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动车与汽车相撞时,责任如何划分?

来源:九壹网

根据我国《交通法》规定,机动车与电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时,赔偿责任根据交警部门的认定书确定。有过错的一方承担主要责任,负同等责任的承担同等责任,负次要责任的承担次要责任。机动车一方负责责任限额的部分。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在禁止通过的路段发生事故,机动车一方无责任的承担5%。静止状态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发生事故,机动车一方无责任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需投保最低保险责任限额内的赔偿。

法律分析

根据我国《交通法》的规定,汽车与电动车相撞赔偿交通事故,首先应该根据交警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确定具体事故责任。在机动车一方按照交强险规定相关额度进行赔付之后,不足的赔偿部分按照认定书中的具体责任比例双方各自承担。

1、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交通事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比例分担责任:负主要责任的,承担70%;负同等责任的,负同等责任的,承担50%;负次要责任的,承担30%。

2、责任限额的部分,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机动车一方按照以下规定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负主要责任的,承担80%,机动车一方负同等责任的,承担60%,机动车一方负次要责任的,承担40%,机动车一方无责任的,承担10%。

3、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在禁止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的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无责任的,承担5%。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4、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与处于静止状态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无交通事故责任的,不承担赔偿责任。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机动车方在该车应当投保的最低保险责任限额内予以全部赔偿,对超过保险责任限额的部分,按照当前规定赔偿。

拓展延伸

电动车与汽车相撞时,如何确定责任归属?

在电动车与汽车相撞时,确定责任归属是基于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首先,需要考虑交通规则,例如谁有优先权或者是否存在交通违规行为。其次,需要分析双方的行为,例如是否有超速、闯红灯等行为。此外,还需要考虑道路状况,如是否存在交通标志、路况等因素。同时,还需要调查目击证人的证言和收集相关证据,如事故现场照片、车辆损伤情况等。最终,根据法律规定和法院的判例,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才能确定责任归属。因此,在电动车与汽车相撞时,确立责任归属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以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判定。

结语

根据我国《交通法》的规定,确定汽车与电动车相撞的赔偿责任需要综合考虑交通事故认定、责任比例等因素。根据交强险规定,机动车一方按规定额度赔付,不足部分按认定书责任比例双方承担。责任比例根据过错程度确定,负主要责任承担70%,负同等责任承担50%,负次要责任承担30%。若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交通法规,机动车已采取必要措施,责任比例为80%、60%、40%、10%。在特殊情况下,机动车方无责任承担5%或不承担赔偿责任。最终,确定责任归属需要综合考虑交通规则、行为、道路状况、证人证言和相关证据,并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判定。

法律依据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