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教学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第一课时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内容:64页的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2.使学生体会垂直与平行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
教学用具:投影仪、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活动,引发问题
1.揭示课题
2、学习动手操作
什么是垂直?什么是平行?先请每一个同学自己在白纸上画两条直线。
学生动手画,师巡视,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所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反馈结果
师:你们所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说一说怎么不一样。
二、研究问题,揭示概念
1、 出示:
2、分类比较
师:现在我们把这四幅图进行分类,你说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生:看是否相交来分类。(学生可能会把看成是不相交的)
在这种情况下,应组织学生讨论:图中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
教师引导提问:所画两条是什么线?直线有什么特征?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把两条直线进行延长至相交。
3、揭示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对相交和步相交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讨论。
不相交:通过观察、想象,学生体会“永不相交”这是可呈现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同一平面”:可以借“不同一平面”作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这里的平面是可以无限扩大的,
相交:测量相交直线所组成的角的度数,发现垂线所夹角的特征,出现垂线概念: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三、课堂活动,应用知识
1.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象。
2、教师借助桌子一角(长、宽、高的交点),说明三条边的位置关系。
3、 65页做一做的第2题。
四、巩固练习
课内外作业: 练习十一第1、2题。
课后反馈
第二课时画垂线
教学内容: 66页的例2、练习十一第3、4题的相应小题,第 5、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过直线上一点作直线的垂线和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的方法。
2、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明白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教学关键:加强指导,操作训练。
教具准备:大三角板,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学生独立画,师巡视。说一说:哪一条直线是哪一条直线的垂线,什么是垂足,在哪里?展示学生画的。
2、揭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教师演示画垂线。
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教师按照画垂线的方法步骤演示操作。
教师在示范过程中, 要边操作演示边讲解步骤要点,使学生尽快明确作图方法、步骤及要点。
2、完成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师巡视辅导。
三、 学生独立动手尝试画垂线
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出现题目,说明要求,学生按题意画,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
教师结合学生作图过程讲解步骤,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图步骤。
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把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让学生按题目要求画图:
教师用直尺测量以上三条线段的长度。
问:哪一条线段最短?(垂直线段最短)从而出现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四、课堂活动
练习十一的第4题的第(1)小题。
五、巩固练习
课内外作业:练习十一的第5、6题。
课后反馈
第三课时 画平行线、画长方形
教学内容: 67页的例3、练习十一第3、4题的相应小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
2、使学生能利用画平行线、垂线的方法正确画出长方形。
3、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教学难点:学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画已知长与宽的长方形。
教学关键:掌握好画垂线与平行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直尺、三角板,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画平行线
1、导入谈话
2、教师演示:先说画平行线用的工具,再示范及讲解画平行线方法、步骤。
3、学生画平行线:生画平行线师巡视。
4、提出问题:你能用上面的方法来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吗?
师任意画两条直线,借助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是否平行。
5、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平行线。
学生尝试练习,师巡视,然后请学生说一说画法及注意点,最后师演示讲解,使学生明白画法。
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1、师在平行线间画一条垂直线段,边画边说明画垂线的方法步骤,使学生复习一下方法步骤。
2、学生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
3、测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4、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三、画长方形
出现题目: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1、讨论:你知道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你认为应该怎样画?
2、学生尝试。学生独立画,分组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并检验是否正确。全班交流,评价哪一种方法比较恰当。
3、教师示范:师结合学生的画法边示范边讲解正确的画法。
4、学生再练习画。
四、课堂活动
68页的第3题。
五、巩固练习
课内外作业:练习十一第4题。
课后反馈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一课时 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的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将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通过活动,推断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教学过程中渗透集合思想。
教学重、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引导学生画四边形
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四条边围成的图形)
你能画几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吗?(学生画,师巡视)
二、展示图形,说出名称及特征
1、师选学生的图形进行展示:
让学生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及特征。
2.揭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
3.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师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说一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条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长方形、正方形
正方形
用集合图表示: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4.梯形的特征
出示梯形图:
观察、检验梯形的特征,揭示梯形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比较定义的区别,
集合图表示:
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
讨论:梯形应该在哪里?师将集合图补充完整:
平行四边形
梯形
正方形
长方形
四边形
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
2、画一画集合图,表示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3、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几何图形。(出示70页的情景图,让学生分别找出情景图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后反馈
第二课时 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页的例2、72页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能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等要梯形。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关键:掌握从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2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师拿出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形状?
师用手捏住它的对角向相反方向拉,问: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
你看后有什么想法?(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师可借助三角形再进行演示,使学生明白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学生举生活中应用这种特性的例子)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平行四边形上任取一点,从这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从而揭示底和高的概念。学生自己试画高,并说一说画高的方法。
3、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出现梯形,猜一猜梯形的底在哪里?从而揭示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猜一猜:梯形的高在哪里?师画高并揭示高的概念。
学生试画高,师巡视指导。
4、等腰梯形
师指梯形的两腰引导提问:这两条边应取什么名字呢,揭示出腰,说明: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二、课堂活动
72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课内外作业:练习十二第1~3题。
课后反馈
第三课时 练习课
练习内容:74—76页的内容
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2、使学生逐步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认识,由直观认识上升为抽象认识,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教学思想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练习二十第7题。
学生判断时说里由,师针对题目进行拓展知识提问。
2、第4题
当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任意一条直线的两条垂线一定都互相平行?
3、第10题
先让学生画高,说一说怎样画,可以画多少条高,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知道可以画无数条高)
二、拓展练习
1、练习十二第11题
先测量并标出平行四边形各个角的度数,然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对角相等)再测量其它的平行四边形,看是否存在这一特性。从而使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测量梯形的四个内角的度数,问:对角相等吗?分别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四个内角度数之和,问:你有什么发现?(四边形的内角度数和是360度)
2、第8、9题。此题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认识。
三、综合练习
74页第5、6题。
课后反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