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本文依据有关研究报告,对北京奥运给北京及其周边城市、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探讨不同行业在奥运中可获得的发展机遇。
投资规划北京在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相对比较落后,要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承诺,必须在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巨资。为筹备奥运,北京市创记录地对城市基础建设投入1800亿元人民币,重点建设142个项目,以全力缩短与国外同等地位大城市的差距。
关键词:北京经济 展望 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胜利落下帷幕,在尽情享受奥运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奥运会后北京经济发展由于北京的经济总量只占全国的小部分,本文研究对象为奥运会后北京经济发展。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对近年来北京奥运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回顾并对奥运会后北京经济发展提出展望。
一 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
奥运会筹办七年来,奥运经济成为助推北京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得到全面实施,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奥运成果。
(一)奥运会筹办加快了北京经济发展步伐
1.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奥运会筹办的七年,恰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济发展稳定性最好、快速发展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奥运经济在其中发挥了重要拉动作用。2002~2007年,北京经济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达到12.4%,比1996~2001年的平均增速提高了1.9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9353.3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由2001年的3262美元跃升到7654美元,超过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世界银行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平均为5920美元。与此同时,在奥运会因素带动下,北京市投资、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消费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对外贸易和入境旅游更加活跃。
2.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深入人心,助推北京经济发展方式发生重要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显著加快,“三、二、一”的产业格
局和服务主导型经济特征不断巩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1年的67%提高到2007年的72%。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高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CBD商务中心区、临空经济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和金融街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集聚引领作用显著增强。2004~2007年,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增加值由1746.0亿元增加到3413.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由28.8%增加到36.5%。
3.促进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
奥运经济发展促使就业岗位大量增加,带动了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明显提升。2002~2007年,北京市从业人数年均增加30万人以上,改变了1996~2001年从业人数低速增长的局面,基本上消除了城乡零就业家庭。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89元,比2001年增长89.9%,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59元,比2001年增长81.2%,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教育、住房、交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4.加速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舒适度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为推动北京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02~2007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到4014.7亿元,年均增长18.3%,相当于1996~2001年投资总额的2.3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新增轨道交通通车里程146公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致力于通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北京市空气环境质量连续9年得到明显改善,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空气质量达到了10年来历史最高水平,全面兑现了“绿色奥运”的空气质量承诺。
(二)2008年奥运因素对北京经济影响显著
2008年是奥运会举办之年,在国内外经济增长趋缓、通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北京奥运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推动北京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8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72.8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强,奥运会因素对北京经济影响更加明显。
1.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
受奥运会因素带动,上半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18.7%、27.2%、20.8%和27.6%。高污染、高能耗产品产量继续压缩。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粗钢、生铁产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32.9%和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3%。节能降耗效果显著,上半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水耗继续稳步下降。
2.投资增速波动放缓
从时段上看,以奥运会、残奥会举办时间为坐标,投资呈现出鲜明的时段特点。企业为减少奥运会举办对施工的影响,年初加快了工程进度,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为2005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进入第二、三季度,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和举办,奥运会相关临时措施如环境整治、交通限行、安保措施等使投资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奥运会后,随着临时措施的取消和一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启动,投资增速实现稳定增长。从行业分布看,高耗能行业投资明显下降。上半年,石油加工、化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51.8%、13.3%和92.4%。
3.消费市场保持活跃
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1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6.4%,是自1996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实现零售额1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6%,增幅同比提高70.3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87.6万人次,奥运会期间约有50万人次的海外游客及为数众多的国内游客进入北京。
。奥运会后主办城市经济发展情况与其所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特点、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具体讲,主要包括以下影响因素。
1.城市所处发展阶段 研究发现,奥运主办城市所处发展阶段和城市自身资源禀赋是决定是否出现“奥运低谷效应”的重要因素。本身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办城市,“奥运低谷效应”并不明显或可能会被抵消。比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亚特兰大所在的佐治亚州经济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浪潮带动下迎来近10年的经济繁荣。发展中国家多处在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期,奥运会推动经济增长明显,赛后经济通常持续走高。比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赛后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奥运奇迹”主要归功于所处的历史时期,而奥运会举办前后正是韩国全面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因此,奥运会对主办城市经济增长产生根本性质变影响可能性很小,更多的是表现为“催化剂”和“加速器”作用,奥运会后主办城市经济仍会延续之前的经济增长轨迹。
2.奥运前后投资安排
奥运会前后投资的波动程度以及奥运会市场化的运作程度直接影响举办城市奥运会后经济发展情况。一方面,从投资规模和时间安排上看,奥运会前后投资落差越大、奥运会投资占比越大、奥运会投资中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直接投资占比越大,“奥运低谷效应”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方面,从投资运作方式看,合理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保障场馆赛后利用,合理安排奥运会前后的需求,就会减少或避免“奥运低谷效应”产生的可能性。
3.城市产业结构特点
产业结构的差异决定经济总量的构成以及经济增长的“奥运弹性”,关系到奥运会后经济发展是否动力充足。一般来讲,产业结构相对稳定、奥运会相关产业贡献有限的主办城市,赛后经济不会受到较大冲击;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主办城市,有着较强的经济发展内部支撑动力,也不会因为奥运会结束出现经济衰退;只有那些产业结构异常稳定,同时严重依赖“奥运景气”的主办城市,才会出现严重的经济下滑。比如以旅游业和会展业为经济支柱的雅典,赛前深受“奥运景气”影响而繁荣,赛后难免出现经济衰退。
4.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经济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主办城市赛后经济表现的关键所在。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国际市场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区域经济表现为更强的联动性,主办城市奥运会后经济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经济和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
三 奥运会后及2009年北京经济走势展望 (一)奥运会后北京经济走势分析
总体上看,北京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城市特点和内在经济增长机制,决定了北京奥运会后经济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和低谷效应。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城市影响力的增强,未来几年北京经济仍将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奥运会不是北京经济发展的分水岭,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的新起点。
1.进入“后奥运”时期,北京经济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全国经济处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北京人均GDP将由8000美元预计2008年北京市人均GDP将达到8000美元以上。向10000美元迈进,正处于初步跨入中等发达行列向发达水平稳步迈进的重要阶段,经济持续增长的趋势不会发生逆转,增长的惯性将对奥运会后北京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提供支持。从工业化发展进程来看,北京步入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社会转换的过渡阶段,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速期,平稳较快发展是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从产业竞争力驱动要素变化看美国波特教授按照竞争力驱动要素不同,认为一国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北京已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
2.进入“后奥运”时期,经济增长的需求和供给结构决定了北京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好
从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看,北京经济增长正逐步由投资和消费协调拉动转向主要由消费拉动,2007年,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北京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8.3%,高出投资贡献率1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更加明显。从经济增长的供给结构看,北京市经济增长以第三产业为主,2007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2.3%。增长相对稳定是消费和第三产业的主要特点,以消费为主的需求结构和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供给结构共同决定了奥运会后北京经济运行的较好稳定性。
3.进入“后奥运”时期,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充足 一是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据测算,“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1.88万亿元左右,其中奥运会后两年约占45%,这么大的投资量将形成新的强劲投资动力。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在奥运会筹办时采取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已有的体育设施,改建和扩建场馆占全部场馆的一半左右,有些新建场馆建在大学校园里,赛后可以作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为奥运会后场馆的有效利用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消费增长趋于加速。北京自身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巨大的市场容量,成为长期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加速增长,消费能力将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将加快升级,这一切不会因为奥运会而改变。三是高端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经济成长性。未来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将进一步优化,服务型、高端型、总部型经济特征将更加明显,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科技产业、社会服务业正在形成产业发展的“四极”。 4.进入“后奥运”时期,要妥善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挑战
奥运会给北京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可能给经济发展带来挑战。全球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减弱,以及中国经济呈现增长速度放缓的周期性回调,从内外两个方面增加了北京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北京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既面临周期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奥运效应”的叠加影响。为此,应该积极放大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 (二)2009年北京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2009年是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的第一年,也是奥运会机遇扩大化的重要一年,发展态势如何将对奥运会后经济产生至关重要影响。展望2009年,综合各种因素,北京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一是经济增长高位调整。按照经济增长周期规律,2009年经济增速有向下调整需要。在国际经济环境不再发生显著的恶化、国内不再出现大范围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2009年北京经济增长将呈现高位缓慢回落态势。但这种趋降态势将随着投资转移、产业升级而逐步逆转,重新返回周期上升轨道。
二是投资结构短期调整。随着奥运会投资需求的下降,投资增长的重点将有所变化,投资总量仍将保持合理规模。投资重点将向轨道交通、新城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公共服务、环境治理以及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等重点投资领域
转移,投资增速略有回落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三是消费有较多上升空间。通信、汽车、住房、娱乐等高端消费将成为主流,推动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强劲增长。北京奥运会为北京的旅游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充足的奥运场馆、旅游服务水平的升级、旅游资源质量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的优化将使北京旅游业拥有前所未有的竞争优势,2009年北京将迎来旅游高潮。
四是产业结构有序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将继续释放潜力,推动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在“奥运景气”的继续推动下,体育、会展、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贸易物流等奥运相关产业将获得充分发展,成为推动北京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
四 奥运会后北京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巩固奥运会成果,继续挖掘奥运会带来的发展潜能
注重总结在奥运会理念、科学发展、城市管理、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的奥运会遗产,使绿色、科技、人文成为奥运会后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鲜明特色,努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充分利用筹办奥运会形成的良好设施条件、发展环境基础、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放大奥运会效应。
2.抓好投资规划落实,熨平投资波动幅度
“奥运低谷效应”本质在于投资增速的回落,保持投资的可持续性是平滑奥运会后经济的重要措施。要尽快启动重点投资,统筹合理安排好投资进度,科学规划顺义、通州和亦庄三大新城建设,抓紧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尽快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高度重视奥运会场馆赛后运营,保障场馆运营的前后衔接与平稳过渡。充分利用奥运会后北京国际地位提升的显著优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实现投资形式多样化。
3.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发展模式进一步转向创新驱动,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奥运科技”产业化,推动金融、信息、科技、商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展方向进一步向循环经济转型,抓好低端产业的搬迁调整工作,加快发展北京环保产业,有序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工作。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向高端产业功能区聚集,发挥好高端产业功能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作用。
4.保持消费需求良好增长态势,增强消费拉动作用
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积极引导住房、汽车合理消费,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扩大旅游、文化、体育、时尚休闲等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不断增加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多元化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