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爱如茉莉

来源:九壹网

  一、全面捕捉细节,共同谱写爱的赞歌。

  师:闭上眼情,映子父母的爱在我们的头脑里哪些细节影像出现?

  (静思两三分钟)

  师:第一个镜头?

  生:母亲在病床上用虚弱的声音叮嘱映子。

  师:叮嘱什么?

  指名读。

  师:虚弱的声音里包裹着什么,你能读懂吗?

  生:一个病中的人多么需要有人陪伴、照料,而映子母亲想到的却是照顾人。

  生:生病的人,很虚弱的,文章里也讲了,这时候的病人是没有力气多说话的,而映子母亲却再三叮嘱映子要等他吃完了饺子再告诉自己进了医院,可见丈夫在她心里的位置有多重。

  师:是啊,爱是什么?爱就是妈妈病床上仍然惦记着的——

  生:那盘饺子。

  板书:爱是妈妈病床上仍然惦记着的那盘饺子

  师:读第5小节,有两个词十分重要。

  生:直奔,每天。

  师:(继续板书)爱是爸爸出差归来……(在学生回答中提炼)

  板书:爱是爸爸出差归来直奔医院的匆匆身影

  师:默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爱的细节,并试着继续将诗写下去。

  五分钟后

  生:爱是爸爸夜里紧握的大手/爱是爸爸醒来轻轻放手的温柔

  生: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爱是爸爸蹑手蹑脚的脚步

  生:爱是妈妈清醒含笑的一双眸子/手脚麻木但心甘情愿

  师:哦,爱如茉莉

  在第一个镜头作一点理解交流外,其他都没有再去做什么剥笋般的分析,从我听的几节课来看,好多老师在找出细节后反复让学生再去品,但说来说去还是那“我的心中装着你”的终结意思,我想的是,这诗情的一个个细节,经过一番又一番重复咀嚼,到最后可能再也引不起学生审美趣味。因为这样的讨论不具有思想上升的坡度。就句子理解句子,文气没有打通,只羽片鳞的理解不过是一地思想的碎片。所以在重点品味了“病床上的叮嘱”一节,下面的类似“细节”则以续写“爱的赞歌”的方式轻装快捷行进(形式训练的要求却提高了)。减少课堂拖沓,提高思维品质,是这一节设计主要思想。

  二、重点一幕重点品,理解“生命的芬芳与光泽”。

  师:如果说《爱如茉莉》给我们生活美好的感觉,那是一幕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们。

  生读: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生读: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师:阳光也有情啊。读这段文字,我头脑里冒出了一个词语:和美。

  生:也可以说:温馨。

  师:没错,作者说是静谧美好,一切都——

  生: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师:“一切都浸润着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理解这句话了吗?

  生面面相觑,一副疑惑的神情。

  师:联系前文,看看,这“一切”应当包括什么?

  沉默了一会儿。

  生:是病房内的一切,紧握手睡着的映子父母(提示,可说为“执手而眠”),还有初升的阳光。

  师:还有呢?

  生:映子带来的茉莉。

  师:想想,芬芳应当来自——

  生:茉莉。

  师:光泽呢?

  生:阳光。

  师:作者仅仅是说茉莉、阳光吗?

  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是映子对眼前这一幕父母执手而眠的感叹。父母如此恩爱,就像茉莉般飘溢芬芳,就像阳光一般充满生命的光辉。

  生:爱让生命开出的最美的花朵,爱让生命闪耀最迷人的光泽。

  师:香在心里,暖在心头,这就是作者怔住后的感叹。让我们轻轻地捧起书,柔柔美美地读读这一段……

  生读第9小节。

  第一次读课文,就注意到了这一句,感觉有味,到底什么味呢,一下子又不能说清。在后来的阅读里中,终于明白。听课,看课录,没有一位老师在此停留,是没在意,认为无关紧要,还是认为这一句理解太难?但我想,这一句的推出可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啊。你看,作者先是写人,接着写景,而写景也是为了最后的抒情。映子父母执手恬静而眠的举动对谁都是感动。但感动就感动了,为什么感觉特美呢?就是因为“景语”让人心软,就是因为作者含蓄的抒情让这一幕表现出超越凡俗的雅致。我想,在这里用一点时间分析理解,让学生思想爬坡,值。

  三、深入品味“爱的茉莉”。

  师:文章给我们诗情般感觉的还有哪一处?

  生:17小节。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师:看看前面写了什么?

  生:妈妈告诉自己手脚麻木。

  师:手脚麻木,嘴角还挂着——

  生:恬静的微笑。

  师:幸福着对方的幸福。这就是爱的真谛。当映子明白这一切,心里一定会想起与母亲关于爱像什么的对话。她会怎么想呢?

  学生说得平,没有思想的纵深。提示学生:茉莉怎样?父母的爱呢?爱像茉莉吗?

  生:茉莉虽然平谈无奇,但洁白纯净,幽香飘远。父母的爱也像茉莉那样,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就是这些琐碎的事情里可以看他们的深爱。

  师:加一句:平平常常,但情真意长。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作者实际写了什么?

  生再读: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师:就是写景?

  生:不是,是借景抒情。那簇茉莉可以看作父母亲的爱,这种爱此刻在作者的眼里更加洁白纯净了,如缕缕幽香,一点点一点点渗入作者的内心。

  师:借景抒情给人一种含蓄的美。中国园林艺术讲究曲径通幽,写作也同样。当读者从字面上读出作者的深意,那是一件怎样的快意。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才是阅读的乐趣。其实,这一段在写作上还有一个特点,读起来音律很柔很美。

  学生一时不明白。

  师:课文第9小节,写阳光一句,也有这样的特点: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读时强调了“悄悄”“轻轻柔柔”)

  生:知道了,是“缕缕”“袅袅”这些重复的词。

  师:不是重复的词,这叫叠词。使用叠词能够让句子显得绵长,再读读,是不是感觉特柔美。(生读)像这种叠词本课作者大量使用,比如——

  生:“轻轻放下妈妈的手。”

  生:“欣欣然睁开双眼。”

  师:你读一读,便会体会到其中的柔情。在这样一个浸润着生命的芬芳与光泽的清晨,作者终于明白:

  生读最后一句。

  师:注意标点了吗?这是抒发情感的呀,是感叹的呀,按照我们的写法,这最后应当是感叹号呀,作者错了吗?

  生:我想作者就是表现父母那种平谈无痕的爱,这种爱不是喊,而是默默去付出,是平静的,所以用句号。

  师:你的一句“不是喊”说得很好。看看上一句,那幽香袅袅地怎么样?

  生:钻到我们的心里。

  师:是不由自主进被感染而认可了的。还记得开始作者对此的态度吗?

  生:根本不理解的,甚至感觉十分好笑,太老土了。

  师:而现在呢?

  生:完全理解这句话。

  师:是从父母爱的细节里读懂的。“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不是喊给别人听的,而是送至自己内心里去的。让我们再读——

  生读:哦,爱好茉莉,爱如茉莉。(声音轻,美)

  看来,我是有一种毛病改不了了,那就是总喜欢从“写”的角度去引导读。“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效果”成了我教学时常常不经意拎起的一根线。作为成人阅读,披文得意没有什么不妥,但作为学生阅读,就不能不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了。由于课堂上经常的琢磨写法,抠字眼品味,抓联系推想,学生对语言变得敏感起来,不仅能准确地把握意义内核,而且形成了良好的审美情趣。而这,正是阅读教学最为紧重的地方。比如这一节里对茉莉的描写理解,就是在写法上的琢磨,还有最后一句的朗读理解,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把全文的气打通了。这种理解就是站在全文高度的理解,是真正地读进文章里去,触摸到了作者的内心脉跳。王尚文说:“语文教学要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追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境界。”我想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

  四、回望全文,探讨“茉莉”的作用。

  师:课文读完,我们知道作者所想表现的就是爸爸妈妈间那无痕美好的爱。在第一课时交流时,有同学说文章写得很好,但怎么个好法,却不能说清。现在能说一点两点吗?

  生:叠词让语言很柔美,而课文正是表现的那种虽不热烈却很绵长的爱。

  生:借景抒情,每次作者有所感便写阳光,写茉莉,而这景的描写正是作者情的抒发。

  师:课文题目叫“爱如茉莉”,再看看作者在哪些地方提到了茉莉,这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依据学生发言提炼:

  剪茉莉 爱如茉莉?

  送茉莉 爱如茉莉。

  师:这是文章的经脉。映子母亲剪茉莉,说明她对茉莉的喜爱,随口所说“爱如茉莉”让映子很不理解。而这正是文章留下的伏笔。正因为母亲喜欢茉莉,父亲才让映子送茉莉,于是才有了映子看到那一幕温馨甜美的画面,于是才有了后面的对话,了解了父母“爱的秘密”并终于明白“爱如茉莉”。这就叫线索。茉莉就如一根金线将生活的一个个碎片连缀起来,前后呼应,贯连一气。我们写作不是强调构思吗?这就是作者写作的思路啊。而且,茉莉的洁白香远还是父母爱的形象比拟,生活的普通事因此而浸润文学的芬芳与光泽。这样构思写,高啊;这样的文章,美啊。

  我们常常讲“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这话是对的,但除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真”之外,写作思路与方法同样应当成为我们教学的内容。我们有些老师常常抱怨学生作文写不好。分析原因,并非缺少写作内容,而是写作技术上存在障碍。这需要教导,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我们不排除天分好的学生在阅读中会悟出一些写作的技巧,但大多数的学生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想象对于什么是“主题”、“结构”、“线索”、“情节”、“细节”、“伏笔”、“留白”、“衬托”、“借景抒情”、“起承转合”等语文知识一无所知的同学能有什么出众的写作才能。这需要培养。前不久,听著名学者摩罗讲座,对语文教学他就提出一个观点,语文教学主要应当是写作的教学,是写作技术的指导教学。他说,音乐、美术教学都是一个个技巧的教学,写作也是一个技术活儿,也需要一个技术一个技术的教导。操作上可以提供体现一类写作技术的范本,让学生读,接着就是仿写,四十分钟完成。一学期靠写那么十几篇文章是培养不出什么写作能力的,所以,到了大学,文章仍然写不顺,写不明白,更别说文采。虽然我还不敢就如摩罗那样义无反顾地教学写作,但从阅读中学写我想应当不难做。本课的所为就是一点明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