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课程教学⼤纲课程编号:09010217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适⽤专业:美术学开设学期:第⼆学期⼀、课程教学⽬的与任务:
本课程重点讲授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结构、艺术的风格与审美形态、艺术的门类及其特征、艺术的审美体验、艺术的审美价值结构。通过教学使学⽣能够⽐较系统地掌握艺术美学的知识,提⾼审美鉴赏⼒,初步掌握艺术研究的⽅法。⼆、与各课程的联系:
艺术美学是艺术类学科的基础,它可以为艺术类其他学科提供理论指导。学⽣通过艺术美学课程的学习,将为其更好地学习掌握其它艺术类课程提供有益的帮助。三、使⽤的教材及参考书⽬:1、使⽤教材
本课程使⽤的《艺术美学》为⾼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等教育“⼗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万书元著,出版年份:2006年5⽉第1版。2、参考书⽬
章利国:《造型艺术美学导论》,河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李莉主编:《艺术美学导读》,中国⼈民⼤学出版社,2004。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民出版社,2003。《艺术美》,⼭西⼈民出版社,1986。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学出版社,1998。《中国美学史⼤纲》,北京⼤学出版社,1985。朱⽴元主编:《美学》,⾼等教育出版社,2001。陈池瑜:《现代艺术学导论》,清华⼤学出版社,2005。朱光潜:《西⽅美学史》,上下卷,⼈民⽂学出版社,1999。张法:《20世纪西⽅美学史》,四川⼈民出版社,2003。《艺术哲学导引》,中国⼈民⼤学出版社,1999。四、教学时数及分配:总学时为36,讲授36学时。学时分配如下:
五、讲授内容与要求
第⼀章,绪论,概要介绍关于艺术的⼀般观念,区分艺术与⾮艺术、审美与⾮审美、反艺术与反美学,并对美学与艺术美学,艺术美学与艺术原理做出区分。
第⼆章,艺术的基本结构,简要讲解艺术的基本元素,艺术的意象与艺术意境,艺术技巧等内容,使学⽣了解研究艺术的基本⽅法,同时对艺术技巧的重要性获得正确的认识。艺术的语法系统、符号学基本观点等内容为选讲内容。
第三章,艺术风格及其审美形态。本章内容较多,难度也⼤,涉及素朴的与感伤的、优美与崇⾼、幽默与讽刺、滑稽与荒诞、隐喻与象征、悲剧与喜剧6组12⼤范畴。要求学⽣能把握理解主要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形态。其中滑稽与荒诞、隐喻与象征⽅⾯的内容为选讲内容。
第四章,审美艺术,即绘画、雕塑、舞蹈和⾳乐(包含了经典和现代的内容)。
主要讲授绘画、雕塑、舞蹈和⾳乐等审美艺术的特征。要求学⽣能理解掌握绘画、雕塑等审美艺术的基本特征。其中舞蹈和⾳乐⽅⾯的内容为选讲内容。
第五章,实⽤艺术,即建筑(包含了经典和现代的内容)、设计、摄影和书法。主要讲授建筑、设计、摄影和书法等实⽤艺术的特征。要求学⽣能理解掌握上述实⽤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综合艺术,即戏剧、影视、杂艺和新媒体艺术(现代的艺术形态)。主要讲授戏剧、影视等综合艺术的特征。要求学⽣能理解掌握上述综合艺术的基本特征。杂艺和新媒体艺术的艺术特征为选讲内容。
第七章,艺术审美体验的机制,重点讲解体验的概念,区分宗教的体验、⾃然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的审美体验,并且讲解艺术审美体验的过程和机制,艺术审美体验的特征。
第⼋章,艺术价值结构,重点讲解艺术的审美价值、真理价值、娱乐价值、教化价值和象征价值,使学⽣了解艺术的⾃律与他律的关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与⼈⽣的关系。《艺术美学》课程考试⼤纲课程编号:09010217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适⽤专业:美术学开设学期:第⼆学期考试⽅式:闭卷
⼀、课程教学⽬的与任务:
本课程重点讲授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结构、艺术的风格与审美形态、艺术的门类及其特征、艺术的审美体验、艺术的审美价值结构。通过教学使学⽣能够⽐较系统地掌握艺术美学的知识,提⾼审美鉴赏⼒,初步掌握艺术研究的⽅法。⼆、与各课程的联系:
艺术美学是艺术类学科的基础,它可以为艺术类其他学科提供理论指导。学⽣通过艺术美学课程的学习,将为其更好地学习掌握其它艺术类课程提供有益的帮助。三、使⽤的教材及参考书⽬:1、使⽤教材
本课程使⽤的《艺术美学》为⾼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等教育“⼗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万书元著,出版年份:2006年5⽉第1版。2、参考书⽬
章利国:《造型艺术美学导论》,河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李莉主编:《艺术美学导读》,中国⼈民⼤学出版社,2004。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民出版社,2003。《艺术美》,⼭西⼈民出版社,1986。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学出版社,1998。《中国美学史⼤纲》,北京⼤学出版社,1985。朱⽴元主编:《美学》,⾼等教育出版社,2001。陈池瑜:《现代艺术学导论》,清华⼤学出版社,2005。朱光潜:《西⽅美学史》,上下卷,⼈民⽂学出版社,1999。张法:《20世纪西⽅美学史》,四川⼈民出版社,2003。《艺术哲学导引》,中国⼈民⼤学出版社,1999。四、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考核⽅式
1、本课程采取考试⽅式,要求弄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强调理论的运⽤,⽽不强调死记硬背。2、采⽤⼩论⽂形式或思考题答题形式。(⼆)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章,绪论1、知识点:
关于艺术的⼀般观念,艺术与⾮艺术、审美与⾮审美、反艺术与反美学的区别,美学与艺术美学,艺术美学与艺术原理的区别。
2、考核内容及要求:
艺术的⼀般观念,区分艺术与⾮艺术、审美与⾮审美、反艺术与反美学,并对美学与艺术美学,艺术美学与艺术原理做出区分。
第⼆章,艺术的基本结构1、知识点:
艺术的基本元素,艺术的语法系统,艺术的意象与艺术意境,艺术技巧等内容,符号学基本观点,研究艺术的基本⽅法,艺术技巧的重要性等内容。2、考核内容及要求:
把握艺术的基本元素,艺术的语法系统,艺术的意象与艺术意境,研究艺术的基本⽅法,了解艺术技巧的重要性。第三章,艺术风格及其审美形态
1、知识点:
素朴的与感伤的、优美与崇⾼、幽默与讽刺、滑稽与荒诞、隐喻与象征、悲剧与喜剧艺术风格及其审美形态。2、考核内容及要求:
要求学⽣能把握理解素朴的与感伤的、优美与崇⾼、幽默与讽刺、滑稽与荒诞、隐喻与象征、悲剧与喜剧艺术风格和审美形态。
第四章,审美艺术1、知识点:
绘画、雕塑、舞蹈和⾳乐等审美艺术的特征。2、考核内容及要求:
要求学⽣能理解掌握绘画、雕塑、舞蹈和⾳乐四种审美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五章,实⽤艺术1、知识点:
建筑、设计、摄影和书法等实⽤艺术的特征。2、考核内容及要求:
要求学⽣能理解掌握建筑、设计、摄影和书法等实⽤艺术的基本特征。第六章,综合艺术1、知识点:
戏剧、影视、杂艺和新媒体艺术等综合艺术的特征。2、考核内容及要求:
要求学⽣能理解掌握戏剧、影视、杂艺和新媒体等综合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七章,艺术审美体验的机制1、知识点:
艺术体验的概念,宗教的体验、⾃然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的审美体验,艺术审美体验的过程和机制,艺术审美体验的特征等。2、考核内容及要求:
理解体验的概念,区分宗教的体验、⾃然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的审美体验,把握艺术审美体验的过程和机制,艺术审美体验的特征等内容。
第⼋章,艺术价值结构1、知识点:
艺术的审美价值、真理价值、娱乐价值、教化价值和象征价值,艺术的⾃律与他律的关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与⼈⽣的关系。
2、考核内容及要求:
理解艺术的审美价值、真理价值、娱乐价值、教化价值和象征价值,了解艺术的⾃律与他律的关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与⼈⽣的关系。
《艺术美学》课程考试⼤纲课程编号:09010217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适⽤专业:美术学
开设学期:第⼆学期考核⽅式:考查
⼀、课程教学⽬的与任务:
本课程重点讲授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结构、艺术的风格与审美形态、艺术的门类及其特征、艺术的审美体验、艺术的审美价值结构。通过教学使学⽣能够⽐较系统地掌握艺术美学的知识,提⾼审美鉴赏⼒,初步掌握艺术研究的⽅法。⼆、与各课程的联系:
艺术美学是艺术类学科的基础,它可以为艺术类其他学科提供理论指导。学⽣通过艺术美学课程的学习,将为其更好地学习掌握其它艺术类课程提供有益的帮助。三、使⽤的教材及参考书⽬:1、使⽤教材
本课程使⽤的《艺术美学》为⾼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等教育“⼗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万书元著,出版年份:2006年5⽉第1版。2、参考书⽬
章利国:《造型艺术美学导论》,河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李莉主编:《艺术美学导读》,中国⼈民⼤学出版社,2004。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民出版社,2003。《艺术美》,⼭西⼈民出版社,1986。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学出版社,1998。《中国美学史⼤纲》,北京⼤学出版社,1985。朱⽴元主编:《美学》,⾼等教育出版社,2001。陈池瑜:《现代艺术学导论》,清华⼤学出版社,2005。朱光潜:《西⽅美学史》,上下卷,⼈民⽂学出版社,1999。张法:《20世纪西⽅美学史》,四川⼈民出版社,2003。《艺术哲学导引》,中国⼈民⼤学出版社,1999。四、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考核⽅式
1、本课程采取考试⽅式,要求弄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强调理论的运⽤,⽽不强调死记硬背。2、采⽤⼩论⽂形式或思考题答题形式。(⼆)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章,绪论3、知识点:
关于艺术的⼀般观念,艺术与⾮艺术、审美与⾮审美、反艺术与反美学的区别,美学与艺术美学,艺术美学与艺术原理的区别。
4、考核内容及要求:
艺术的⼀般观念,区分艺术与⾮艺术、审美与⾮审美、反艺术与反美学,并对美学与艺术美学,艺术美学与艺术原理做出区分。
第三章,艺术的基本结构
1、知识点:
艺术的基本元素,艺术的语法系统,艺术的意象与艺术意境,艺术技巧等内容,符号学基本观点,研究艺术的基本⽅法,艺术技巧的重要性等内容。2、考核内容及要求:
把握艺术的基本元素,艺术的语法系统,艺术的意象与艺术意境,研究艺术的基本⽅法,了解艺术技巧的重要性。第三章,艺术风格及其审美形态1、知识点:
素朴的与感伤的、优美与崇⾼、幽默与讽刺、滑稽与荒诞、隐喻与象征、悲剧与喜剧艺术风格及其审美形态。2、考核内容及要求:
要求学⽣能把握理解素朴的与感伤的、优美与崇⾼、幽默与讽刺、滑稽与荒诞、隐喻与象征、悲剧与喜剧艺术风格和审美形态。
第四章,审美艺术1、知识点:
绘画、雕塑、舞蹈和⾳乐等审美艺术的特征。2、考核内容及要求:
要求学⽣能理解掌握绘画、雕塑、舞蹈和⾳乐四种审美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五章,实⽤艺术1、知识点:
建筑、设计、摄影和书法等实⽤艺术的特征。2、考核内容及要求:
要求学⽣能理解掌握建筑、设计、摄影和书法等实⽤艺术的基本特征。第六章,综合艺术1、知识点:
戏剧、影视、杂艺和新媒体艺术等综合艺术的特征。2、考核内容及要求:
要求学⽣能理解掌握戏剧、影视、杂艺和新媒体等综合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七章,艺术审美体验的机制1、知识点:
艺术体验的概念,宗教的体验、⾃然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的审美体验,艺术审美体验的过程和机制,艺术审美体验的特征等。2、考核内容及要求:
理解体验的概念,区分宗教的体验、⾃然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的审美体验,把握艺术审美体验的过程和机制,艺术审美体验的特征等内容。
第⼋章,艺术价值结构1、知识点:
艺术的审美价值、真理价值、娱乐价值、教化价值和象征价值,艺术的⾃律与他律的关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与⼈⽣的关系。
2、考核内容及要求:
理解艺术的审美价值、真理价值、娱乐价值、教化价值和象征价值,了解艺术的⾃律与他律的关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与⼈⽣的关系。绪论
⼀、教学⽬的和要求:第⼀节艺术与⾮艺术
1、什么是艺术,如何区分艺术与⾮艺术?第⼆节审美与⾮审美1、什么是审美。2、审美产⽣的条件。第三节反艺术与反美学1、什么是反艺术。2、什么是反美学。
第四节美学、艺术学、艺术美学与艺术原理的关系1、了解美学、艺术学、艺术美学与艺术原理的关系。
2、艺术美学的合法性。⼆、教学重点和难点:第⼀节艺术与⾮艺术
重点:了解关于艺术的经典的理论和最新的观念,学会灵活、动态地对待艺术现象。第⼆节审美与⾮审美
重点:了解审美与⾮审美的区别与联系。第三节反艺术与反美学
重点:反艺术产⽣的根源,反艺术的典型案例,历史地、辩证地反艺术⾏为。第四节美学、艺术学、艺术美学与艺术原理的关系
重点:了解艺术美学的学科定位以及它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了解艺术美学在⼈⽂学科、艺术学科中的地位和作⽤。三、学时分配:3课时四、教学⽅法:讲授法五、教学⼿段: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第1课时:
第⼀节艺术与⾮艺术1、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者说是⼀种有意义的、⾼级的形式或结构。2、艺术与⾮艺术的区别:(1)有⽆功利性。
纯粹出于功利性的东西不是艺术,艺术是⾮功利的,艺术的价值在于作⽤于⼈的精神世界的审美意义。
(2)有⽆独创性。
独创性即独⼀⽆⼆性,重复意味着艺术的死亡。“学我者⽣,似我者死。”——齐⽩⽯(3)有⽆想象⼒。
马克思称想象⼒是“⼗分强烈地促进⼈类发展的伟⼤天赋。”⿊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4)有⽆⾃由意志。康德:“艺术是⾃由的游戏。”(5)有⽆审美价值。
艺术的最终⽬的在于审美,其主要价值也在于审美。⽆美则⽆艺术。第2课时:
第⼆节审美与⾮审美1、什么是审美。
审美本意是指感性,或感性认识。英⽂Aesthetica。但并⾮⼀切感性的东西都是审美的,只有感性的精神化、⾼尚化才是审美。
在审美活动过程中,⼈们对审美对象做出优美、崇⾼等主观判断,这就是审美判断。
审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审美需要感性的体验,再在此基础上进⾏理性的反思,从⽽形成美感,得到审美愉悦和审美经验。2、审美⽣成的条件:
(1)审美主体具备必备的审美能⼒,必要的审美经验储备。(2)审美客体具有审美属性或审美潜质。(3)审美主客体之间具有遇合性。第三节反艺术与反美学1、反艺术
反艺术是标榜为实现艺术个性化⽽采取的极端的反艺术传统和规则的⾏为,其标志为对传统艺术语⾔的解构。2、反美学
反美学是指对美学的传统规则和意义的拓展、反叛和超越。反美学通过解构艺术,或聚焦某些丑陋、怪诞、异化状况,使艺术失去常规性,从⽽使审美陷⼊零度状态。第3课时:
第四节美学、艺术学、艺术美学与艺术原理的关系1、美学、艺术学、艺术美学与艺术原理的关系。美学与艺术学的区别:
(1)研究的对象不同。美学研究审美活动及审美现象、美感等。艺术学研究艺术的发⽣、创作、接受与批评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2)研究的范围不同
美学研究的范围⼤于艺术学的研究范围。美学研究除艺术之外,还有⽣命、社会、⾃然等。艺术学只针对艺术。(3)研究的⽅法不同
美学采⽤⾃上⽽下的研究⽅法,即演绎法,从⼀般到特殊。艺术学采⽤⾃下⽽上的研究⽅法,即归纳法,从个别到⼀般。美学研究偏重理性,艺术学偏重感性。(4)⽬标不同
美学的⽬标和任务就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现象中的真理性内容,发现审美活动或现象中的规律,艺术学的⽬的在于探讨艺术的本质,艺术创作、鉴赏和批评的基本规律等。2、美学和艺术美学的关系:
它们之间是总和属的关系。美学包含了艺术美学,艺术美学是美学中的⼀种。艺术美学以艺术为中⼼,研究艺术体验、艺术风格、艺术语⾔、艺术批评及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中,关于艺术本⾝的价值体系的确⽴,是⾸要的问题。3、艺术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关系:
两者研究对象⼀致,范围相同,但是侧重点和⽬标不同。艺术理论主要研究艺术的发⽣、发展规律、艺术创作与批评、艺术消费等规律,其中艺术创作居于中⼼地位。艺术美学则把作品置于中⼼地位,重点探讨艺术体验、艺术的审美价值等问题。艺术理论侧重于创作学,艺术美学侧重于价值学。七、课后思考
1. 如何区别艺术与⾮艺术?
2. 美学与艺术美学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3. 艺术美学与艺术原理是否⼀回事?为什么?
建议参看马克·西门尼斯《当代美学》和阿多诺《美学理论》。⼋、参考⽂献
1、【美】C·J·杜卡斯著,王柯平译《艺术美学新论》,北京:光明⽇报出版社,1988年。
2、【英】罗宾·乔治·柯林伍德著,王⾄元、陈华中译《艺术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章艺术的基本结构⼀、教学⽬的和要求:第⼀节艺术的基本元素1、了解构成艺术的基本要素。第⼆节艺术的语法系统1、了解艺术语⾔的特点。2、了解两类艺术语⾔。第三节艺术意象与艺术空间1、什么是意象?2、艺术意象的形成过程。第四节艺术技巧1、什么是艺术技巧。2、艺术技巧的形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第⼀节艺术的基本元素
重点:作为总体的艺术的基本元素和作为个别艺术的基本元素。第⼆节艺术的语法系统
重点:艺术表达的特性和⽣成的特性。第三节艺术意象与艺术空间
重点:西⽅艺术意象与中国艺术意境的关系;作为幻想世界和审美世界的艺术的特性。第四节艺术技巧
重点:技巧的重要性,技巧在创作中的作⽤。三、学时分配:3课时四、教学⽅法:讲授法五、教学⼿段: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第1课时:
第⼀节艺术的基本元素
1、艺术的基本元素,即艺术的最⼩和最简的构成单位。就总体⽽⾔,如果我们从⾮艺术的视⾓,来观察作为审美共同体的艺术世界,那么,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致可分为4个单位:1. 符码2. 意象3. 情感4. 意义
2、各种艺术体裁的基本构成元素:
绘画的基本元素,主要由线条、灰度、⾊彩、光影、构图构成;雕塑的基本元素,主要由材料、体块、意象构成;
建筑的基本元素,主要由平⾯、⽴⾯、体量、空间或者门窗、屋顶、墙体构成。⾳乐的基本元素,主要由⾳量、⾳⾊、拍⼦、节奏、和声、织体和旋律构成;戏剧的基本元素,主要由动作、情境和秩序,或者从另⼀个⾓度看,由观众、演员和舞台构成;
电影的基本元素,主要由镜头、轴线、台词与潜台词、蒙太奇构成;
舞蹈的基本元素,如果主要以演员的肢体的单⼀动作作为最⼩的单元的话,主要由直⽴、弯曲、拱起、扭转和倾斜构成,从另⼀个⾓度看,也可以说是由节奏、速度、空间、⽅向、⾼度和⼒量构成。第⼆节艺术的语法系统(选讲)
1、艺术可以被视为⼀种以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为基本表第⼆节艺术的语法系统达媒介的语⾔系统。艺术语⾔具有以下特点:(1)艺术语⾔表达审美(情感)的意义。
(2)艺术语⾔具有明显的模糊性、多义性、⾮确定性。2、艺术分类
可以分两类:第⼀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戏剧性呈现或表现系统。这⼀种形式,涉及⼤多数视觉艺术作品,⽐如静物画、肖像画、⾮叙述性的⼩型雕塑或单体雕塑等。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的、完满的空间意象和瞬间的意象,单镜头式地传达审美意义和哲理意义。
第⼆种,可以称之为戏剧性呈现或表现系统,这⼀种形式,涉及⼤多数表演艺术和听觉艺术,也涉及部分美术作品。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的、完满的空间意象或时间意象,间接⽽曲折地传达审美意义和哲理意义。第2课时:
第三节艺术意象与艺术空间
1、艺术意象和艺术空间是艺术最核⼼、最关键的部分。没有艺术空间,就没有意象——因为意象失去了⽣存的⼟壤;⽽没有意象,就压根⼉没有艺术。意象是艺术的⽣命。2、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在实境向虚境转化的时候,象与意开始融合,情与景形成统⼀,最后⽣成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感性形象。
“⼭川草⽊,造化⾃然,此实境也。因⼼造境,以⼿运⼼,此虚境也。”艺术意象就是这样⼀种“虚境”或虚象。3、意象形成过程:
(1)从“⼭川草⽊、造化⾃然”的实境,通过“因新造境,以⼿运⼼”的过程,其间,想象扮演着⼗分重要的⾓⾊。(2)情感在艺术意象和艺术空间的⽣产中,同样扮演着重要⾓⾊。
第⼀,情感是艺术意象⽣产的巨⼤的内驱⼒。在这⽅⾯,情感在整个艺术创作中充当着引擎的⾓⾊。⼀⽅⾯,情感激发或激活艺术想象,另⼀⽅⾯,艺术想象反过来推进情感的强度,使主体在⾼度的亢奋状态下,进⼊整体的构思和意象的操作。第⼆,情感是意象选择的过滤器。情感是⼀种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的意向性动⼒。它既能够给想象提速,也能给想象定位,决定想象的发展⽅向,确定意象的审美类型。具体地说,在意象的操作过程中,过滤掉那些与主体情感相背离的东西,保留并提纯符合主体情感的那些东西。
总之,意象的⽣成或形象与意义的合成,是⼀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有意识的⼼理过程,也包括⽆意识的⼼理过程,是形与神的互渗,是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也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般的共振,其间,不仅包含了想象和情感,⽽且包含了灵感、记忆、知觉选择等内容和过程。第3课时:第四节艺术技巧1、什么是艺术技巧?
艺术技巧即专门化的形式操作的才能,是艺术家在创作中选择和处理各种素材、塑造形象所采⽤的⽅法和⼿段。艺术技巧主要来⾃两个⽅⾯:⼀是前⼈积累的经验,⼀是经由个⼈探索⽽获得的个⼈经验。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必须有充分的技巧上的修养和准备,另⼀⽅⾯,熟练的技巧,造就不出伟⼤的艺术家和杰出的艺术品。因为,杰作的出现和伟⼤艺术家的出现,有着多⽅⾯的复杂的原因。⾄少还有深厚的⽂化的积累,深刻的⼈⽣体验,天才的资禀等。所以,在有些时候,甚⾄在技巧有所⽋缺的情况下,有些天资超群的艺术家,同样能够创作出最优秀的作品。⾼更就属于这样的类型。七、课后思考
1. 试从符号学⾓度谈谈艺术的基本建构。
参看约翰·基西克《理解艺术》,罗兰·巴特等⼈的相关著作。2. 试以某⼀具体艺术形式或作品为例,谈谈艺术的语法结构。
建议找⼀个古建筑的例⼦,⽐如像岳麓书院之类的古代书院,或古代庙宇建筑群。3. 谈谈艺术意象⽣成的过程。
建议在中西⽅绘画中选两个典型例⼦来谈。4. 试论艺术技巧在创作中的地位(略)。5. 如何理解“⽆法⽽法,乃为⾄法”?
读读中国古代美学书籍,或参看叶朗《中国美学史⼤纲》中相关章节。⼋、参考⽂献
1、【法】杜弗海纳著,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北京:⽂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2、【美】约翰·马丁著,欧建平译《舞蹈概论》北京:⽂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第三章艺术风格及其审美形态⼀、教学⽬的和要求:第⼀节艺术风格的本质及意义1、把握艺术风格的本质。2、了解艺术风格的意义。第⼆节素朴的与感伤的
1、什么是“素朴的”与“感伤的” 风格型态。第三节优美与崇⾼1、把握关于美的学说。2、理解什么是优美。3、理解崇⾼的内涵。第四节幽默与讽刺
1、了解幽默与讽刺风格的内涵。2、能区分⽐较幽默与讽刺风格的异同。第五节滑稽与荒诞
1、把握滑稽与荒诞的内涵。
第六节丑、幽默、讽刺、滑稽、荒诞与喜剧性的关系1、了解丑的含义。
2、了解丑、幽默、讽刺、滑稽、荒诞与喜剧性的关系。第七节隐喻与象征
1、了解隐喻与象征的含义。第⼋节悲剧与喜剧
1、了解悲剧与喜剧的内涵。⼆、教学重点和难点:第⼀节艺术风格的本质及意义
重点:艺术风格的本质为何,意义为何?第⼆节素朴的与感伤的
重点:⼈类⽂明与欲望的关系,欲望对⾃然的关系,和谐的解体(现实)与重构(理想)。第三节优美与崇⾼
重点:美与丑的关系;崇⾼与痛感关系;感性与理念的冲突;崇⾼的美学意义;优美的类型;崇⾼在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中的例证。
第四节幽默与讽刺
重点:幽默与讽刺的区别,重点注意:1.幽默的⾮⼈⼯性、⾃我批评特性、娱乐性;2.讽刺的⼈⼯性、抨击性、痛感与快感的混合;3.幽默与讽刺的混合性。
难点:讽刺,尤其是反讽、酷评在当代⽂化中的意义。第五节滑稽与荒诞
重点:滑稽与荒诞的建构特性,滑稽与喜剧性(笑剧)的关系(偏于娱乐性和游戏),荒诞与⼈类⽣存状态的关系(偏于哲学思考)。
第六节丑、幽默、讽刺、滑稽、荒诞与喜剧性的关系重点:基本掌握上述概念各⾃的内涵,⼤致把握各⾃的区别。第七节隐喻与象征
难点:隐喻与象征在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其他综合艺术中的表现,分析具体的例证。难点的处理:不以区分不同为重点,多讲两者的共性,介绍与此相关的、不同的学术观点。第⼋节悲剧与喜剧
重点:介绍⿊格尔、谢林等⼈关于悲剧和喜剧的经典论述;关注悲剧的精神、喜剧的情境。三、学时分配:6课时四、教学⽅法:讲授法五、教学⼿段: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第1课时:
第⼀节艺术风格的本质及意义
1、风格在⼀定的意义上,也是⼀个同质性概念,具有聚合性和向⼼性。
当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某种风格成为⼀种时尚,成为公众因⽽也成为艺术市场关注的中⼼的时候,往往就会有急于成名的艺术创作者或急于发财的艺术商⼈或急于成名的艺术评论家,随意地有时甚⾄是恶意炒作地给某个或某⼏个⼈贴上这种时尚的标签。这个时候,风格就已经远离美学、远离学术,当然也远离艺术本⾝了。2、风格的意义:
风格对艺术史具有重要意义。对相关时代的艺术风格的整体把握,有助于对同⼀时代艺术家风格的精确把握;反过来,对相关时代特定艺术家个体风格的把握,也有助于对同⼀时代艺术家群体的共同风格的把握。
根据时代美学风格,可以对⼀定时代的艺术作品进⾏风格的定位,因为⼀种时代风格就是⼀种美学范型。反过来,时代的风格,也可以反应特定时代的审美风尚和艺术观念。
风格对考古学、⽂物学和鉴定学乃⾄⽂献学具有重要意义。在考古实践中或⽂物鉴定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艺术品或⽂物:没有作者,没有年代。那么,如何判断它们的历史价值、⽂物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个时候,风格和风格的理论,可以发挥重要作⽤。我们可以根据实物所体现出来的风格,锁定作品(或实物)产⽣的时代、地域,有时,还可以根据实物的风格,考证出作者,这样,前⾯所说的所有问题,就迎刃⽽解了。风格对艺术形态学或艺术分类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艺术形态学和艺术分类学研究中,艺术的美学风格的类型,占据⾮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对艺术的风格进⾏归类,有助于从风格的同⼀性⾓度,建⽴风格的形态模型和类别模型,从⽽,形成严密的分类逻辑,建⽴严密的形态学或分类学体系。第2课时:
第⼆节素朴的与感伤的
1、“素朴的”与“感伤的”这对概念,出⾃席勒。席勒说:“诗⼈或则就是⾃然,或则寻求⾃然。在前⼀种情感下,他是⼀个素朴的诗⼈;在后⼀种情况下,他是⼀个感伤的诗⼈。”席勒的本意,是将诗(⽂学,包括戏剧)划分为“素朴的”与“感伤的”两种类型,或者说,两种本质上“可能的⽅式”。我觉得也可以推⽽⼴之,把这对概念扩展为艺术的美学风格或审美形态。
“素朴的”风格是这样的状态:“我”与⾃然同⼀,或者说,“我”与⾃然存在着⼀种本然的认同,“有如⼀个素朴的感性统⼀体,有如⼀个和谐的整体”,“我”模仿⾃然、表现⾃然,实际上就是模仿、表现“我”⾃⼰。“我”在为⾃然代⾔的时候,其实就是为“我”⾃⼰代⾔。因此,“素朴的”的诗⼈的主要任务,是秉持真实性原则,“尽可能完善地模仿现实”。
“感伤的”的诗⼈由于⼯业⽂明的侵蚀和毒害,已经与⾃然逐渐疏离,原有的那种与⾃然同⼀的和谐关系已经断裂,他们像亚当和夏娃⼀样,被⽂明从天堂的乐园放逐了。天堂的那种⾃在的、和谐的⽣活,现在已经成为⼀种难以实现的美梦,所以感伤。⼀般⽽⾔,“素朴的”倾向于注重客观真实的叙事诗,⽽“感伤的”则倾向于注重主观表达的抒情诗。但实际上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两者兼备的,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已。第3课时:第三节优美与崇⾼
1、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即和谐”,“和谐是许多混杂要素的统⼀,是不同要素的相互⼀致”。他把和谐定位于数的关系(对称与⽐例),是对⽴⾯的协调⼀致。
苏格拉底则认为,美和功能紧密相关。它说:“任何⼀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的,它就同时既是善的⼜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既是恶的⼜是丑的。”苏格拉底认为美与善紧密相关。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他认为唯有在理念世界⾥才有和谐,才有美。
中国古代⽂献中也有相当丰富的美的理论资源,虽然⼤多不成系统,却也焕发出难以遮蔽的智慧之光。⽼⼦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的观点,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持有的⼀种相对论取向。这种观点认为,“美”不是⼀种绝对的、孤⽴的存在,⽽是通过与“丑”的⽐较和对照⽽存在的。
2、美其实是⼀种⾮常复杂的多样化的总体,“优美”,只是其中的⼀种,当然,是⽐较主要的、内容也⽐较宽泛的⼀种。优美本⾝,可以细分为秀丽、单纯、静穆、优雅、绮丽、柔媚、清丽、温润、清秀、精致、精巧、淡雅、飘逸等。
毕达哥拉斯所赞许的完整、和谐、鲜明,温克尔曼赞叹的单纯、静穆,中国古代诗论中所推崇的“冲淡”、“典雅”、“洗练”、“绮丽”、“⾃然”、“清新”,都属于优美的范畴。举凡⼀切体现形式的完整性、结构的明晰性、造型的匀称感、旋律的美妙性、体态的轻盈感……的对象,⼀切使⼈感到舒服、可爱、可亲近的对象,都属于“优美”。
3、从审美⼼理接受⾓度说,崇⾼是⼀种可怖的愉悦感,⼀种⼼灵⽆法把握⽆限⼤和⽆穷变化的对象时的受挤压和受威胁的愉快感。
从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说,崇⾼是⼀种主客体的冲突状况:主体对客体(⿊暗、孤独、⽆限等)不能理解,从⽽感到畏惧,引起本能的⾃卫反应,崇⾼感即由此产⽣(博克)。
⿊格尔认为,崇⾼是观念与形式的⽭盾,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住⽆限的理念内容,因⽽引起感性形象的变形和歪曲,显⽰了在有限的形式中理想的⽆限的⼒量,从⽽引起崇⾼感。
康德认为,崇⾼不在对象⽽在⼈类⾃⾝的精神,在于⼈⼼能抗拒外界威⼒所引起的先惧后喜的愉快。崇⾼的对象特征是⽆形式,也就是说对象形式⽆规律、⽆限制,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限⼤(数量的崇⾼)、⼒的⽆⽐强⼤(⼒的崇⾼)。席勒认为,崇⾼是在主体追求⾃由意志的愿望和⾏动与限制这种愿望和⾏动的势⼒之间的⽭盾冲突中产⽣的。因此,“崇⾼感是⼀种混杂的情感,是由痛苦与快乐混合⽽成。”
由于优美总是以和谐的形式、平和的⽅式呈现,因此,优美引发的审美效果,通常是⼀种平衡或平静的情绪反应,⼀种安详的、幸福的审美愉快。由于崇⾼总是采取磅礴的或巨量的形式,⽽且总是不可避免地引⼊对抗和冲突,因此,崇⾼引发的审美效果,通常是震撼或惊悚的情绪反应,⼀种躁动的、复杂的审美愉快。第4课时:第四节幽默与讽刺1、幽默风格形成的条件:
(1)空间条件,通俗说,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距离的把握。
主体必须站在道德和智慧的制⾼点,采取俯视的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观察和表现距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充分的⼼理优越感;只有这样,才能在谈笑⾃若、⾃由⽽超越情境中,充分展⽰出主体的才情和幽默感。(2)客观的条件,就是作为表现对象的客体本⾝,具有某种⽭盾性或不协调性。
幽默主体最⼤的长处,就是善于发现⼀般⼈难以注意的⽭盾、敢于抓住⽭盾并且迅捷⽽巧妙地揭⽰⽭盾。
(3)就是幽默的表现⽅式⽅⾯的规定性。幽默的表现在逻辑思维上应该是⾮线形性的,要充分体现错位、反置、颠倒以及诸
如此类的特点。
(4)主体的基本素质。幽默的主体必须有丰富⽽迅捷的联想、敏锐⽽深刻的观察⼒、从容⽽快乐的⼼境、温和⽽宽容的⼼胸。
2、讽刺是指⽤⽐喻、夸张等⼿法对不良或愚蠢的⾏为进⾏揭露或批评。
讽刺是⼀种特殊的美学形态。⼀般地说,在绘画和⾳乐中,讽刺属于喜剧的范畴。
⼀般地说,讽刺有两种:⼀种是破坏性的,⽭头对准敌对势⼒;⼀种是建设性的,⽭头对准⼀般民众。前⼀种讽刺家扮演着战⼠的⾓⾊;后⼀种讽刺家扮演着医⽣的⾓⾊。前⼀种讽刺犹如加了伪装的炮弹,可以使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致命打击;后⼀种讽刺,如同⾟辣的姜汤,使“喝汤者”在⼤汗淋漓之后,风寒顿消,精神抖擞。前⼀种讽刺更多些⽕药味,后⼀种讽刺更多些幽默感。
第五节滑稽与荒诞(选讲)
1、所谓的滑稽,是指某种智⼒上的缺陷、不协调、不⼀致;是形式对内容的不充分,某种物质性质的不⼀致,是道德的缺陷。
2、滑稽⼀般被分为主观的滑稽和客观的滑稽两类。
主观的滑稽,即通过主体⽽产⽣的滑稽,如插科打诨、粗俗⽽富有暗⽰性的谩骂、奚落和恶意的⾮难,以及所有⼀切过分卖⼒的逗笑的努⼒。
客观的滑稽,即对象的外观形态上和动作上的滑稽,如丑陋的长相或夸张的化妆,夸张的⾏为、动作和声调,以及粗陋的⽅⾔学⾆等。主观的滑稽,可以视为低档的幽默或机智,是更多粗粝的、俚俗的、⾊情和侮辱成分的夸张的表演。在艺术作品中,滑稽的审美风格,常常可以从⼀些喜剧作品中见出,因为喜剧风格与滑稽风格有某种重复和交叉。3、荒诞是掏空了精神的世界和主体,是失去了⽅向、⽬的、价值与意义的世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