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案例]《黄山奇石》片断

来源:九壹网

  [案例] 《黄山奇石》片断

  过渡:看了“仙桃石”这样一块神奇的石头,现在再来看看“猴子观海”又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呢?

  1、 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写这一节的主要意思的词。(有趣)

  2、 “猴子观海”的有趣,奇特表现在哪里?

  归纳板书:1、外形奇2、位置奇 动作奇4、样子奇

  3、 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用“〇”圈出三个动词——“抱、蹲、望”,反馈。

  4、 模仿猴子动作,自由表演“猴子观海”(师读生做)

  5、 理解“陡峭”和“翻滚的云海”。

  6、 扩散性思维:“猴子在陡峭的山峰上想些什么?”

  7、 齐读并小结:通过朗读,我们了解了“猴子观海”是块奇特,有趣的石头。

  [反思]

  为了让学生真正领略黄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黄山奇石的有趣,在设计教案时,我参考了网络上的教案,以第三自然段的“猴子观海”为例。

  网络教案a

  (出示“猴子观海”投影片)齐读写“猴子观海”的话,“猴子观海”奇在什么地方?

  1、在哪里观海?

  2、观什么“海”?

  3、怎样观海?圈出3个动词

  网络教案 b

  过渡:猴子观海是块怎样的石头呢?

  1、自由朗读第三节,找出写这一节的主要意思的句子用“——”划出。

  交流板书:形象逼真

  2、再读课文,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这一段是怎样把“猴子观海”写具体的。

  (一动不动,蹲,仿佛在观看)——拟人手法。

  网络教案c

  1、“猴子观海”时“猴子”的样子,按课文中的动词顺序说一说。(“抱”、“蹲”、“望”,为了加深理解,可让学生上台表演)

  2、(理解“翻滚的云海”。)可配上动作

  (启发:平时我们看到的天空的云,在一般情况下大多层次很低分明,而且基本是静止的。就是动,也是朝一个方向飘去。黄山的云很特别,四周都是高山高峰,大片大片的云层积得很厚,风一时吹不来,去一时出不去,加上山底下大量的热空气不断上升,因而,云就像海浪那样“上下左右翻滚”。这样就形成了著名的“黄山云海”奇观。)

  3、我们说“猴子观海”是根据“猴子”的哪个神态来想像的?(奇在“一动不动”地观看)

  4、指导阅读,让学生在“抱”、“蹲”、“望”等字下加点,读时读出趣味来。

  综合网上三则教案,我自备了第三自然段的“猴子观海”的片断。

  课堂上我让学生有规律地寻找黄山奇石的奇妙,并逐渐引入理解。如“猴子观海”精彩,奇妙之处在于:

  1、外形奇,它真像一只猴子,感觉神奇。

  2、位置奇。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很神奇。

  3、动作奇。文中用了“抱、蹲、望”三个动词把这只石猴子写活了。

  4、样子奇。猴子生性活泼好动,跳上跳下,但这只猴子却一动不动,让人好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奇特的样子,老师让学生模仿猴子,由老师读课文,学生根据内容表演“猴子观海”的样子,时间在3分钟左右,要求学生一动不动地模仿,这样就有了切身的体会。

  从而引出一:这只猴子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险的山峰上呢?答案是猴子为了观看黄山秀丽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滚的云海。

  引出二、理解“翻滚的云海”。我们看大海是从上往下看,但我们平时看蓝天白云是从下往上看。很多时候,天空中的云层几乎是静止不动的,就是动,也是朝一个方向飘去。黄山的云很特别,四周都是高山高峰,大片大片的云层积得很厚,风一时吹不来,去一时出不去,加上山底下大量的热空气不断上升,因而,云朵就像海浪那样“上下翻滚”而猴子正由于它所处的位置高,所以从上往下看到的云层,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这样,反过来也可以理解“陡峭”一词,也明白黄山的高,黄山的另一奇观“黄山云海”。

  学生明白了这一番道理,再读课文,自然地为“猴子观海”这一奇石大声叫“绝”。  

  引入三、想象“猴子观海”的续集。

  老师独白:“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猴子观海”的续集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产生了,学生既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通过网络备课,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自己的教案更加完善,更方便操作,课堂效果更好。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山奇石)

  此文转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