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严重行为。受害人可报案,公安机关调查后可追究刑事责任,或要求道歉和赔偿。侮辱罪需要受害人起诉,否则不追究刑事责任。散布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构成诽谤罪,但可能构成名誉侵权。严重后果可由检察机关调查并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
报案,公安机关可以调查。如果有必要,你可以请公证员对侮辱、诽谤你的内容进行公证,作为指控对方的证据。在公安机关调查清楚后,构成犯罪的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而无论是否构成犯罪,你都可以利用这些证据,要求对方道歉并赔偿损失。为了保护受害者的利益,刑法规定侮辱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也就是说如果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去法院起诉的,当事人将不被追究刑事责任。
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对于侮辱行为引起被害人精神失常甚至自杀身亡等后果,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检察机关一样可以自主介入调查,并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拓展延伸
污蔑诽谤行为在民法典中的法律责任及处理办法
《民法典》作为我国的基本法律,对于污蔑诽谤行为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和处理办法。根据该法典,对于污蔑诽谤行为,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一方面,对于污蔑他人名誉、诽谤他人的行为,法律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被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损失并恢复名誉。另一方面,法律也规定了刑事责任,对于恶意污蔑诽谤行为,可能会面临刑事处罚。在具体处理上,法院会根据事实和证据进行审理,并依法判决相应的民事赔偿或刑事处罚。因此,民法典明确了对污蔑诽谤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理办法,以保护人们的名誉权和社会公共秩序。
结语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依法可报案,公安机关可调查,并可请公证员对侮辱、诽谤内容进行公证作为指控证据。构成犯罪者可追究刑事责任,无论是否构成犯罪,受害人可要求道歉并赔偿损失。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事实,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内容真实但违法亦可构成侵权。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侮辱行为,检察机关可介入调查并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2019修订):第七章 法官的职业保障 第五十六条 法官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侮辱诽谤,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肖像权 第一千零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肖像许可使用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肖像许可使用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当事人对肖像许可使用期限有明确约定,肖像权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解除肖像许可使用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因解除合同造成对方损失的,除不可归责于肖像权人的事由外,应当赔偿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五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