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图形与位置复习

来源:九壹网
《位置与图形》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下《图形与位置》(整理复习)第10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确定物体相对位置的两种方式(根据方向、距离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和用数对表示位置),使学生能熟练地根据方向、距离和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看懂和描述线路图,能在方格纸上运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学生学会辨认方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距离感,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到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在平面中确定物体具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数学之间的各种密切关系及空间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学生课前复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方向 确定所在区域, 数对 平面上 确定具体位置 方向和距离 平面上 确定具体位置 二、用数对、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的复习 1.用两种方式确定具体位置

(课件出示两处地点:公园、学校) (1) 学生操作

(2) 两种确定位置方法的回顾。

反馈一(方向和距离):

反馈重点:①正确绘制的基础上规范描述;②方法的查漏补缺

见机规范: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夹角较小的方向。这里一般说出学校在公园东偏北约40度,距离500米处。

如果以学校为标准(观测点),公园的位置该怎样确定?

这两种描述方法能确定公园和学校的位置关系,观测点不一样表述也不同。 反馈二(数对):

学生自由说用数对表示公园为观测点时,用数对表示学校的具体位置。

标准(观测点)在哪里?图上每格的长度是?代表实际距离多少?说说具体线路?

(3) 沟通两种精确定位方法的关系 投影出示两幅学生作业纸:

提炼:看来在平面中确定具体的位置,至少两个要素,才能精确定位。 板书:方向 位置 两个要素 行 、列 三、数对与各知识之间的关系

1.数对与运动变换的联系。

1

(1)平移:在方格图上,点A(6,4),如果上下或左右的平移几格后,变为点B。那么B点的数对,与A点的数对,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会相同?点B可以用哪个数对表示?

(2)对称:点A(6,4),如果以第2行为对称轴做一个对称点C,点C可以用哪个数对表示?

(3)旋转: 如果我们想让点A(6,4)旋转,想象点A绕着点M旋转,前后两个点所在的数对还有相同之处吗?为什么

2.数对与图形的联系。

刚才我们研究了数对中点A与平移、旋转、对称之间的关系。现在我再给你两个数对表示的点: A(6,4) B(2,4) C(x,y),连接这三点,可能是什么图形?一定是三角形吗?

(1)当C是( , )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当C是( , )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当C是( , )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四、实际应用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对图形与位置有什么收获或新的认识?今天主要复习了在平面图上用两个条件可以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一个立体空间里又该怎样确定位置呢?这个就需要同学们继续探索了。

教学设计思路:

1. 摒弃抓细抓全的复习形式,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遵循学生已经懂且熟悉的不一一复习的原则,着重抓住“在平面上确定物体具体位置的两种方式”这一重点内容展开复习。通过动手操作、思辨论答环节的设置感悟在平面上精确定位所需的两要素。

2. 通过主题教学环节的设置,结合“图形与变换”这一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对与“平移、旋转、对称,”以及图形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试图将知识与知识之间进行很好的沟通联系。

3. 通过精心的环节设计,巧设提问使学生经历生回忆、观察、操作、想象、描述、思考、交流、分析、推理、表示等活动过程。 从而达到经历多样化的数学活动过程,逐步发展空间观念的目的。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