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缴费基数是指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基准,根据职工上年度工资总额确定。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分为分类行业基准费率和费率浮动两种规定。分类行业基准费率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划分为三类六档,费率从0.5%到3.3%不等。费率浮动则根据用人单位一定时期内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总额与缴费总额的比例确定。
法律分析
一、什么是工伤保险缴费基数?
1、缴费基数指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缴费基数为本单位职工上年度工资总额。
2、工资总额是指用人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3、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全部劳动者。
二、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有什么规定?
1、分类行业基准费率,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将工伤保险分类行业基准费率标准分为三类六档,
即一类行业的缴费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0.5%;
二类行业一档为职工工资总额的0.8%,二类行业二档为职工工资总额的1.0%,二类行业三档为职工工资总额的1.5%;
三类行业一档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8%,三类行业二档为职工工资总额的3.3%。
在初次确定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时,按照市政府批准的工伤保险分类行业基准费率执行。
2、费率浮动,从初次确定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缴费费率的第二年开始,属于二、三类行业的用人单位缴费费率在分类行业基准费率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浮动,浮动幅度根据用人单位一定时期内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总额(含全部费用)与缴费总额的比例确定。
拓展延伸
工伤保险缴费基数的确定与调整机制
工伤保险缴费基数的确定与调整机制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并调整工伤保险缴费的基础金额。其目的是确保工伤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基数的确定通常依据参保人员的工资收入、就业形式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等因素进行评估。基数的调整可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社会保障需求、劳动力市场变化等因素进行定期或灵活调整。通过合理确定和调整基数,可以保障参保人员的权益,提高工伤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结语
工伤保险缴费基数的确定与调整机制是确保工伤保险制度可持续和公平的重要保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基数通常根据参保人员工资收入、就业形式和地区经济状况等因素评估。基数调整可根据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等因素进行定期或灵活调整。合理确定和调整基数有助于保障参保人员权益,提高工伤保险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
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七条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伤保险的监督管理,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十一条 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跨地区、生产流动性较大的行业,可以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异地参加统筹地区的工伤保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行业的主管部门制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