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2-09-26T17:51:29.1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9期供稿 作者: 李振乾1 张振豪2[导读]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5。
李振乾1 张振豪2
(1宝丰卫校医院 河南宝丰 467400) (2宝丰人民医院 河南宝丰 467400)
【摘要】目的 观察芪参益气滴丸治疗胸痹心痛临床疗效。方法 将88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针、速尿片或加安体舒通片、口服地高辛片或静脉使用西地兰针,并根据病情给予抗血小板或抗凝药(必要时溶栓)、降压药物、降糖药及降脂药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芪参益气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5克,每日3次,4周为一疗程或遵医嘱。结果 对中医证状、心功能的改善进行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胸痹心痛效果较佳。 【关键词】胸痹心痛 气虚血瘀 芪参益气滴丸 冠心病 心功能不全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9-0325-02
现代医学冠心病在中医临床属“胸痹心痛”,辨证治疗时《中医内科学》分心血瘀阻、痰浊壅塞、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阳虚衰等型。本人在多年临床治疗过程中,体会到病人在五十岁以后,多有气虚,气虚行血无力,而致血行不畅,血瘀心脉,而引起胸痛、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者很多,故辨证为气虚血瘀,临床上与其它证型相比本型不在少数,本证多属本虚标实,气虚为本,血瘀心脉为标,治疗应标本兼治,笔者运用芪参益气滴丸44例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入选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44例,男30例,女14例;年龄50~85岁,平均65±7.5岁;病程1~20年,平均10±1年;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法(NYHA分级),心功能1级5例,心功能Ⅱ级15例,心功能Ⅲ级15例,心功能Ⅳ级9例。对照组44例,男32例,女12例;年龄50~82岁,平均60±7.5岁;病程1~20年,平均8±1年;心功能1级8例,心功能Ⅱ级17例,心功能Ⅲ级12例,心功能Ⅳ级7例。2组一般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气虚血瘀辨证标准 参照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1]。符合中医辨证气虚血瘀标准:主症:(1)胸痛或有胸闷(2)气短、乏力:次症(1)或喘息,动则加重(2)头晕、面色恍白等(3)舌质暗或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或沉弦;需具备主症并同时具备次症(1)~(3)中一个症状以上者符合中医辨证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冠心病诊断标准参照1979年9月“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标准”制定,心衰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 制定。
1.3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属于I~Ⅳ级(按HYHA分级[2])者,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辨证标准。②年龄在50~82岁间,其中有神志障碍者除外。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3]。
1.4.1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证候无改善或有加重。 1.4.2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功能达到Ⅰ-Ⅱ级或心功能提高1-2级;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以上者;无效:心功能分级无变化或恶化。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针或单硝酸异山犁脂针、速尿片或加安体舒通片、口服地高辛片或静脉使用西地兰针,并根据病情给予降压药物、降糖药及降脂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芪参益气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5克,每日3次,4周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使用SPSS13.0软件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两组中医证候和心功能改善的比较:中医证候比较治疗组:44例显效17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45%;对照组:44,例显效8例有效3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36%;心功能比较治疗组:44例,显效15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63%*;对照组:44例,显效8例,有效2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1.81%。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5。 5 讨论
中医“胸痹心痛”见于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或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况,冠心病现代医学治疗时多给予抗血小板或抗凝药(必要时溶栓、支架植入、冠脉搭桥)、扩冠、降压药物、降糖药及降脂药。已寻找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特别对一些药治疗同时所出现的药物副作用更是束手无策,医学界开始重视应用中医理论来探讨其病理机制,中医认为本病多数在发病之初或中后期,特别是50以后都存在气虚,《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而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气虚则行血无力,可导致血液运行缓慢或瘀停脉络,而导致胸痛、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治疗则应补气活血通络止痛等,标本兼治。芪参益气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是运用中医理论,以益气治本,活血通络治标,使气足血行络脉通畅。方中黄芪大补元气,使气足而行血有力为君药,丹参和三七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而为臣药,降香辛散温通行滞,用为使药,四药合用,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功效。临床和实验发现,黄芪含有黄芪皂苷,具有正性肌力样强心作用,作用于NA-K-ATP酶从而改善心肌收缩力[4],具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排血量增加等作用[5];丹参的有效成分为水溶性的丹参素和脂溶性的丹参酮,具有具有提高机体抗凝和纤溶活
性、抗凝血和抑制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合成、聚集、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障碍等作用[6];三七能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细胞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小板聚集[7];降香挥发油及其芳香水有抗血栓作用,能显著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轻度增加心跳振幅,不引起心律不齐等作用。故芪参益气滴丸具有强心,改善冠脉流量,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是治疗胸痹心痛的效果较佳中成药,且无明显副作用,应得到临床广泛应用应用和推广。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9.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17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4]王奇玲.黄芪皂苷对离体工作心肌的肌力作用及其可能机制[J].中国中医药杂志。1992.17(9):557-559 [5]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164-165
[6]孙建波,梁军,闫玉仙等,复方丹参滴丸的临床运用机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1):1087-1088 [7]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70-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