运输储存条件。
[]2王丽英等()在河北全省采集谷物及其制品样品共计4包括3201536份,1份婴幼儿谷类辅食、112份
燕麦和2进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测及结果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婴幼儿谷物辅食、燕麦93份小麦粉,
收稿日期:20201106
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22AYYARRIHOLTJS.GeneticandMorholoicalAnalsisofTwoNovelNutsedeBiotesFromCaliforniaJ. Tpgygyp
,():WeedScience2003,515731739.
[]危文亮.利用S]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3RAP标记分析油莎豆遗传多样性[J.2011,334351355. 赵永国,
[]郭瑞星,罗丽霞.油莎豆S]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4RAP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2013,142222225. 赵永国,[]:25GZ,JIH,LIUD.OilBiosnthesisinUnderroundOilRichStoraeVeetativeTissueComarisonof犆犲狉狌狊犲狊 YANygggp狔狆[],():犮狌犾犲狀狋狌狊TuberwithOilSeedsandFruitsJ.PlantCellPhsiolo2016,571225192540.ygy
[]26GZ,LIUD,JIH.SucroseMetabolisminDeveloinilrichTubersof犆犲狉狌狊犲狊犮狌犾犲狀狋狌狊:ComarativeTran YANpgOp狔狆[],():scritomeAnalsisJ.BMCPlantBiolo2018,181118.pygy
[]油莎豆WR武汉:湖北大学,27I1与APS基因克隆及过表达/RNA干扰载体构建[D].2014. 程超.
[]于红,涂亦娴,等.油莎豆P]生物技术,():28EPCase基因pc的克隆及初步分析[J.2015,251812. 敬思群,p
[]29LIUD,JIH.FunctionalCharacterizationofThreeNovelGenesEncodiniacllcerolAcltransferase YANGZ,gDygyy
(],():DGAT)fromOilRichTubersof犆犲狉狌狊犲狊犮狌犾犲狀狋狌狊[J.PlantCellPhsiolo2020,611118129.ygy狔狆[]龙春林,程治英,等.油莎豆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植物生理学通讯,():30J.2007,432331. 瞿萍梅,[]油莎豆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多倍体诱导[兰州:兰州大学,31D].2009. 吴琼.
[]高静阳,孙春雨,等.油莎豆快速繁殖体系的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32J.2019,274446451. 李佳婷,[]孙凯.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的研究[]吉林农业科学,():33J.200715557. 石晓华,[]邹锡玲,张燕,等.油莎豆高油高产品种中油莎1号[]中国种业,():34J.201969697. 赵永国,[]蒋丽娟,李昌珠.多用途能源植物———油莎豆[]太阳能,():35J.2009420. 宋炜,
()0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