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来源:九壹网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是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网络辅助语言教学(Web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简称WALL)已经兴起。在外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CALL和WALL必然会使高中英语教学产生重大变革,并逐渐将其实现课堂教学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的优越性展现在中学教师的眼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英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这是推进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笔者就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践与思考,并总结出以下几点看法就教于同行。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要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真实生动的情景、丰富地道的语言,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等,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First Aid时,我们可以利用电脑、网络,观看真实的急救场面,通过英语了解如何处理出血、扭伤、气管异物、窒息等紧急情况;学习Martin Luther King Jr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上网观看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斗争的英语影片,聆听马丁那慷慨激昂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学习Charlie Chaplin一文时,可以通过观看幽默大师卓别林的影片,来认识并了解他对电影业的巨大贡献。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最终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二、信息技术为高中英语教学导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熟悉和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对语言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的能力。因此,如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风俗习惯,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难题。而网络里大量的知识信息,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可以在网上寻找并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上课时利用多媒体直接将网页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我在英语课上,下载了以下背景知识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英国人见了面喜欢谈天气,这大概与该国天气变化无常有关。再来看看中国人,见了面常说“吃饭了没有?”“你在忙什么?”这是传统的中国式的问候语,如果对英美人这样问,他会认为你过问他的私事而不高兴。学生对网络获得的英语知识接受得快,掌握起来轻松。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语言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使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从而提高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

再如对Martin Luther King Jr一文的学习以及“演讲”的聆听,可以让学生窥视美国种族歧视的历史真相及现状,让学生明白至今美国对其他国家人权状况的横加指责是多么的蛮横与可笑!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利用网络组织英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去寻找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以及运用网络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要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它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比其他教具更生动、形象的真实情景,使学生在进行语言操练时能身临其境,并开展一系列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同时促使学生动脑、动眼、动嘴、动耳、动手,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打破了原有传统教学领域狭窄的格局,将课堂延伸至社会,融合于生活,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利用信息技术,顾及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

? 利用Internet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优势便是交互性,它使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同时还是发送者、说话者;不仅是事后的说话者,还是适时的说话者,从而适应了现代人崇尚自由、渴望参与的心理要求。传统英语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抓两头,带中间”,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建立在上述优势上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则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能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克服了传统课堂无法兼顾每个学习者兴趣和能力而形成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五、利用信息技术,注重实效,优化课堂教学 1、注重课堂气氛但不片面追求课堂气氛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英语教学,课堂内大部分的时间,学生以进行网上探究、在线交流为主,师生、生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反而较少,所以课堂气氛往往不如传统教学模式活跃。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作了有益的尝试,设计了诸如口头讨论、分组抢答、英语知识游戏等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有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活动过多、过频,使学生只学到一部分知识,结果反而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这显然已经背离教学改革的初衷。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能忽视教师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若想要取得

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明确: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强,所以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

3、重视信息技术应用但不否定传统教学手段 网络开放式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并不排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缺少传统课堂的人文情感,教师的言传身教功能。师德风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等,仍需要传统课堂教学来实现。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建构创新型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情境和教学结构,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认知策略和思维过程的转变,学生动手操作,勤于实践,自主、创新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网络、多媒体计算机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