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卷第一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Vo1.29 NO.1 2014年1月 J0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Jan.2014 决策理论视角的组织内耗机理探讨 曾豪杰 (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如果引入心相耦合决策概念,那么人与组织的决策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相与个体内外环 境的耦合的过程,人与组织的不同决策形式实际上就是决策者在决策活动中心相耦合的不同表现。 关键词:决策理论;组织内耗;心相耦合 中图分类号:C934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06(2014)01—0089—05 决策理论是有关决策概念、原理、学说等 (二)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的总称。目前有关决策的理论主要是行政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1978 理论,或者说是行政组织中的有关决策的理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亚历山大・ 论。决策既可是个人或者群体的行为,又可是 西蒙认为:人的实际行动不可能合于完全理 组织的行为,说到底还是个人的认知、情感、 性,决策者是具有有限理性的行政人,不可能 意志与行为等多方面的体现,所以,我们可以 预见一切结果,只能在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一 通过决策理论观测人的行为的心理动机、活动 个“满意的”方案;建立在“经济人”假说 方式及主要特点等。 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 在实践中几乎不存在,也很难指导实际的决 一、决策理论简要回顾 策。于是,指出决策应采用“有限理性标准” 时至今日,关于人类的行为决策思想和理 和措施要求达到“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满 论有不少,但影响较大的决策理论有以下 意的”标准。Ll“丹 ’后来,人们将这种决策理 几种: 论称之为有限理f生决策理论,又称西蒙模型或 (一)完全理性决策理论 者西蒙最满意模型。 完全理l生决策理论认为:人是坚持寻求最 (三)渐进决策理论 大价值的经济人;经济人具有最大限度的理 美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查尔斯・林德布 性,能为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而作出最优的选 洛姆认为:决策者难以、几乎不可能拥有人类 择。在决策上的表现为:决策前能全盘考虑一 的全部知识、全部智慧和有关决策的全部信 切行动以及这些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决策者根 息,决策的时间、费用又有限,故决策者只能 据自身的价值标准,选择最大价值的行动为对 采用应付局面的办法,在“有偏袒的相互调整 策。后人将这种假设人在完全理性下决策的决 中”作出决策。在组织中,决策者往往是在各 策理论称之为完全理性决策论,又被称为客观 方互动和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作出决定,并最 理性决策论。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 终为各方所能接受。对于这种决策模式,林德 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 布洛姆称之为“渐进决策”。_2 J(nH 该决策模 改革者杰里米・边沁,美国机械工程师、发明 式强调决策现实实用,符合利益集团要求,程 家、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 序简化可行,并且还会不断地得到改进。正由 ・温斯洛・泰勒等。 于这种决策操作性强,对解决现实问题相当有 项目基金:江苏省博士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组织内耗机理研究”,项目编号:CXLX13—059。 收稿日期:2013—11—20 作者简介:曾豪杰(1980一),男,湖南衡阳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省决 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基层组织建设基地”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领导力开发与组 织管理。 ・89・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效,所以受到了行政决策者的普遍重视。 (四)非理性决策理论 非理性决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 度上要受潜意识的支配,许多决策行为往往表 现出不自觉、不理性的情欲性特点,表现为决 策者在处理问题时经常感情用事,从而作出不 明智的安排。这一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地利 著名的犹太人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家、心 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意大利著名的经 济学家、社会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等。 从以上各种决策理论来看,不管是哪一 种,我们都不难发现,它们都离不开以某种或 者某些人l生假设理论为前提。比如:理性决策 理论主要就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有限理 性决策、渐进决策理论就是以经济人假设为重 要前提,杂以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 设为基础的;非理性决策主要是以复杂人假设 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的决策是人的一种行为的 外在体现。一般地,正常人的正常决策行为都 是在一定的人性思想或者观念的支配下进行 的,决策理论自然离不开人性假设理论作前提 条件或者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析。基于此,这 就是为什么本项研究首先从人性思想与假设理 论入手,然后再从决策理论视角来探讨有关组 织内耗机理问题。 二、人的行为特点与现有决策理论局 限性分析 (一)人的行为特点探讨 人的行为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 同的类型。例如:按照人的行为的起源的标准 来划分,人的行为可以划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 行为;按照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 影响的标准来划分,人的行为可以划分为亲社 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按照行为是否符合正常 模式和社会规范的标准划分,人的行为可以划 分为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等等。 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大 致可以将之归为四大类,即第一大因素是生物 性因素或者说生理因素;第二大因素是心理性 因素或者说心理因素;第三大因素是自然环境 因素,或称为自然性因素;第四大因素是社会 环境因素,或称为社会性因素。在这四大因素 的影响下,人的行为表现出多种多样、形形色 色和五花八门。人类不仅能够适应,而且要适 应社会环境;不仅要受社会环境与生物遗传因 素共同影响,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社会环境, 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往往是非平衡的关系。 从人的行为的表现来看,能够体现出许多 ・90・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l4年第1期 2.0l4年第11期 特点来,比如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 性、可控性和发展性等等。当然,人的行为也 可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变态、反常或者超 常等。 人的行为除了本能性生理反应之外,绝大 多数,特别是决策类行为,都与人的心理相 关,也可以说是人的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外 在表现。人的行为过程,尤其是处于组织之中 的人,一般而言,往往就是一个做决定和决策 及不断作出决定和决策的过程,并且是一个比 较复杂的心理过程。 (二)现有决策理论解释内耗行为的 局限性分析 人的行为一般要受生理、心理、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四个大因素的影响。从组织行为学 角度来看,组织内耗实际上是人的一种行为, 对组织不利的行为。依此,人在组织中的内耗 行为实际上也就是个人的生理、心理、自然和 社会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不管是 完全理l生决策理论也好,还是有限理性决策理 论也好;不管是渐进决策理论也好,还是非理 性决策理论也好,这些都能够从某个角度或者 几个角度来正确和合理地反映和描述人的行为 特点和规律。然而,这些决策原则和决策理论 用来解释人在内耗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却显现 出明显的不足之处,或者说存在不少局限性。 完全理性决策理论主要依据经济人假设, 认为人会坚持利益最大化原则。完全理性决策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从来未曾存在过,关于这 一点,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学派的人早已汪明。 在组织中,内耗主体有的在进行内耗时是会考 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但还是有不少内耗行为并 非一定是为了经济利益最大化,l:sl ̄u:对上级 领导的打击报复的反击,或者是对下级进行性 骚扰。事实上,很多研究表明完全理性决策在 实际现实中往往很难甚至几乎不存在。 有限理眭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们一般会采 用“有限理性标准”,争取达到“令人满意” 水准即会作出决策。这种决策理论比完全理性 决策理论更能解释许多决策现象,但在组织内 耗中,我们却会找到许多反证,比如:一些公 司产权之争,不管哪一方争夺者实际上都只能 说争取达到自己满意的标准,而不是达到公司 股东大体满意,更不是争取对手满意。还有, 这些参与争夺者可能自身已是“有限理性” 了,但有的公司因内部产权之争而最终失去市 场甚至破产,这时我们还能讲他们是有限理性 的或者理性的?恐怕这种内耗行为从始至终都 是愚蠢的。再如:前苏联斯大林大搞肃反运 曾豪杰:决策理论视角的组织内耗机理探讨 动,将诸多将帅处死,这符合“有限理性标 准”吗?又能达到什么样的“令人满意的” 标准呢? 渐进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是在各方互动和 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作出决定,并且经过多次 改进最终能为各方所能接受。这种决策理论对 组织完善改进重大决策的确有效,但拿来解释 组织内耗主体的内耗中的行为决策很不适合, 一来很多内耗行为决策往往是一次性决策、一 次性结束,内耗也往往随这一次性决策而告 终;二来大量的内耗行为中的决策往往是个人 内心的,或者某些群体内部的,很少也几乎不 存在说在各方互动和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作出 决定来进行。 非理I生决策理论认为人的许多决策行为往 往表现出不自觉的情绪性色彩,这在一定程度 能够解释一些决策现象,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解 释某些组织内耗中行为主体的决策特点。但 是,并非所有的组织内耗现象中的内耗行为决 策都是这样带情绪性或者非理性的,而有的却 又似乎是一场有预谋的计划行动,或者说有的 就是一场早有准备的必然性要发生的阴谋诡 计。这种决策理论很难解释像政治类组织中的 争权夺利这种内耗现象。 总的来说,要想用一种稍许能更合理一 点、更全面一点地解释组织内耗中的内耗行为 决策,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总结归纳 出新的思想或者建构新的理论模型来。 三、心相耦合决策概念的提出与假设 探讨 (一)心相的含义 物理学将物质系统中物理、化学性质完全 相同,与其他部分具有明显分界面的均匀部分 称为“相”。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 绝大多数都是以固、液、气三种聚集态存在 着。为了描述物质的这些不同聚集态,便使用 “相”这个概念来表示物质的固、液、气三种 形态的“相貌”。于是,与固、液、气三态对 应,物质便有固相、液相、气相o[3](P27 ’其 中,任何气体或气体混合物只有一个相,即气 相;液体通常只有一个相即液相,但正常液氦 与超流动.性液氦分属两种液相;对于固体,不 同点阵结构的物理性质不同,分属不同的相, 故同一固体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相,例如:固态 硫有单斜晶硫和正交晶硫两相;碳有金刚石和 石墨两相;a铁、B铁、 铁和6铁是铁的4 个固相;冰有7个固相。 这里的“心”,不是指医学上所说的“心 脏”器官,而是沿用我国古代人的用法,即认 为心是思维器官,故将思想、情感一切思维活 动均称之为“心”,是内在的。这里的“相”, 主要是指表现状态和实质相貌,是外在的。心 相,有不少不同的解释,比如有的解释为心的 行相,也有的解释为心脏的相貌,等等。本文 主要取用“心思、心意的状态”意义。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心相”之说。在我 国古代,“心相”起初较早作为书法之语在书 法艺术领域出现。古代书法理论家将作书前的 想像、构思,喻之为“心”,称形诸于实的书 法作品(也即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称之为 相。故有所谓“有诸中,必形诸外;观其相, 可识其心。”其意思为:内心的东西,必定在 “外”部得到反映,观赏你创作的书法作品 (相),就可以了解你的思想情感。 “相”和“心相”也是一个佛家用语。它 们在佛教经典中可以常见,比如:《金刚经》 中就有“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 相、寿者相,即非菩萨。”_4。‘ “佛告须菩提: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 来。” jI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就有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_4儿 ’其实,关于心相的描述,佛 家说得比较详细,比如:“秘密主谛听:心相, 谓贪心、无贪心、嗔心、慈心、痴心、智心、 决定心、疑心、暗心、明心、积聚心、斗心、 诤心、无诤心、天心、阿修罗心、龙心、人 心、女心、自在心……”lL5】( 在日本,有经 营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笃信佛教,别人问起经 营成功的秘诀,他指出:“最重要的一点,就 是心相要正。”这里的心相其实就是内心对外 在世界的投射。 其实,我国古代对人性的争论一直比较激 烈,像孟子的性善论、苟子的性恶论、告子的 性无善无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董仲舒 的“性三品说”、程朱理学的人性二元论、王 守仁的心性和一论、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 梁启超的个性中心论,等等。这些人性论,有 的也称之为心性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 就是心相之说;人性论之争,或者说心性论之 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也就是有关心相 的学说之争。 (二)相变的含义 关于心相之变的论述,我国古代术士们有 较多的阐述。我们经常听说“相随心生”一 词,据说它源于我国上古术士鬼谷子“有心无 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之语。 其大概意思是人相的吉凶随着心念性情的善恶 ・91・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而产生或消失,以致我国古代不少相学家都对 此说给予较高评价。如宋初陈搏《心相篇》即 谓:“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 心灭。斯言虽简,实人伦纲领之妙。”并据此 进而提出:“未观形貌,先相心田”的学说。 清代陈钊《相理衡真》卷一则从变相论的角度 对此做过阐释:“相有更变,心之所向,而相 从之以变。譬如斗柄一般,指东则春,指南则 夏。心犹斗柄也,相犹春夏也。即鬼谷子所言 ‘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所以古人认为心是 面相的枢纽,看相不仅可以看心,而且可以预 测人生命运。 物理学告诉我们,相变是很普遍的物理过 程,广泛地存在诸如材料科学、热力工程、冶 金工程、化学工业和气象学等领域。物理学将 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也即不 同相之问的相互转变,称之物态变化,又名为 “相变”。_6l(胛 ’例如:H,O有水蒸气、水和冰 三个相,也即其气相、液相和固相三个不同的 相。水蒸气、水和冰的相互转变过程就是不同 的相变过程。 物理学认为相变是有序和无序两种倾向矛 盾斗争或者相互竞争的结果。E7j(P43)相互作用是 有序的起因,热运动是无序的来源。物理学还 指出不同相之间相互转变一般包括两类,即一 级相变和二级相变o ̄8i(e306 ’在发生相变时, 有体积的变化同时有热量的吸收或释放,这类 相变即称为“一级相变”。例如,在1个大气 压0℃的情况下,1千克质量的冰转变成同温 度的水,要吸收79.6千卡的热量,与此同时 体积亦收缩,所以,冰与水之间的转换属一级 相变。在发生相变时,体积变化的情况下,也 不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只是热容量、热膨 胀系数和等温压缩系数等的物理量发生变化, 这一类变化称为二级相变。正常液态氦(氦I) 与超流氦(氦Ⅱ)之间的转变,正常导体与超 导体之间的转变,顺磁体与铁磁体之间的转 变,合金的有序态与无序态之问的转变等都是 典型的二级相变的例子。 (三)心相耦合决策概念的提出与假 设探讨 综合心理学、宗教学、物理学等学科有关 对心相的论述,我们可以将一个人的不同心理 状态定义为不同的心相。如果我们将心理的不 同状态定义为不同的心相,那么心相发生改 变,我们可称之为心之相变,或者说心相之 变,或者简称为“相变”。生活中,常听说 “某某心变了”或者“某某变心了”之类的聊 天语言,实际上就是说某某心之相变状况。 ・92・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2014年第1期 人的心相与相变既会表现出一些共性,也 会表现出一些各自的独特性。主要共性特 点有: 第一,人的心相和相变具有多样性与复杂 性。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许许多多的不 同的心相,越复杂的人,心相也就越复杂。还 有,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很单纯的人,其心相 其实也可能多种多样,也并不简单和单纯。同 一个人既可能有积极的心相,又可能有消极的 心相;既可能有上进的心相,又可能有不思进 取的心相;既可能有乐观的心相,又可能有悲 观的心相;既可能有正常的心相,又可能有非 正常甚至病态或者变态的心相;既可能有克已 利人的心相,又可能有自私自利的心相;既可 能是勇气之心相,亦可能是懦弱之心相;既可 能是自卑或自负之心相,亦可能是自信之心 相;既可能是盲从之心相,亦可能是霸道之心 相,等等。由此,我们自然不难明白为什么同 一个人身上都可能会出现前后不同甚至相互矛 盾的心理状态。 第二,人的心相和相变具有条件性和因果 性。我们人每一个心相的产生都可找到其形成 的条件和原因,我们人从一个心相状态到另一 个心相状态的改变,或者简单地说人心的相变 都是有原因的。只是在某一时刻,可能某个心 相与相变主要是生理因素条件作用与原因造 成,也可能是心理条件与原因占主导,亦可能 是社会因素条件影响与原因是主要的,还可能 是各种生理、心理、自然和社会因素综合影响 的结果。可以说,世上不存在没有任何条件和 没有任何因果来路的心相与相变。 第三,人的心相和相变具有一定的规律 性。一个人的心的相变也不会变幻莫测得不可 知,也往往会表现出一些特点和规律性来。心 理学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人的不同的气质类型、 不同的性格类型、不同的人格类型等特征,实 际上也就是人的心相与人心的相变的规律性体 现。可以这么说,一个再复杂善变的人,其心 相与相变都会呈现出一些自身的规律性特征 来。这就是警察为什么能够从十分狡猾的犯罪 分子留下的蛛丝马迹中侦察出一些信息及特征 来破案。由此,我们可以将不同欲望或者需要 之心称之为人的不同“欲相”或者说不同的需 要心相(也可简称为“需相”)。这样一来,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的需要的描述,我 们可以换个说法,即人的生理需要之相,安全 需要之相,爱与友谊需要之相,尊重需要之相 及自我尊重之相。其他的需要理论分类也可依 此类推成不同的相。从而,我们可以在一定程 曾豪杰:决策理论视角的组织内耗机理探讨 度和范围内合理地解释这些不同需要之心相与 相变的规律性与特征。 第四,人的心相和相变具有时序性和特定 性。同一时空点上,人的心相只能是一个心 相,具有特定性;不同时空点上,可以表现为 不同的心相,从而表现出多样性。由此,我们 将不难理解人在不同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 影响下,其决策过程所表现出的形态和特点。 比如:同一个人既可能表现出当机立断式决策 之心相,又可能表现出优柔寡断式决策之心 相;既可能表现出突发式决策之心相,又可能 表现出渐进式决策之心相;既可能表现出有限 理性式决策之心相,又可能表现出非理性式决 策之心相;既可能表现出不同决策式之心相, 又可能表现出最大效用决策式之心相;既可表 现出最大期望决策式之心相,又可表现出最佳 行为决策式之心相;既可表现出满意行为决策 式之心相,又可以表现出冒险决策式之心相; 既可表现出保险决策式之心相,又可表现出无 差别决策式之心相,还可表现出贝叶斯决策式 之心相,等等。 第五,人的心相与相变具有动态性和多向 性。人的心相时刻或者说经常发生着变化,不 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年龄、不同环境等条 件下的心相会表现出不同,也就是说人的心相 与相变具有与内外环境耦合的动态性。还有, 人心的相变不一定始终朝向一个方向发展,也 可能朝着另一个方面发展。比如:不一定完全 向着积极性的一面发展,有时可能会出现向消 极的一面发展;不一定只是朝着恶与丑的方向 发展,有时也可能出现善与美的一面。由此, 我们就不难理解一个总体算是好人的人有时也 有可能干坏事或者产生恶的念头,一个作恶多 端的人也可能出现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所 说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 也善” j(P174)的时刻。反正,人心的相变既可 能出现人的心相往好的方面进行相变,亦可能 往不好的方向发生相变。这样一来,我们才能 理解和更好地解释组织内耗中的人及其言行的 复杂性。 可见,如果我们引入“心相”和“相变” 概念之后,那么我们既不难解释人在组织中的 不同心理与表现,也不难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 与行为变化,还不难理解组织内耗的有关机理 问题。这样一来,人在社会与组织的各种行为 大多都是其内心的一种心相在外部的体现,一 种行为变为另一种行为往往是一种心相转变成 为另一种心相的表现,或者说是一种心之相 变。人在组织中的内耗心理与行为实际上就是 一个人的心理相变,其内耗表现可以反映其心 相情况,其内耗行为决策是其心相相变的 反映。 如果引入心相与相变概念后,我们就不难 理解人的言行复杂性背后“一心多相”的特 点。由此,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 杂人、权变人等理论假设可以理解为人心的多 相性体现,也即人心的经济性相、社会性相、 自我实现性相、复杂性相、权变性相等的反 映,或者理解为人心相的经济性、社会性、自 我现实性、复杂性、权变性等特点表现。不同 决策原则、最大效用原则、最大期望原则、最 佳行为原则、满意行为原则、冒险原则、保险 原则、无差别原则及贝叶斯原则等各种有关人 的决策原则,与完全理性决策理论、有限理性 决策理论、渐进决策理论、非理性决策理论等 各种有关人的决策理论都可以理解为是人在决 策过程中人心与内外不同环境情况下耦合过程 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相及其特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的决策行 为:人与组织的决策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相 与个体心相内外环境的耦合的过程,人与组织 的不同决策形式实际上就是决策者在决策活动 中心相耦合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些就是心相耦 合决策概念假设的简述。 参考文献: [1](美)赫伯特A・西蒙著.管理行为 (原书第4版)[M].詹正茂译.北京:机械 工业出版社.2007. [2](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决策过 程[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1991. [3]方维平,陈秉辉.广义相变[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4]陈秋平,尚荣注.金刚经・心经・坛 经[M].上海:中华书局,2007. [5]吕建福释译.大日经[M].高雄: 佛光出版社.1997. [6]徐洲,赵连城主编.金属固态相变原 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于渌,赫伯林.相变和临界现象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8]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编.物理化 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9]邓球柏.论语新解[M].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王碧瑶) (下转第108页) ・93・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 中的蔓延。 (三)自我提高 无论是学校、家长从理论上进行引导, 还是通过社会实践的认知,最终都要依靠大 学生通过内化实现觉悟的提高。西南边疆民 族地区地方高校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他 们更能体会在大学他们所消费的一元一角凝 聚了父母多少血汗。相互攀比、追求高消费 与大学生的身份不符,更不是我们国家所倡 导的主流消费价值观。因此,大学生在消费 的过程中,要时刻谨记做到勤俭节约,远离 相互攀比、追求物质享受的错误消费价值观。 面对学校的理论引导、社会实践的深刻体会, 大学生要及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理 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大学生要主动把消 费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并把这些品格 固化,使之成为自己的习惯。只有这样,大 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消费 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付晓丽.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 生消费价值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9,(12). [2]王丽君,程希萌.社会消费视域下 青年价值观的发展与嬗变[J].中国青年研 究,2012.(4). (责任编辑徐彩玲) A Study OH the Consumption Values of Students of Local College in SW China Minority Ethnic Regions ——A Case Study o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LI Xiaowei&LI Wei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Yunnan,675000) Abstract:Irrational consumption is emerging in local colleges in regions of minority ethnic groups in southwest China in recent years,showing a notable change in the consumption values of the students. This paper,based on data collected among students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first presents an a— 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current consumption values and the phenomenon of irrational consumption. then proceeds to make suggestions a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right consumption values from three per— spectives:theoretical guidance,practical cogni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Key words:region of minority ethnic groups in SW China,college student,consumption values (上接第93页) On Heart Coupled Decision Theory Hypothesis (Na ZENG Haojie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23) Abstract:Abstract:The decision process of human and organization is the heart coupling with the environment of heart inside and outside in fact.To different decision forms of human and organization is different forms of heart coupling. Key words:decision theory,internal friction,coupled with the heart ・1O8・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l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