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春酒》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教材分析:

  《春酒》文字生动、情感温馨的美文。作者通过日常生活,诉说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适合八年级学生阅读,有利于引领学生感受亲情,珍爱童年,懂得尊敬长辈,培养良好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积累“炮制、挑剔、薏仁”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和极富情趣的细节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亲情,珍爱童年,学会尊敬长辈,丰富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的亲情之美。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之美和细节之美

    一、导入

  1.同学们,有一位作家这样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是谁,对故乡,对亲朋,对童年如此眷恋,是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

  2.请看屏幕,看这位已经年迈而不失优雅、充满书香味的老人。(学生满含敬意,齐读作者简介。)

  3.其实她的作品和她的名字、和她这个人一样美丽,让我们欣赏三个片段:

  a.《桂花雨》(童年的快乐)

  b.《长沟流月去无声》(思乡的惆怅)

  c.《髻》(母女情深)

  学生齐读,教师提问:

  (1)这三段文字最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体味童年快乐的是哪一段?

  (2)琦君把飘落的桂花比作雨,多么奇特的想象,南宋志南和尚不也有诗句把话比作雨吗?是哪两句诗?(“沾衣欲失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4.此刻,多情的作家又为我们斟满了一杯香甜的春酒,就让我们从中品味出母爱的真、人情的善、民风的美。

  二、学习课文

  1.交流初读的感受,共享发现的快乐:这篇文章历来被人们喜爱,已被众多的学者、文学爱好者研究透了,同学们通过预习,也一定有不少收获。今天,我更希望同学们说说自己独特的'研究和发现,让我们共同享受发现的快乐。

  2.深入文本与人物对话:同学们在初步的探究中,不仅品尝到了语言的美,春酒的美,更感受到了人之美,是的,“人”才是故事中的最佳布景。(板书)带着发现的欣喜,带着思考的快乐,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处,走进人物的灵魂深处。(文中有哪些人?写人的段落中,你最喜欢哪一段?推荐同学朗读)

  板书

  “我”:活泼、天真母爱的真

  人物母亲:勤俭、善良、宽容折射→人情的善

  众乡邻:淳朴、热情民风的美

  (设问:众多的人物中,你最关注的是谁,他具有怎样的个性?)

  【分析总结】:母亲是其中的核心人物,她真诚的爱着她的女儿和乡邻,她的勤俭、善良、宽容,感染着大家,并在这个古老的乡村氤氲成那美好的民风。

  3.(设问:此时,这浓浓的乡情,淳朴的民风,这真情的母爱,一定会在你的心里掀起涟漪,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他们的生活吗?你的生活是这样吗?不能拥有这样的生活,你内心的感受怎样?)

  【点评】:在欣喜和失落之中,流露的是现代人在文明进程中对传统习俗的珍爱,对至爱亲情的渴望,一言难尽。我们还会拷问自己:我们丢失了什么?丢失的还可以找回来吗?我们有这遗憾,琦君有吗?在哪里可以读出她的遗憾与感伤。(齐读课文末尾一段)她还说过:“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再尝呢?”

  三、语言运用,共写小诗

  1.故事终会远去,感情终会沉淀,然而我们意犹未尽,你甜香的酒滴,那憨憨的小花猫,那亮晶晶的煤气灯,都会成为温馨的回忆……我们做点什么?回馈琦君。说声谢谢,可以,读读文章,也不错。不,我们还是来写一首诗,写一首小诗,送给琦君,送给我们自己。该怎么写呢?屏幕打出余光中《乡愁》,并配以要求:

  (1)仿照《乡愁》的格式;

  (2)用琦君的口吻(“我”)

  (3)选用文中的意象,如:甜香的春酒、晶亮的汽灯、憨憨的小花猫、母亲的微笑……

  (4)拟写一节。

  2.学生配乐拟写、配乐齐诵《三月的回忆》。

  四、总结

  结缘琦君,品味《春酒》,它带给我们永恒的精神享受。愿这一切像这风中的芦苇,永远在我们的心田摇曳。

  附琦君作品目录

  《烟愁》

  《七月的哀伤》

  《下雨天,真好》

  《桂花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