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3期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月 VoI.31 No.3 oumal Of ribet Nationalides Institute f附losophv and Social Sciences Mav 2010 从“质量工程"的视角审视课程建设 高 学 (西藏民族学院政法学院陕西成阳712082) 摘要: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形 式,是以课程为起点的。课程的设置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是在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为实现教育 目标而确定教学科目、进程和选择的教育内容,是教育目的、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 中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因此,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是促进“质量工 程”顺利进展的重要举措和最终的落脚点。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988(2010)03-0115-433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根据当时 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决策和部署,于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做出扩大 2007年年初,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1998年我国高等 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以全面贯彻 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从1999年到现在,我国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 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改革取得了重大突 量和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高 破。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 等教育新体系。但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很 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2006年高等教育在学总 多,对高校而言,有复杂的外部条件,也有诸多的内 规模就超过25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2007 在因素,尽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复杂的工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达到了23%;2008年我 程,但对于具体的人才培养来说,却是通过诸多的 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607.66万人,是1998年 课程教学来实施的。因此,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 的5.6倍,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在过去的十年发 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 展中,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 国,成为世界第一,成功地完成了大众化的任务,并 一、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容 且实现了稳步发展。但连续几年的扩招已经使不少 忽视 高校办学条件全面紧张,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了 相当发展之后,提高质量就显得更加突出、更加紧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 迫。 种高级专门人才,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形式。课 教育部、财政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 程的设置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是在学校的培 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 养目标指引下,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确定教学科目、 【收稿日期】2009一ll一20 【作者简介]高学(1962一),男,陕西西安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工作、高等教育 管理。 一115—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进程和选择的教育内容,是教育目的、教育思想、观能将培养目标具体化落实到课程目标之中。所以 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是构成学说,高等学校的育人职能就是通过以课程为最小单 科、组装专业的第一要素。课程是由具体的育人目 位以专业为特征的知识体系服务社会的。课程建设 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载体性能,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包括课程名称、内容和时间安排,各种课程间的关 系,课程内部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教材建设,师资队 伍、课程考试以及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情况等。 专业培养计划是课程建设的开端,它的制定是 教学是以课程为起点的,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都要通过学校组织管理这一有机体,通过直接面对依据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 位,进而确定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学科专业 学生的多种课程建设、教学有机结合和实施过程, 自身的逻辑,以及专业人才应有的知识结构、能力 来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因而任何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也必然要落实到与人才培结构及其基本素质等,确定其所开设的课程名称及 其目的、内容、范围、顺序、分量、进度和时间安排, 养密切相关的课程上。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及其各种课程之间相互的关系;前面的课程应该为 心,教育改革的成果要靠课程改革来体现。【 课程直后面的课程打下基础,课程的深度和难度也应该逐 接引导学生的学习,它的建设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步增加;进而规定了课程的地位,在人才培养中应 人才培养的成败。 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是学习,而学习过程发挥怎样的作用,如基础课应该让学生熟知本专业 的主要领域、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也是以课程为基本单元进行的。学生只有学习了一中级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本专业获取信息、分析信 定数量的高水平的优秀课程,接受教师严格的科学息的方法。高级课程可让学生把之前所学的知识用 训练和培养,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掌握分析于解决本专业的现实问题。13)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成为高质量的人才。通 目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气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养质量的优劣。因此,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学校类型不同、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也就不同, 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自身的社会地位与作 过高质量课程的学习还能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从而决定了课程在建设上必然不能完全统一,应依 用。课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培用、特色取其合理比例,针对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 求以及毕业生就业范围和职业的变动性、科学技术 量的基础工程,是提高质量,促进“质量工程”顺利领域不断综合、新的知识和技术大量涌现等特点, 进展的重要举措和最终的落脚点。离开课程建设的或适当强化基础,或突出学术性,以确定课程建设 基础,违背了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一句空话。 目标。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达到并实现课程建设 的基本要求。 如果在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对自己的 定位不清楚、对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认识不到位、 对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不透,对各门课程 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 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缺乏明确的思考,习惯于 模仿其他学校的专业培养计划,必然导致课 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等学 抄袭、二、加强课程建设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 程间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要么内容重 要么相互孤立,缺乏有机整体,忽略了人才培养 需求。” 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质量提高与课程建 复, 设的内在关系。推进课程建设,要注重教学内容的 的根本之所在。基础性、应用性和前沿性,能较好地反映学科实践、 (二)课程建设要加快课程内容的更新 科研趋势和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 课程内容的确定,不仅要符合课程在专业培养 达到或满足课程建设的要求,通过 法。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 中的目的要求,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工作,以提升课程建设 课程教育还应该让学生学习掌握与专业相关的一 的水平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一系列知识;学会本专业获取相关信息通常使用的研 (一)课程的建设必须和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相 究方法;掌握有效的分析方法,用所学知识回答本 专业的常见问题;并通过学生完成相应的课程任务 致 高等学校总是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去培养人 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噼且要随着经济社会 才的,而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就是课程设置, 的发展以及人自身的发展而逐渐推陈出新的。科学 一】16一 高学:从“质量工程”的视角审视课程建设 发展永无止境,课程内容的更新不会停止,在课程 内容更新中,应注意“删繁就简”,增加“精、新、高” (四)要充分发挥教师课程建设主体的作用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教师是教学活动 与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内容在课程内容中的比例、 的主体,课程建设的主体。好的教师不仅能结合学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上增加 生实际和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认真备课,有科学的 实践教学内容、减少课堂讲授内容,在课程内容中 教学方案;在授课时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经验和做 增加学习基本方法的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 法,结合实际把最基本、最代表学科前沿的内容和 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掌握学习的基 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能突出重点,做到“少、精、宽、 本方法,减少理论封闭式讲授,从而加强课程内容 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创新意识; 的整合,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形成体现学校人才 要有反映自己教学艺术的高水平教研论文;还应能 培养目标、具有较强时代特征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教 善于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采用先进的教学手 学内容体系。 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灵活性。所有这 (三)加强课程建设必须要加强课程的组织建 些,都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只有广大教师的教 设 学积极性高,参与课程的主动性强,教学学术水平 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期性,决定了课程建设具有 高,才能将学校的课程建设好,才能夯实提高教学 延续性的特点。加强课程建设就是要保持课程旺盛 质量的基础工程。 的生命力,从而达到巩固学科、优化专业、提高教育 总之,课程建设必须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定位基 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课程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 础上,注重自身经验的总结、教训的汲取,注意借鉴 学成果需要不断传承和发展,课程建设不是短期行 外校成功经验,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交织的 为。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科学组合,形成团队,才能 相互影响,兼顾制约课程发展的所有因素,顺应时 保证课程建设代代相传,课程活力生生不息。只有 代发展的趋势,遵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全 加强课程的组织建设,保持课程团队的延续和稳 面贯彻现代化课程建设的理念,深刻领悟课程建设 定,做好“传、帮、带”,才能保障课程建设水平不断 的根本目的,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 提高。 育事业又好、又快的持续、健康发展。 有好的课程建设领军人物,有一支水平高、富 于献身精神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参考文献】 的关键。课程建设绝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单枪匹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马搞不好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水平取决于参与课程 [2]温家宝.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R】. 建设的教师数量、水平和团队有效的工作机制,还 【3】[美】德雷克・博克著,侯定凯等译.回归大学之道——对美 必须要有一个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学术水平高、 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教学水平高、教学研究能力强的领衔人物,围绕同 社,2oo8. 一类课程的课程组,整合教学资源,来协调、组织、 规划课程诸多内容的建设,形成整体优势,组建课 [责任编辑王学海】 程建设团队或教学团队,搭建课程建设协作平台, [校 对夏阳】 为团队有效地发挥作用提供组织保障。 一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