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二册《识字3》教学反思(校内研究课)
教完了《识字3》,孩子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可能是上学期的补充习题中接触过象形字,所以学生对象形字并不陌生。在教学儿歌中,我让学生展开了充分的朗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可能我采取的方式比较多,孩子们读的很有精神!儿歌上完了,我让孩子们说说:如果是你,你想画什么呢?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我想画斑马,我想画美丽校园,我想画春天的美景……孩子们的思维真的是很活跃!后来,我就让孩子们仿照课文来写一写自己想要画的。
摘录孩子们创作的小诗:
蓝蜡笔,画海水,绿蜡笔,画海带,黄蜡笔,画海星,黑蜡笔,画鲨鱼。要问我们画什么?画那美丽的海洋世界。 (扬扬)
绿蜡笔,画森林,红蜡笔,画太阳,蓝蜡笔,画天空,白蜡笔,画云朵。要问我们画什么?画我祖国好风景。 (恺琳)
蓝蜡笔,画蓝天,绿蜡笔,画小草,白蜡笔,画云朵,红蜡笔,画小花。要问我们画什么?画我美丽的世界。 (小怡)
黑蜡笔,画黑板,白蜡笔,画墙壁,绿蜡笔,画桌椅,灰蜡笔,画窗户。要问我们画什么?画我美丽的一(3)班教室。 (加陆)
黄蜡笔,画南瓜,青蜡笔,画豌豆,紫蜡笔,画茄子,白蜡笔,画萝卜。要问我们画什么?画我爱吃的菜娃娃。 (施言)
黑蜡笔,画头发,白蜡笔,画脸蛋,红蜡笔,画裙子,紫蜡笔,画皮鞋。要问我画什么?画我可爱的小妹妹。 (芸儿)
苏教版第二册《识字3》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对学生说:大家应该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对于老师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执教了《识字3》一课,我有以下感受:
(一)环节设计要合理
本节课我设计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进行识字,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和能力,但是学生学的不是很有兴趣,没有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学生学起来、记起来也是比较枯燥的,通过开火车方式检测孩子的识字情况,发现有些孩子掌握的不是很扎实,识字环节教学没有夯实。如果能够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在进行识字指导的话,我想就会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
(二)想象力要丰富。
学生年龄虽小,想象力极其丰富,甚至有时异想天开,自己却“收不住了”,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恰如其分的给予引导和小结。 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教师给出几个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雾、霜、秀、李、霞”我说他们都是好朋友,有几个特别要好就象亲兄弟一样,你们能找到他们吗?小朋友们很容易的就知道是“雾、霞、霜”是亲兄弟,可是第一个举手的小朋友偏偏说“李”和“秀”是亲兄弟,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木与禾”比较像,我没注意到他们说了“李和秀”是亲兄弟,他们在写字的时候会把“李”写成“禾”字头,有的把“禾”写成“木”字头,这可能是我没强调写的时候要注意。
回到办公室后,自己反复的琢磨思考,思来想去,终于豁然开朗,找到了“病根”所在。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究竟是为了模仿还是借鉴?如果一味的把别人的教学设计的种种环节,甚至是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照搬到自己的教学中来,不但不会见效,反而还会事倍功半。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针对孩子们不同的接受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识能力,努力为他们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鼓励要适当
在课堂上,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些孩子过于内向,很少举手回答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所在,不失时机的给他们与表扬和鼓励。例如:有些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可是他坐的笔直,听讲认真,我们就可以鼓励他:你坐的真好,老师相信回答问题也会很棒的,勇敢一点,试试看!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偏离了答题方向,我们可以说: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试试看,根据老师的提示,会不会答的再好些呢?
通过本节识字课的教学以及课后的反思,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发现、积累……为孩子们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中国字很有意思——苏教版第二册《识字3》研究教后思考
苏教版第二册《识字3》是一组象形字,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是很有意思的,是我这 节课要做的。我在网上下载了一段汉字演变过程的视频,可教室里没有多媒体,也就是说没这个条件让孩子们看,失去 了这一有助于本次教学的辅助手段,真有点遗憾!翻开书本,第8页的插图吸引了我的目光,左边是图画,中间是古文字,右边是现代字,课堂上何不好好利用这幅图呢?可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让他们盯着书本看,教学效果一定不好。那就只好发挥一下我的简笔画基本功了!为了不在学生面前出丑,上课前,我还好好练习了一番呢!课堂上,我一边解说,一边板书古汉字,“圆圈是燕子的小脑袋,小丫是燕子的嘴巴,这是燕子的身体,再加上翅膀、尾巴,瞧,多像一只可爱的小燕子啊!”学生的小眼睛近乎痴迷地盯着黑板和我手中的粉笔,我分明听到了他们心中的声音:“中国字很有意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