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平整工艺

来源:九壹网
5 平整工艺 平整的目的

a、 消除带钢的屈服平台,提高带钢成形性能。 b、 改善带钢的平直度。

c、 使带钢表面达到一定的粗糙度。

5.1

平整工艺过程

带立卷夹钳的行车将退火后的钢卷从平整前库吊至翻卷机上,带卷由立卷

翻为卧卷,中心线与入口运卷车中心线重合,带头处于上开卷位置。入口运卷车将带卷从翻卷机运送至入口十字鞍座,开卷机运卷车将带卷从入口十字鞍座运送到带卷准备站。

带卷准备站的转动辊转动带卷,把带头定位到适当的位置,人工剪断捆带

后,从带卷上移走。带头沿开卷刀穿过夹送辊、矫直辊和切头剪,矫直头部并进行剪切,以利下一步的穿带。转动辊反转,带卷被卷回,带头压在转动辊下。开卷机运卷车将带卷运送到机前储卷鞍座或开卷机。

作好开卷机卷筒装卷前的准备:开卷机卷筒收缩,并对正平整制中心线,

外伸支撑缩回,压紧辊抬起,开卷刀缩回并降下。由开卷机运卷车从机前储卷鞍座将带卷抬起,从装卷操作位观察,卷眼应和开卷机卷筒对正,并将带卷装入开卷机卷筒,外伸支撑伸出。

当操作工检查了带卷和开卷机卷筒已准确对中后,外伸支撑就位,开卷机

卷筒胀大把持住带卷,压紧辊压住带卷外圈以防止松卷。入口张力辊导板投入,入口张力辊缓冲辊闭合,防皱辊降下,液压剪升起,平整机打开,开卷机运卷小车降下并移走。开卷机反向点动直至带头到达开卷位置,开卷刀抬起并伸出到带头下(当带钢厚度大于1mm时,使用上开卷刀,当带钢厚度小于1mm时,使用下开卷刀)。旋转开卷机和压紧辊,带头由开卷刀上表面,通过缩回的边缘导向系统,向前喂送带头到入口张力辊。对厚品种,带头将越过入口张力辊,对薄品种,带头将穿过入口张力辊,然后继续前进。

带头通过平整机后,平整机闭合,建立入口张力。压紧辊升起,开卷刀缩

回并降下,入口张力辊导板脱出,入口张力辊缓冲辊打开,边缘导向系统投入,防皱辊升起。同时,出口防跳辊降下。

作好张力卷取机穿带前的准备:卸卷器推板缩回,皮带助卷器伸入裹住

卷筒,折臂作必要的弯曲。出口张力辊导板投入,出口张力辊缓冲辊降下,张力卷取机卷筒膨胀,外伸支撑伸入,降下在张力卷取机卷筒处的张力卷取机运卷车。向前喂送带头到出口张力辊,对厚品种,带头将越过出口张力辊,对薄品种,带头将穿过出口张力辊,然后穿入张力卷取机,进入皮带助卷器。引导带头缠绕在张力卷取机卷筒上,缠绕了几圈卷紧后,出口防跳辊升起,建立出口张力,出口张力辊导板打开,出口张力辊缓冲辊升起,皮带助卷器打开并缩回。穿带结束。

随着出口张力的建立,X-射线测厚仪投入。安全罩关闭,基于主操设定

的延伸率等工艺参数,平整机加速运行。主操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好平整制速度、平整制力、张力及弯辊力,完成整个带卷的平整,及时切分带卷。在接近甩尾时,平整机自动降速停车,防皱辊降下,出口压紧辊压下,张力卷取机缓冲辊投入,平整机打开,撤销张力。平整制结束。

开卷机压紧辊压下,边缘导向系统缩回,开卷机运卷车定位在卷筒下,

升起接触到废尾卷,液压剪切掉尾部原料部分,开卷机点动反转直到废尾卷头部压在其下部。开卷机压紧辊升起,开卷机卷筒收缩,外伸支撑缩回。开卷机运卷车移出废尾卷,废钢卷推钢机把废尾卷推到废钢箱中。

同时,张力卷取机运卷车定位在卷筒下,升起接触到带卷,张力卷取机点

动直到带卷头部压在其下部。张力卷取机压紧辊升起,张力卷取机卷筒收缩,外伸支撑缩回。张力卷取机运卷车移出带卷,停在打捆/称重站进行称重、打捆,随后放置到存储鞍座上,由行车吊至平整后库存放。

整个平整过程完成。 5.2.1 产品牌号

牌号 Q195 SPCC/St12 SPCD/St13 SPCE/St14 5.2.2 机械性能

抗拉强度 N/mm2 牌号 ≥0.25 ≥0.25~ <0.40 摘要 普通碳素结构钢 一般用途冷轧薄钢板 冲压用冷轧薄钢板 深度冲压用冷轧薄钢板 延 伸 率 % 按公称厚度划分(mm) ≥0.40~ <0.60 ≥0.60~ ≥1.0~ <1.0 <1.6 ≥1.6~ <2.5 SPCC SPCD SPCE ≥270 ≥270 ≥270 ≥32 ≥34 ≥36 ≥34 ≥36 ≥38 ≥36 ≥38 ≥40 ≥37 ≥39 ≥41 ≥38 ≥40 ≥42 5号试样轧制方向 5.3 原料要求

5.3.1 压痕、裂纹、麻点、辊印、划痕等缺陷不得大于厚度公差之半。 5.3.2 来料必须精确卷取,具有恒定的带钢张力。

5.3.3 来料不应有裂边、窝边或弯曲大于90°的带钢折边。 5.3.4 带卷塔形小于20mm。

5.3.5 整个带卷的溢出量小于15mm。一侧的溢出边不超过5mm,相邻两圈带

钢错边不超过±1.5mm

5.3.6 退火后带钢温度≤40℃。

5.3.7 退火后的钢卷应无严重浪形、积碳、液化液斑、氧化色、锈蚀。 5.3.8 带卷不允许有松卷、塌卷,内圈无脱落、严重翘曲 5.4

生产计划编制

5.4.1 根据原料带卷的钢质类别和表面粗糙度编制平整生产计划。

a)、同钢种和相同加工途径的带卷编制成一组计划。

b)、相同表面粗糙度的带卷编制成一组计划。

5.4.2 每个计划内带钢编排从宽到窄,从薄到厚,相邻的变化应尽可能的减少,

而相反的编排是绝对不允许。 5.5

带钢准备

5.5.1 带钢超差头部及有缺陷部份应在带卷准备站剪尽,以利于带钢穿带。 5.5.2 带钢头部应在带卷准备站进行直头,以利于带钢穿带。 5.6

S辊使用方式:

5.6.1 带钢开卷温度应≤40℃。

5.6.2 当带钢厚度≤1.0mm时,带钢过S辊,当带钢>1.0mm时,带钢不过S辊。 5.7

边缘导向系统的使用

5.7.1 导边系统在使用前,必须进行位置设定校准。 5.7.2 夹送/矫直辊在导边系统运行时,必须抬高夹送辊。 5.7.3 为保证带钢精确卷取,在每卷平整时必须投入导边系统。 5.8

x-射线仪

5.8.1 x-射线仪在每次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生产中,每生产1卷后,应进行一

次校准。

5.8.2 x-射线仪用于测量带钢出口厚度。 5.9

配辊 上支撑辊 下支撑辊 上工作辊 下工作辊

凸度 平辊 平辊 平辊 平辊 粗糙度(μm) 0.8±0.125 0.8±0.125 0.35±0.125 1.0~3.6 0.35±0.125 1.0~3.6 表面状态 光面 光面 光面 打毛 光面 打毛 硬度(肖氏) 58~68 58~68 94~100 94~100 5.9.1 轧辊凸度及表面状态要求 注:如工艺通知单有特殊要求,按工艺通知单执行。

5.9.2 上下支撑辊凸度情况 轧辊 上支撑辊 下支撑辊 5.9.3 工作辊凸度情况

凸度范围(mm) 0.35 0.35 备注 轧辊 上工作辊 下工作辊

凸度范围(mm) 平辊~凸0.04 平辊~凸0.04 备注 注:如工艺通知单有特殊要求,按工艺通知单执行。

5.10 换辊条件

5.10.1 工作辊平整量≥0.8mm 350~400吨

<0.8mm 300~340吨

支撑辊平整量折产计8000~10000吨,特殊情况除外。

5.10.2 工作辊工作直径范围:533~483mm,当工作辊直径<483mm,应作报废

处理;支撑辊工作直径范围:1346~1245mm,当支撑辊直径<1246mm时,应作报废处理。

5.10.3 当工作辊表面粗糙度达不到产品要求时,必须进行换辊。 5.10.4 发现轧辊表面问题时,应及时换辊。 5.10.5 工作辊硬度低于90HSD时停止使用。 5.11 楔形调整

5.11.1 楔形调整是为了补偿下支撑辊、下工作辊直径磨损时,仍使平整线保持恒

定。

5.11.2 楔形调整基准面为使用最大辊径时,支撑辊中心线与平整线距离为

1207mm,下支撑辊、下工作辊磨损以后,换辊时斜楔重新调整量为:

s=1207-(Dz/2+Dg) 式中:Dz-支撑辊直径

Dg-工作辊直径

5.11.3 调整允许偏差:+0~-6mm 5.12 下支撑辊水平调整

5.12.1 当换支撑辊时,应对下支撑辊水平进行调整。 5.12.2 下支撑辊水平差≤0.08mm。 5.13 延伸率

带钢厚度mm 0.20~0.24 延伸率%(普通级) 0.70~0.8

按带钢厚度不同,采用不同的延伸率(0.8~3%),见下表

0.25~0.40 0.40~0.70 0.70~1.00 1.00~1.20 1.2~1.5 1.5~1.8 1.8~2.0

0.8~1.0 1.0~1.2 1.1~1.3 1.5~1.8 1.5.~1.8 1.5~2.0 2.0~2.5 注:如工艺通知单有特殊规定,按工艺通知单执行。

5.14 张力使用原则

5.14.1 平整过程中依据钢质及规格的不同适当选择张力,即同规格钢质硬的带钢

张力大于钢质软的带钢、同钢质厚规格张力大于薄规格的张力。

5.14.2 平整开卷张力一般小于当卷在成品平整时的卷取张力。 5.14.3 在恒定轧制力下,开卷单位张力按

时,张力可适当提高。

5.14.4 在恒定轧制力下,卷取单位张力按

30 N/mm2进行计算。

25N/mm2进行计算,当有粘结现象

5.14.5 当钢卷外径≥1900mm时,入口开卷张力和出口卷取机张力不得大于6t。 5.14.6 正常平整过程中一般不允许增加张力。 5.15 湿平整液

湿平整液: QWERL N272-D 使用浓度:5% 使用温度:常温 压力:0.34MPa PH值:10.0~10.5

电导率:3720~4140us/cm

5.16 带钢涂油

当需要平整后的带钢涂油包装交货时,带钢涂油系统投入,对带钢进行单

面涂防锈油。 5.17 质量控制

5.17.1 平整时每卷带卷必须进行表面质量检查。带钢正反面均不得有麻点和划

伤。

5.17.2 每班接班时,对工作辊清洗15分钟后才能进行生产。

5.17.3 带钢尺寸偏差应符合JIS G 3141-2005标准或公司内控制标准要求。 5.17.4 带钢板形、镰刀弯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不得有塔形。 5.17.5 带钢表面不得有裂纹、结疤、拉裂、夹杂及分层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