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内蒙古集宁一中东校区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来源:九壹网
集宁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有人将“分封制”称为“封建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分封制的是( )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 B.汉高祖封侄子刘濞为吴王 C.明太祖封四子朱棣于燕地 D.康熙封四子胤禛为雍亲王

2.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 强化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 推动诸侯扩充疆域 C. 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 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3.《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4.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5.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代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A. 王位世袭制度

B. 中央集权制度 C. 选官制度 D. 监察制度

时期 项目 任官前出身 两宋 50%以上的进士 平民 明清 43%的进士 贫寒家庭 6.某中学开展以“古代中国政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下列论文题目,其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

A.《浅谈秦始皇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C.《简析清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 D.《试论内阁的形成与皇权的加强》

7.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

A.伯利克里、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利益,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直接民主政治存在严重弊端

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8.雅典领袖伯里克利在纪念为抵抗斯巴达人而殉国的战士的葬礼上发表演讲说:“„„一个公民只要有长处,就能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种提拔是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伯里克利时期,公民能担任的公职有( ) ①四百人会议成员 ③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②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 ④十将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罗马法经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这是适应了( ) A.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 B.维系帝国的需要 C.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D.外来移民的需要

10.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准备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合理、论证严谨的是( )

第一步 第二步 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 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 得出当时产生成文法的结论 甲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 乙 提出雅典民主是间接民主的观点 丙 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原文 丁 查阅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具体内容 得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的结论 A.甲 B.乙 C.丙 D.丁

11.“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这句话描述的是( )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C.德意志帝国 D.美利坚合众国

12.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13.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 )

《天津条约》签字

情景 美国侵略者坐在清宫御座上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4.洪秀全定都天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由此可见他( ) A.彻底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 B.赞赏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 C.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 D.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愚民政策

15.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孔庙,砸孔子牌位,把儒家经书斥为“妖书”,严禁军民诵读和收藏,

还专门成立了“删书衙”,负责将“四书”、“五经”中的“一切鬼话、怪话、妖话、邪话,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话、正话”。这表明太平天国起义( )

A.认识到解放民众思想的重要性 B.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运动 C.冲击到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D.较为彻底地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

16.《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是 ( )A.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符合当时中国农民阶级的愿望

C.主张人人平等,消灭封建等级制 D.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7.1899年,康有为曾写过一首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康有为之所以发出“千古伤心过马关”的感慨,是因为(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有人认为,中日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工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19.19世纪末,各地义和团曾流行这样的歌谣:“见洋人就杀,见洋货就烧,不杀洋人没饭吃,不烧洋货气不消。”这首歌谣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

①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外国侵略者 ②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③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④触及了时代的主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1900年,日本人植松良三之现场报道说:“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史料中的“联军”指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 B.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日本侵略军 C.鸦片战争中的英军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八国联军

21.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

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22.民国二年,某地农村一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问题是( )

A.农民是皇权存在的基础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D.清朝皇室自愿交出全部财产分给农民

23.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断,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改变了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 D.扩大了人民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4.“山东又要似朝鲜,嗟我祖国,攘我主权,破我好河山。„„送我代表赴北京,质问大总统!„„保护我山东。”歌词反映的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D.一二·九运动

25.1919年的五四运动,犹如沉沉黑夜中的一声春雷,以前所未有的不妥协精神,给人以振奋和鼓舞,使中国的历史迈进一个新时代。新时代“新”在( ) A.广泛传播民主科学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领导力量发生根本变化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一、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26题24分,第27题2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1875年宪法,第三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行使„„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举产生,与参、众两院议员一样有立法创意权,法律须经总统公布、监督并保证施行,总统签订的条约如涉及领土问题,须经议会通过。总统非经两院同意,不得宣战„„宪法对于责任内阁的组成并无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上,与英国大体相似。

材料三 (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和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帝国没有内阁,只有一个首相,所有官员都只对首相负责,而首相则对皇帝负责„„帝国的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会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示图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政治制度?(2分)该图反映出这种政治制度的什么原则?(2分)

(2)19世纪晚期,法国和德国分别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4分)从国家元首的职权、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方面比较这两种政治体制的异同。(10分)

(3)由以上材料概括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特点。(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胡绳武 金冲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 材料二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摘自《北京学生界全体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6分)

(2)材料二中“万国和会”指哪次会议?(2分)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6分)

(3)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留给后人怎样的精神财富?(12分)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5×2=50)

1—5 DACCB 6—10 CCBCC 11—15 CDBCC 16—20 DCCBD 21—25 CCACD

二、非选择题

26.(1)国家:美国。(2分)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2分) (2)政治体制:法国是民主共和制,德国是君主立宪制。(4分)

国家元首的职权:国家元首都掌握了较大的权力,但法国总统受议会的制约,而德国议会对皇帝没有任何约束力,皇帝主宰议会。

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法国的内阁产生于议会多数党派并对议会负责,而德国没有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的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总之,法国是一个比较民主的议会制国家,而德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色彩。(10分)

(3)特点:民主制度形式多样;各国民主制度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都实行选举制度。(6分)

27.(1)解放人们思想,激励人们探求救国道路,促进五四运动产生。(6分)

(2)巴黎和会。(2分)罢免曹、陆、章三人职务;拒签和约;释放被捕学生。(6分) (3)爱国救亡,民主自由,文化启蒙,英勇斗争。(12分)(言之有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