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季》说课稿

来源:九壹网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研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运动关系。与前面的“我们的家园——地球”等单元共同构成了对太阳地球月球较为完整的认识。课文重点研究地球的公转,让学生意识到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得同一个地方出现了冷暖变化而形成了四季。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四季循环的现象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四季循环的变化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知道四季的不同特征。知道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

  3、喜欢大胆想象。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

  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这是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通过讨论质疑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养成积极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地球仪、电灯。

  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挂图或投影片──地球的自转(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研究主题关于四季变化的教学,先请学生想一想:四季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可能作出许多不同的回答,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气温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而昼夜长短变化也影响气温变化,因此,四季不同的原因可以从气温变化的因素中去找。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集中从气温这一点上来研究四季成因。

  2、初步认知先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

  3、深入探究学生明白了气温高低的原因以后,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四季变化的成因。先请学生指出地球仪上的赤道、北半球和南半球。请一名同学手持一只手电筒站讲台中央代表太阳。演示时,另一名同学拿地球仪绕太阳转动,转动时,要注意地轴始终指着一个方向不变。当地球仪转到的一定位置时,请学生观察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受到的光热多,气候炎热,昼长夜短,这时北半球是夏至。地球仪转到另一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阳光相等,表明南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相同,这时气候温和,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分。同样转动地球仪,太阳直射南半球,这时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少,气候寒冷,昼短夜长,这时是冬至。继续转动地球仪,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相等,气候温和、这时候北半球是春分,昼夜一样长。

  4、总结拓展

  四季更替与地球公转有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二十四节气,并编写了节气歌。它是怎样反映农时季节的呢?让我们去研究吧。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板书设计:

  14、四季更替

  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一天24小时

  地球公转一年,一年有365天

  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