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说勤奋》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说教材:

  《说勤奋》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材的,一个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材的,这样才能把道理说得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

  说教法学法:

  1,自主讨论法:这篇文章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理解不存在什么问题,内容深入浅出,没有什么孩子理解的难点.有的学生甚至不太感兴趣,所以应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

  2,采用变序法课文围绕"勤奋",开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典型事例加以证明,最后总结全文.但如果按层次学习,学生积极性不够,易产生疲劳感,随意我打乱顺序.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为教学的契入点.

  3,中心突破法: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展开教学,所谓"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4,我根据《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的意义.这虽然是种要求,但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我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抓住关键词体会含义,有感情的朗读"做为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从小养成勤奋的习惯,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懂得"司马光童第周"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五,说教学准备:1,收集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事例.

  2,多媒体课件.(名人名言)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直奔中心,知勤奋.

  1,通读课文,找出中心句,围绕这句话,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长的故事

  (精练导入,明确中心.)

  (二),合作探究,解勤奋.

  1,认真读一读第2,3小节.

  2,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找找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用笔在旁边圈圈画画.)

  3,合作完成表格:

  司马光

  童第周

  相同点

  成功了 很勤奋

  不同点

  天资聪明,古代的

  基础差,起步晚

  4,研读关键词句,体会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1)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通过对关键词语"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等的理解,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然后感情朗读,通过读好关键词句来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3)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4)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抓住"毫不气馁","奋起直追"等词语,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三),回归勤奋,课后拓展.

  1,出示名人名言: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2,理解: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名言小结,让学生朗读体会,联系课文内容,懂得不管是天资过人,还是基础差,通过勤奋,能使聪明的人成长,能能使基础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并理解难句.)

  3,练习深入体会中心.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司马光说( ),想对童第周说( ),想对自己说( ).

  七,说板书设计:

  15、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