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迁户政 文I王国华 汉初年,娄敬曾向刘邦建议,匈奴离长安 万三在建设南京新城上出过大力亦是不争的事 实。另外还能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手里 I 不过七百里,骑兵一天一夜就能赶到, 万一发生战事,长安堪危。既然关中地区战后 少人,土地肥沃,“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 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充 有钱才敢花钱,才愿花钱,才能花钱。富户家 庭的子弟大多接受过文化教育,基本素质高, 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文明指数。 可换个角度一想,强行把马云、李彦宏、 王健林、宗庆后、马化腾、刘永行等人都搬到 一实关中,无事时备战,有事时出征。刘邦采纳 之.从上述地区迁移了十万余人到关中。到了 明朝,新贵朱元璋也来了这么一招,迁移成千 上万的富户到首都南京及自己故乡凤阳。 个城市里,对国家发展有好处吗?一个人由 穷变富原因很多,与其资源、人脉、居住地的 风土人情都有关系,换个地方或许就不灵了, 所谓“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况且当时的富户 多为地主,人搬走了,土地走不了,必须卖掉 或托人管理,如果出了事还得舟车劳顿回来处 先看看数据。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手 下调查百姓的经济状况,工部从中选出5300 户迁移到南京。洪武三+年,朱元璋命令户部 调查浙江、江西、福建、湖广等九布政司及应 天、苏州、松江等十八府州的富户,家有土地 超过7顷的共计14241户,列出目录,朱元璋亲 理,增加管理成本。富户经过这么一折腾,极 易迅速变穷。所以如果算经济账,迁富户充京 师,利弊参半,甚至弊大于利。 朱元璋算的其实是政治账。作为草根起家 的革命者,对富豪的直接感受是他们的为富不 自召见,“量才用之”——其实就是让他们搬家 至0南京。 朱元璋特意说明“欲令富民入居京师”是 学习刘邦。其实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刘邦迁 仁.武断乡曲。至于富豪提供就业、创造社会 财富,上缴税收的另一面,要等革命者上台之 后,执政多年,需要维护现有秩序时才能体会 得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刚上台就把富户中的 代表人物召集到南京,“教训”了一顿,要求他 们不许欺凌乡邻,要安分守己,以保其富,否 则必还以颜色。仇官仇富、抑官抑富的“革命 移的是能征善战的人及其后代,注重其作战经 验和潜质;朱元璋迁移的是富户,注重其经济 实力,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刘是备战,朱却 为伺? 表面上看。还是有不少好处的。富人有 经济实力,到京城后可迅速建成一个繁华的都 市。民间传说当时的南京城有1/3是著名富户 沈万三投资修建的。即使具体数据有出入,沈 86 者思维”和做事方式,很容易获得底层百姓共 鸣,估计民间已经掌声响起了。朱元璋再加把 舟边 絮语 油,把富户迁移到身边来,“擒贼先擒王”,把 有经济实力和有话语权的人制服了,其他人自 然俯首帖耳。 富豪闭嘴天下安,这才是朱元璋打的小 九九。 改。官府命令,凡有跑路的。从其老家选取别 的富户来填补。这就相当于连坐。其实哪里有 那么多富户,经过第一轮筛选迁移之后,剩下 的按成分划分也就是一些中农。那就“矬子里 头拔大个”,谁家财富多于其他人谁就倒霉, 反正窟窿得填上。老家剩下的“富户”不愿意 不知道这些富户后来怎么样了,史书上没 有详细记载。但其子朱棣往北京迁移的富户倒 有一个绵长的结果。 朱元璋死后,孙子朱允J坟即位。朱元璋的 儿子朱棣与之内讧,成功上位。这位被称为永 乐皇帝的继位者登基后因袭乃父遗风,大搞移 民政策。这其中有因战乱造成的人口亏空。需 要从人口较多的山西、河南一带往自己的大本 营北京迁移——著名的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即 是此时流传下来的。还有迁富户充实北京的需 要,其心理应与朱元璋有相同之处,既有经济 方面的考虑,也有政治方面的考虑,或许还有 复仇心理。朱棣以藩王身份推翻侄子,自己当 皇帝,一度被理解为篡位,民间反对声音不绝 于耳。在双方征伐的过程中,南方富户肯定对 建文帝朱允坟有所支持,将其全盘端走,可谓 斩草除根。 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作为陪都留存下来。 政治上被边缘化,经济上也被抽血。朱棣首先 从南京“取民匠户二万七千以行”,两万多户 能工巧匠搬到北京。后又下令选应天、浙江富 豪三千户,充实到北京宛平、大兴两县做厢 长。“无田粮并有田粮不及五石的殷实大户充北 京”,“富户附顺天府籍,优免差役五年”。明代 在乡称里,在城称厢,厢长相当于里长。让这 些富豪搬到京郊帮着官府管理地方,同时还免 除差役,看起来还是很优待的。但对于安土重 迁,被迫北上的富户们来说,再多的优待也弥 补不了心灵的创伤与现实的落差。 祖先的坟墓还在故乡,想家是一定的了; 大老远搬出来,被本地人欺负也在所难免。更 重要的是,经济上需要重打锣鼓另开张,在一 个全新的环境里,能不能创业成功,继续维持 富裕家境,只能听天由命。明史中说“供给日 久,贫乏逃窜”,事实证明很不乐观。时间长 了,他们坐吃山空,由富变贫,社会地位降 低,只好跑路。有的回原籍,有的千脆另选地 方,只要官府找不着就好。 但人是跑了,富户充填京城的政策不能 来,只好检举揭发逃窜之人,由此造成的社会 矛盾越来越深。 时间到了宣德六年,永乐皇帝的孙子宣 宗朱瞻基明文规定,富户已迁京入籍,逃回原 籍或者躲避他处者,发配口外充军。《明律》 充军条例多至二百三十条,发边充军分为附近 (千里)、边卫(二千五百里)、边远(三千里 以外)、极边烟瘴(四千里为限),可见惩罚之 重,且“官司邻里隐匿者俱坐罪”。此时,距 朱棣死去不过六七年,宣宗对其政策有一定延 续性。尽管措施严厉,但富户逃亡事件似乎没 有停止。这个过程中,宫府也似乎在检讨该政 策的利弊。 到了五十多年后的弘治朝,朝廷终于变 得开明起来,宣布免除在逃富户的罪行,不必 再押解到京,每户每年只需交纳三两银子,补 贴宛平、大兴两县的现任厢长。你不愿意当厢 长就算了,掏钱免灾。此时,最初逃亡的那些 富户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也垂垂老矣, 抓回来意义不大。朝廷此政策也算符合实际情 况。当然,或许还有新逃亡的富户。五六十年 后,原富户的子孙还在逃亡,子子孙孙无穷尽 也,可见政策之歪曲。嘉靖二十九年,离永乐 迁富户已经一百多年了,皇帝下诏说,从原先 收取富户的银子中收取四百两,给宛平、大兴 两县厢长代役。逃亡富户查实者每年减少一两 银子,只交二两便可。至此,算是给了他们一 个正式的说法,真乃皇恩浩荡。 《明史》中说:“太祖立法之意,本仿汉 徙富民实关中之制,其后事久弊生,遂为厉 阶。”老祖宗朱元璋本义正确,是底下和后代 落实不好,才成为恶政。又是“上梁本正下粱 歪”的典型说法,而我们看到的是,对恶政的 清洗,如同吐一块口香糖到地上,他自己嚼完 舒服了,殊不知,清洁工要擦啊擦,擦了一百 多年。 (作者系文史学者)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