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夹竹桃》课堂实录

来源:九壹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夹竹桃花色奇妙有趣、有韧性的特点,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

  4、体会对比衬托的写法,感受季羡林先生语言的精妙。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夹竹桃有韧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他回忆起40多年前在家里天天看到的两盆花,欣然写下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读题)

  2、(图)有什么特点?(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得名夹竹桃。)

  二、初读感知。

  1、同学们,夹竹桃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植物,但在“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却有着别样的一番情趣。季先生对这两盆夹竹桃有着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轻声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大家沉浸在美妙的文字里,读得非常认真。这里的词语都会读吗:(出示)

  (1)指名读 正音。

  (2)点击:藻、凄    这两个字写法上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吗?

  在书上描红。

  3、夹竹桃在作者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呢?交流,出示: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4、请大家轻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能从中读出问题来吗?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和运用来完成的。文本的呈现本身具有完整性。这一部分由整体入手,整体感知,明确学习重点,同时引入下面内容的学习。)

  三、感受色美。

  1、我们就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出示,指名朗读第二段。)

  2、“这景象”指什么景象?

  你觉得它奇妙有趣吗?为什么?

  平时说什么“融洽”?

  这里用了这个词,这两盆花给你什么感觉?

  3、齐读,体会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四、品悟“韧性”

  1、仅仅因为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季先生才爱上了它吗?还因为什么?

  2、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3、这一点韧性,究竟是怎样的韧性呢? 让我们走进第四自然段的字里行间,细细地品味品味。哪些词语、句子最能体现夹竹桃的韧性,圈一圈、划一划,也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4、学生自读。(出示第四自然段)

  5、集体交流。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又长出一嘟噜。”

  (1)谈体会。

  (2)引导:

  “悄悄地一声不响”(点红):

  季先生为什么说它悄悄地一声不响?是想强调什么?(板书:默默无闻)

  季先生对这种默默无闻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把这种情感读出来!指名。

  “又”:你仿佛看到夹竹桃怎样地开?你能读好吗

  (3)一嘟噜就是——(一簇簇)季先生用了一嘟噜这个北方方言,充满了韵味,你感受到了什么?

  ▲ “在和煦的春风里,……无日不迎风吐艳。”

  (1)谈体会。

  (2)“无日不迎风吐艳”换个说法就是?既然“无日不”的意思就是“每日”,那干脆改成“每日迎风吐艳”,好不好?为什么?

  (3)夹竹桃迎过哪些风?夹竹桃只经历过风的考验吗?

  (4)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它在怎样地开着?(板书:始终如一)

  (5)能把这种韧性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1)谈体会。(花期长,一年四季开花长达三季,一年365天开花将近300天。)

  (2)夹竹桃奉陪过哪些花?

  别的花花开一季,夹竹桃却能花开——  (板书:花开三季)

  (3)看看这一自然段,刚才讲了有十几种花,花多不多?

  除了花很多,还给你什么感受?

  (4)这段话,季先生花了这么多笔墨,却只字不提夹竹桃,难道仅仅是告诉我们夹竹桃奉陪过这些花吗?

  6、所以,季羡林先生在第四自然段开头这样写道:然而,逗号,季先生想借这个平白无奇的“然而”和一个逗号,他想说什么?你能帮他说说吗?

  (出示:尽管          ,然而           。)

  7、让我们再来回味这段文字,感受季先生对夹竹桃的一片深情吧!

  (音乐,引读,逐段出示文字)

  8、学到这里,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夹竹桃的韧性?

  9、你喜欢它这种韧性吗?那就请你大声地读好这个句子。齐读:这一点韧性—

  10、让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也在我们的心中留下烙印。(出示填空,自由背,齐背)

  11、正因为这一点韧性,所以季先生才认为:(出示:对我说来,……)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始终紧扣文本,让学生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自主研读,并以此为突破口,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教学夹竹桃“韧性”这一重点段时,首先紧扣“韧性”一词,让学生通过朗读第四自然段中对夹竹桃的描写,谈谈对“韧性”的看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再引导学生紧扣句中的“无……不…”“无不”两个关键词展开思考,并结合所设计的相应的说话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夹竹桃的韧性。通过这种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的方法,再加上情感朗读,进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这一韧性”“显得非常可贵”。)

  五、由物及人

  1、王冕爱梅,陶渊明爱菊,为什么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的韧性却情有独钟呢?从他的经历或许能找到原因。(音乐,出示:)

  2、静静地看完,你有什么话想说?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学完这一部分,让学生联系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来谈,让这种“韧性”也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3、先生最后深情地说 :“这样的韧性,……我爱上了夹竹桃。”

  4、这节课我们品悟了夹竹桃的韧性,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又能引起我怎样的幻想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用“无……不”和“无不”分别造句。

  2、熟练背诵第四自然段。

  3、阅读《夹竹桃》的原文,感受大师的散文风格。

  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始终以《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等基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实的收获,那就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