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14期 2010年7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 1.27 NO.14 Ju1.2010 关于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若干思考 胡 萍 ,2 (1.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2.清华大学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北京100084) 摘要:从科技管理机制的内涵入手,结合我国科技管理的实际情况,系统分析了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的思路和框架。研究表明,政府科技管理机制是以科技远景规划为龙头,以科技评估为纽带,以科技项目 聚类资助、科技投入牵引、科技信用管理为手段的有机系统。 关键词:科技管理;管理机制;高技术产业;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0)14—0108—03 0 引言 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的科技主管部门都把科技管理 机制创新列为日常工作和软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以支撑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高技术 产业的发展)。但从文献检索结果看,关于科技管理机制 的内涵尚无专门的研究,对于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思 路也不甚明晰,这显然与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对科技管理机 制创新的迫切需求很不相称。本文将首先研究科技管理机 制的内涵,进而结合我国科技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地方 政府的科技管理机制创新提出我们的思路和建议。 重点研究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即各级地方政府的科技主管 部f-]x ̄区域内科技活动进行管理时所采用的制度和方法。 从所包含的内容看,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可以包括宏观 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的科技管理机制强调通过政策调控、 优势产业支持、有效配置区域内外的科技要素等方式,为 地区科技持续、高效地发展提供制度环境,它主要包括制 定区域科技发展目标、明确区域科技水平提升的主要任务 及关键领域、提供科技水平提升的组织保障等具有战略性 和导向性的内容 ;而微观科技管理机制强调从科技机构、 科技项目或者科技攻关团队的角度,针对区域科技发展中 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而形成管理制度和方法。微观科技管 理机制覆盖了从科技立项、科技研究与攻关过程、科技经 科技管理机制的内涵 认识科技管理机制,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机制。简单地 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 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是可以 根据个人主观意志随意改变的;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 费管理、目标考核等科技活动的各个环节。 2 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思路框架 创新政府科技管理机制,不能单纯从微观或宏观的某 一方面着手,需要从两方面统筹考虑,是系统规划和协调 传承的结果。换句话说,宏观科技管理机制决定了科技管 理工作和科技要素投入的主要方向和大政方针,而微观科 技管理机制则是对宏观机制的实现、细化和保障。 据此我们认为,政府科技管理机制的创新应该是以科 技远景规划为龙头,以科技评估为纽带,以科技项目聚类 资助机制、科技投入牵引机制、科技信用管理机制为手段, 将政府科技投入管理的各个方面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较好地实现从“科技投入的分配”向“科技投入的管理” 的思路转移,为科技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起一条完整的主 的因素,具有强制性,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第三,机 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式和方法。换言 之,机制是对各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总结和 提炼形成的,并用来指导实践;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 种方式和方法共同来起作用的,也就是说机制和方法是不 可分割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我们认为,科技管理机制就是指科技管理活动中所采 用的制度和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效率 和效果,提升科技工作显示度。按照实施主体的不同,科 技管理机制可以分为3大类:政府科技管理机制、高校和 研究机构的科技管理机制,以及企业科技管理机制。本文 线。而其它科技管理机制可以附着在这条主线之上,通过 对这条主线进行完善和补充,使科技管理工作达到更好的 效果。 收稿日期:2009—08—20 作者简介:胡萍(1957一),女,湖南长沙人,硕士,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政策与计 算机网络。 第14期 胡萍1,2:关于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若干思考 1O9 2.1 科技远景规划机制 不论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科技管理工作的性 质看,科技管理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一方面,高技 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段时期的培育,即当前对高科技进行 的投人一般需要经过较长的阶段才能够逐步显现出成效;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对当前 的主导产业进行支持外,更要分配相当一部分科技资源对 未来有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战略产业进行扶 持。要体现科技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前提是要对未来较长 时期内科技与产业发展有足够清晰的认识和规划,这样才 能选对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乃至重点企业,才能 体现科技工作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引领 未来”的作用。 因此,创新科技管理机制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科技发展 远景规划机制。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不同于科技发展计划, 它关注于未来较长时间段内(比如5-10年)区域经济发展 状况,通过对未来较长时间内经济发展的特点、趋势及目 标等进行规划和设计,指导本区域确定未来较长时间段内 的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也可以对当前主导产业未来的发 展潜力进行预见,有利于科技管理部门分配科技资源、制 定科技政策、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突出科技管理与科技服 务的重点,推动地方科技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法国、 瑞典等国家或地区通过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对 未来的社会、科技发展进行分析,为政府的宏观政策制定 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是各级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门可以借鉴 的。 科技远景规划的结果将为区域科技资源分配以及主导 产业确定提供依据,是区域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指南, 应该成为政府科技管理机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2政府科技投入聚类机制 政府主管部门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主要手段是财政科 技投入,但科技主管部门手中掌控的科技资金是有限的, 很难满足每个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需求;而对于高科技项目 来说,资金需要量又是比较大的。因此,如果将有限的科 技资金在所有行业中平均分配,那么分配到具体项目中的 资金数量就会比较少,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相应地 就会比较弱,同时还将影响到科技投入的产出效果。站在 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角度看,如果花费了一定的精力,申报 得到的科技经费数量过小,也会使得政府科技经费在科研 机构和企业眼中变得无足轻重,从而降低了科技资助对科 研机构和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激励效用,也降低了科 技经费与科技主管部门在科研机构和企业中的影响力,不 利于科技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条基本思路是科技资金的使用要改变“多方下注” 的分配思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主要的科技资 金投向研发活动密集、科研活动成果丰富、有利于产业结 构高级化和自主创新活动的领域,而减少对研发资金需求 不大、研发活动较少,对经济结构高级化作用不甚明显的 产业(但这些产业可能对GDP的增长作用较大)的支持, 对这些产业可以采取政策引导等手段进行支持。 解决办法是采取政府科技投入聚类机制:首先根据区 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上述科技远景规划的结果,明确未来 区域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确定当年需要重点支持的高新 技术产业门类;然后,确定将科技经费的多大比重分配给 这些重点支持的行业,并需要明确每类高新技术产业的资 助总额,而对其它行业,则可少支持或不支持;接下来, 将重点支持的产业类别、支持额度、申报条件等信息向全 社会公布。如果申报资助的项目在要求的资助门类内并达 到基本条件,则进入评审流程;如果不在资助门类内,则 不予受理。 聚类资助的办法将使大部分资金向主导的高技术产业 倾斜,提高了科技资金使用的集中度,增加了对单一项目 的支持力度,有利于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效果。同时,这 种做法由于有严格的、公开透明的规章制度作保障,还可 以在相当程度上杜绝关系项目、人情项目的现象。 2.3科技资源投入牵引机制 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政策和财 政科技投入,引导各类资源源源不断地向科技领域聚集, 同时,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在本质上属于“种子”资金,它 的一项重要功能是要带动和牵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金投 入到科技发展工作之中。因此,探讨和建立科技资源投入 的牵引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的情况看,建立科技 资源投入的牵引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3.1加强对拟发展高科技领域的规划和宣传 不同区域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是不尽相同的。政府科技 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所在地的资源和能力情况,以及世界 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采取滚动式方法不断调整和优化科 技发展规划,并通过科技投入聚类机制重点支持所发展的 重点项目,同时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将规划结果和重点支持 领域向社会公布和宣传。这样可以引导社会各类资源不断 向此聚集,牵引社会各类资金不断流入。 2.3.2相同条件下优先考虑科技成长型企业和科技成长型项目 为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在确定 科技资金的资助项目时,要注重将科技资金优先投入到科 技成长型企业与科技成长型项目。因为,一方面它们代表 了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这类企业或项目急需 资金支持,科技资金在其中的转化效率也最高,投入产出 效果较为明显,一旦成功,可能获得风险投资、战略投资 等资金关注和青睐,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2.3.3加强对配套资金的监督 政府对科技项目的支持,在本质上是希望引出更多的 资金投向政府希望投入的领域。因此,在政府对科技项目 进行支持的同时,往往要求科研机构和企业给予资金上配 套,只有这种配套跟上了,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效果才能 真正彰显出来。但目前仍有少数单位,往往只希望获得政 府的资金支持而不愿做出相应的配套,或者只做出一些“软 性”配套,如配套人员的工资、调研费用等。因此,需要 11O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拄 对企业配套资金的投向和使用进行必要的监督,尤其要把 企业的“硬性”配套,如研发设备、检测设备、原材料等 的配套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严 格监督,以便切实发挥财政科技投人的牵引作用。 2.3.4科技资源分阶段投入,并与考核挂钩 政府通过科技资源的投入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 发活动,需要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阶段多、时间周期长、 投入产出时滞明显的特征,并改变传统的一次性投入做法, 采取科技资源分阶段投入并与考核挂钩的办法。这可以变 “一锤子买卖”为长期契约关系,有利于对科研机构和企业 自主创新活动的监督和激励,能充分发挥科技资金的杠杆 作用,使政府科技资金的投入由原来的“不好拿好用”转 变成“好拿不好用”,从而使政府科技投入的效果逐步显 现。当然,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连续的 政府科技资金支持需要与项目的中、后期评估以及企业的 科技信用机制相结合(后面讨论);二是需要在全部的科 技资助资金中留有一部分科技信用保证金,它就类似于工 程项目中的质量保证金,经后期评估合格后再划拨。 宁波等城市采取“经费跟着项目走,奖惩依据绩效定” 和“先启动、中拨付、后奖励”等经费管理措施,定期组 织有关专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对达到阶 段性目标和评估要求的专题,根据经费使用需要按进度拨 付;对达不到阶段性目标和评估要求的专题,责令整改, 并缓拨经费;如仍达不到要求的,给予停拨经费的处罚。 这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科技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果 。 2.4科技项目系统评估机制 实施上述的聚类资助、分批次投人时,需要配套科技 项目系统评估机制,主要包括: 2.4.1完善科技项目评估专家库 从科技项目的立项审批、中期评估乃至后期评估,都 需要建立客观的评审过程。当前,采取外部专家进行第三 方评估已经成为科技项目评估机制中的通行做法。不仅科 技项目的立项需要专家评审,对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中 期评估以及实施后的后期评估,都需要相应的第三方专家 参与到评估过程中来。由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 同技术种类的专业差异,越是中、后期评估,对专家的要 求就越高,因此要求专家资源库的覆盖面要足够大、专业 水平足够高。专家库中的专家并不一定局限在本市或本省, 而是要根据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具体评审中出现的问 题,把专家库定义为一个虚拟化的动态发展的专家库,不 断充实专家库内的专家。广西横县就利用专家库中的资源, 很好地解决了科技管理中的一些难题 。 2.4.2完善科技项目评估机制 第一,需要对现有的项目预评估机制进行改革,建立 客观、全面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尽量减少评估专家主观 成分的影响。指标体系要体现出重视高科技产业、主导产 业和科技成长型企业的特点。 第二,强化项目中期评估机制。为了解决当前“重立 项、轻管理”的现象,也为了保障科技投入牵引机制功效 的发挥,需要对科技投入项目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评估与 监督。即在初期项目资金到位后,根据项目的阶段性特点 和时间计划,设置多个项目进展情况评估和考核时点,对 项目的进展情况对照当初签定的合同(或协议)进行评估 或考核。项目中期考核工作是科技管理中的~项新内容, 具有一定难度一针对不同的科技项目需要,参与的考核者 应具有相当强的专业技术知识。目前一些地方采用监理机 构进行考核的做法可能难以真正完成实质性的考核,建议 采用监理机构与专家共同完成的考核办法来不断完善项目 的中期评估。 第三,建立项目后期评估机制。当科技项目结束以后, 还必须组织相关的技术与管理专家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 评估,主要应该包括项目最终成果与预期成果之间的差距、 企业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以及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对于评 估成绩优异的项目可以给予相应的表扬与奖励,并提高企 业的信用等级,下次申报项目将优先予以考虑(在项目立 项的评估体系中专门反映);反之,则将受到处罚并降低 信用点数。对于政府科技投入的后评估,还应建立一套完 整的评估指标体系,尽量采用量化的评估指标,避免人为 因素的影响,使后评估更加科学、公正。 2.5科技信用管理机制 科技信用是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或机构的职业信用, 是对科技活动的个人或机构在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正式承 诺、履行约定义务、遵守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能力和表 现的一种评价。科技信用的评价主要从三方面考虑:一是 考核企业在获得政府科技投入后,在预定时间内是否达到 项目申报时的预期目标,可避免其在项目申报时过分夸大 水平和作用的现象;二是考核企业承诺的配套资金是否准 时准量到位;三是考察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具体的操 作可以参考下面的思路: 对获得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中 期评估和后评估机制,组织专家和政府科技部门管理人员 对企业的科技信用进行评定等级,不同的信用等级在未来 申报项目时将有不同的优惠或限制措施,等级过低的甚至 可以在未来数年内取消其申报资格,但经过整改后合格的 可继续参与申报。 对获得政府科技政策优惠、扶持的企业(如税收优惠、 用地优惠等),也可建立相应的信用评估机制,一旦评级 过低,可取消其享受的优惠待遇。 3 结语 本文研究了政府科技管理机制的内涵,并系统分析了 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思路和框架,其目的是为地方政 府的科技管理活动提供宏观的指导。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 各级地方政府的科技主管部门可根据区域和产业的实际情 况,灵活运用这些管理机制和进一步创新,使之更加符合 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 第27卷第l4期 2010年7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Vl01.27 NO.14 Ju1.2010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不完全环境规制 排放漏出及规制绩效研究 刘金平,江成山,黄 波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 摘要:在不完全规制的情况下,对未被规制企业的排放漏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被规制企业降低排放 率能够间接减少排放漏出,提高排污税率不能减少排放漏出,产业整合有助于减少排放漏出。通过对3种 规制措施的比较发现,虽然在完全规制下产业总的生产量最低,但是不同规制机制的绩效取决于企业数量 和企业平均排放率,因此,政府应据此选择最优的规制机制。 关键词:不完全规制;排放漏出;不完全竞争;绩效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0114—011l一03 0 引言 环境污染具有明显的外部不经济性,社会成本和企业 从完全环境规制的角度探讨中小企业环境污染及控制的问 题。事实上,不完全规制有其独有的特点,其经济后果是: 被规制企业的成本相对于没有被规制企业的成本提高了。 成本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以达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 相协调的目的,这被称为环境规制。 国外学者对环境规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Oates和 Strassmann…在垄断行业中引入庇古税后的福利影响,研 在未被规制企业产品可以替代被规制企业产品的情况下, 未被规制企业会因成本优势提高产销量,增加污染排放量, 从而完全抵消甚至超过因规制减少的污染排放量,也就是 说政府的规制实际上加速了环境污染。这种效应即“排放漏 出”…,因此,有必要对不完全环境规制下的中小企业环境 污染及控制问题进行研究。 基于此,本文考虑在一个地区的产品市场上有多家企 究发现生产效率的损失很可能高于提高环境质量的福利补 偿,即庇古税降低了社会福利。Levin ,Simpson 等则 研究了次优庇古税的问题。这些文献假设所有的企业均受 业展开不完全竞争,建立企业生产及排污博弈模型,研究 不完全规制条件下基于排污漏出的企业生产及排污策略, 并对比分析完全规制、完全不规制以及不完全规制等环境 到环境规制政策的规制,但事实上,由于法律、经济和技 术的原因,对环境的规制通常是不完全的,即不是所有企 业都受到政府政策措施的调节。不完全环境规制在现实中 规制机制的绩效,为政府及环保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 决策依据。 广泛存在,如对中小企业的污染治理问题就是典型的不完 全环境规制。世界各国所制定的环境规制措施,大都主要 针对大型企业,而缺乏有效的对中小企业的规制措施。由 1 模型建立 考虑市场上有Ⅳ个生产同质产品的中小企业进行非合 于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传统的依靠命令与控制的政 策不能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的排污水平,现有的对中小企 业的规制措施表现出低效率。因此,如何破解中小企业环 作竞争,第f(f_1,...,Jv)个企业的产量为q ,总产量为Q, 第i个企业的污染排放量为E,污染排放总量为E,第i个 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为 (g )=Ci,其中Ci为常数,第i个 境规制的困境成了国内众多学者研究的问题,如,胡健等 对中小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胡浩 对中小企业环境战略的选择进行了分析。以上文献也是 企业的污染排放量是其产量的线性函数,即Ei= g ,其中 e,为单位产品的污染排放量。产品的反需求函数为: 科技管理,2006,25(5):37-40. 参考文献: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200985.htm1. [2]昊海芹,郝晋珉.区域农业发展中的科技管理机制[J].农业 收稿日期:201o'_06—15 [3]http://xmsb.nbsti.gov.cn/. [4]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200985.htm1. (责任编辑:胡俊健)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f08AJY028) 作者简介:刘金平(1971一),男,四J】I仁寿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机制设计;"Lz-n2v, ̄(1979一、, 男,重庆人,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机制设计;黄波(1972一),男,重庆人,重庆大 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机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