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08 第5卷第4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1.5 No.4 “分层次"教学在乒乓球教学中 的实效性研究和分析 涂化亮 (湖北经济学院体育系,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根据体育教学规律,结合我校场地.器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们打破了传统的以班为单位授课的旧模式, 实行了不同年级多班合并的教学方法。本文以乒乓球教学为实例,阐述了按体质和运动技能分班“分层次”教学的 特点。 关键词:乒乓球:“分层次”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课教学已出现多渠道、多 大纲进行教学。两个班统一任课老师,统一教学进度和授课时 层次的组织形式。如兴趣分班、技能分班、体能分班等,取得了 数。 一定的进展。现代教育和体育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健身 (3)实验的检测:测试内容包括两个班入校前后身高、体 和培养学生的锻炼能力。但多数学校目前还没有脱离传统性 重、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哈佛氏台阶指数、技术考试和比 以班为单位。机械呆板,强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该组织方式 赛能力的考试。技术考试按分层教学和常规教学规定的内容 只强调统一性,忽视差异性,根本不从学生体质差异的实际情 进行,比赛能力的测试采用发球、接发球及发球抢攻的方法。 况出发。以这样一种模式组织教学和管理学生,势必阻碍了学 比赛采用五局三胜,每局l1分。比赛能力的测试由固定的学 生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形成“一刀切~齐步走”的局面,基础好 生现场统计发球、接发球和发球抢攻的成功率。并记录胜负的 的学生没趣,基础差的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吃不饱”与“吃 场次和时间。 不了”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 (4)数理统计法:运用T检验法对实验对象的测试成绩进 极性,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显然,这种组织形式已不适应 行检验,以考查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所有数据均在spss 8.0统 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必须由新的、更合理的组织形式来取 计软件上进行处理和分析。 代。这种新的、更合理的组织形式就是“分层次”教学。 2.结果与分析 “分层次”教学是按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弱和运动能力的 2.1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身体形态纵向比较 高低.把学生分为若干层次进行教学的一 表1实验前后2个班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比较结果与分析 种组织形式。本文将通过乒乓球专项选修 班实验,对”分层次”教学的时效性进行分 析,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 向更高层次迁升。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课题相关资料和教学评价方 面的书籍,收集两年来学生身体形态、身体 素质及体育测试与评价理论等文献,为本 文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实验法: 从表1可以看到,我院2002级实验班与对照班2个班男 (1)实验对象:湖北经济学院2002级本科男生64人为研 生入校时的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但经过两个学期“分层 究对象,其中物业管理32人为实验班,广告学32人为对照 次”教学后,实验班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班,有明显差异,从 班。 而说明实验班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上升幅度大于对 (2)实验处理因子:实验班采用“分层次”教学,按体质 照班,显示出“分层次”教学的实效性优于对照班,并有显著 和运动水平的差异分为三个层次班,即高级班、中级班和初 性差异(p>0.05),而对照班在实验后虽有所提高,但没有显著 级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学生升降层次 性差异。 制度。对照班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按我院制定的乒乓球教学 2.2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技术成绩统计结果与分析 20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过2个学期“分层次”教学后的测试成绩来看,实验 班的技术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在对推、对搓和发球方面 的差异达到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水平,发球抢攻技术成绩未出 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技术成绩统计表 在技术考试中,由于实验班采用“分层次”教学,消除了 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在同一层次起跑线 上,其基础差异不大。他们在训练中运动量适当,技能难度不 大,学习起来轻松愉快。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技术动作,, 同时心理素质也得到了锻炼。由于“分层次”教学从学生的实 际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不仅容易接 受,而且通过努力都能得到提高,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 大大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仅练习的次数增多, 质量也会提高。 2.3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赛中技术运用效果与分析 实验班在比赛中技术的运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发球 接发球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但 发球抢攻成功率的差异不显著(见表3) 表3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赛中技术运用效果统计表 通过比赛能力的测试,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乒乓球“分层 次”教学的娱乐氛围强,消除了学生考试的压力,能够使学生 在比赛中轻松自如地运用正反手发各种不同的旋转球,故发 球成功率明显提高。接发球时也能够准确判断对方的来球,迅 速、及时、准确地移动取位,将球击到对方有效区域,故接发球 的成功率高。两组发球抢攻成功率未出现明显差异,究其原 因。学习攻球技术时问较短。但随着学习时问的增多,学生掌 握攻球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说明“分层次”教学对提高学生 技术水平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通过“分层次”教学的实效性分析,学生的技术水平有了 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充分显现出来。在这个阶 段的学习中,高级班学生应增加战术和实战能力训练,充分开 展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问的多向交往,这样有利于调动各个层 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级班学生加强基本技术的衔接及简 单的战术训练。初级班学生继续进行基本技术的训练。 对实施“分层次”教学的班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 应分级考核,使之向更高层次迁升。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采用 统一的评价方式,应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有效 地结合起来综合评价。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 理和监督之下,“分层次”教学对加快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要 领,提高达标成绩有显著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能调动学生的 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由于“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和目标层 次的激励性,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能动性。同时加强各层次 目标之间纵向联系,实行学生升降层次制度。 3.结论与建议 (1)通过“分层次”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各 层次学生能动性,使学生能向更高层次发展,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达标成绩。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2)由于“分层次”教学的组织形式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 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也是提高体 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组织形式,对提高运动技能有显著作用。 (3)“分层次”教学的核心是教师根据不同的对象有针对 性地组织教学。为了摸索经验,探讨新路,教师必须努力钻研 业务,认真备课,及时分析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制定 出可行性的教学目标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时总结经验,提高 教学技艺。 (4)学校主管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创造必备条件,保证学 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场馆进行活动。 (5)学校应提高体育学科的地位,加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 入,在某些政策上应对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采取倾斜策略,使 体育教师心情愉悦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l】孙国民,徐百发.分组、“分层次”教学的应用叨.湖北学校体育, 1995,(1):32-33. 【2】路明,杨太兴,冯远胜.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模式的 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3):63---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