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作者:郑 梅    转贴自:吴老师工作室    点击数:651

  《鹬蚌相争》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学生做“快速抢答”游戏(猜出图上寓言故事的名字:

  (1)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

  (2)掩耳盗铃(看谁能告诉我们它的道理。)

  (3)郑人买履(什么意思?这是我们刚刚学习过的。)

  生:告诉我们做事要动脑筋。

  师:这些道理你们都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文中.....

  师:课文中的故事里。寓言就是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学习课文

  齐读课题:鹬蚌相争

  师:要注意“蚌”这个字怎么写,师板书“蚌”字,在田格中写,边写边讲要领。“第三横最长,要感谢谁给它留出了位置?”(生:虫)

  师:你们想不想写一写?要注意“虫”字旁写在左边偏上的位置。要注意写字的姿势。

  学生在作业纸上写“蚌”字。

  再读课题。

  试着讲一讲这个寓言故事的意思。

  生:互相争执,谁也不让谁。

  师:你们见过鹬吗?(看图片)

  师:蚌生活在哪儿?

  生:生活在河里。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课文中的“河蚌”一词。

  师:你们真聪明,能联系课文中的词语来理解。

  把课文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文。

  两个伙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师:谁能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文。

  生1读。(师打出课件全文。)

  生:“谁”字读成“谁”了。

  师:两个字音都可以。

  师:鹬和蚌相争,结果怎么样了?

  生:一起被鱼翁捉去了。(师板书:一起被捉)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它们俩为什么不放开?

  生:它们俩为什么一起被渔翁捉走了呢?

  师:你们都会用“为什么”来提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鹬和蚌是怎么争的,一起来标画下来吧!

  学生默读,标画有关句子。

  指名汇报。

  生: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一个渔夫走来了,就把他们一起捉去了。

  师:这是他们怎么争的语句吗?

  生:第一句是,第二句是结果。

  生:“你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

  师:他找的是完整句吗?

  生:不是。

  师:画句要画完整,大家帮他补充出来。

  生:鹬生气了,说:“今天……”河蚌毫不示弱……活活地饿死。

  指名学生读。

  师:你从哪儿听出它们在争?

  生:从“今天”和“明天”听出来的。

  师:只是今天不放,明天不放吗?那后天呢?这是什么意思呀?——永远不放,直到对方被干死、饿死!

  指名再读一读。

  自由地再读一读。

  师:谁有不同的读法吗?也能读出它们各不相让。

  生读。

  生评:她在每个“不”字那里读得重。

  师:你听出什么了?

  生:谁也不放开谁。

  师:谁都不服谁。(师板书:毫不示弱)

  生:我想再创造一种读法。(生读。强调“干死”和“饿死”)

  师:它们互相之间都想争出个什么来?

  生:用生命在争,非争出个你死我活来。

  师:(染红两个“活活”)

  自由读文。

  指名学生再读这句。

  指名学生和教师互相读。(师读鹬,生读蚌。)(很生动)

  师:两个伙伴演一演吧。

  学生小组练习。

  指名两人读一读。

  师:鹬和蚌太温柔了,它们争起来了吗?

  再指名读。

  师:它们俩谁赢了?

  生:鹬赢了。

  师:实际上它们都没赢,让我们来帮一帮蚌吧。

  齐读蚌的话,那位读鹬的同学再读鹬的话。

  师:你们怎么反映有些慢呀,人们鹬都读完半天了,你们才说。再来一遍。

  再齐读。

  师读一遍。(声轻)我像你们那样大声喊了吗?我读出它们互不相让了吗?可以选择短适合自己的声音,不一定要大声嚷。再试一试。

  师:谁能不用大声喊,就能读出它们互不相让来。

  指名二生表演。

  师: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争的呀?

  生:从第一句话中看出的。

  生:从第二句话中看出的。

  师染红课件前两句。

  师:它们相争时想到会被一起捉去吗?

  生:没有。

  师:你们想到了吗?

  生:没有。

  师:现在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

  师:为什么呀?

  生:先要看看周围有什么情况再争。

  生:要随时警惕。

  师:警惕什么?

  生:危险。

  师:什么样的危险。

  生:我候告诉它们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

  师:你真有一颗宽容的心,连汉字都懂得谦让,何况人呢?

  生:

  师:结果被第三个人得到好处了吧。那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生:如果

  师:如果它们要像同学们这样聪明,那就不会被捉走了。

  师:你知道这个故事从哪儿来的吗?

  生:战国策。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妈妈让我背过一本书,书上说的。

  师:书真是我们的好朋友的。

  师:想听听吗?(师伴着课件读这个故事。三个人物:赵王,大臣,苏代出谋。)

  (故事略)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寓言故事演变成了一个成语,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最后说……

  师:你真聪明。能从故事中就知道这一成语。

  师:这个成语还有其他说法呢,出示: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师:你们想把这个故事变成课本剧吗?

  小组排练。

  指名小组台前表演。

  组一。(只是分角色读,没有表演。已下课。)

  专家质疑:

  娄湘生:

  今天在这节课上,为什么让学生花了这么多时间让学生读。你为什么让学生反复读?

  郑梅:

  我是想让学生读出不同的层次,来感受到其中的寓意,在反复的读中来体会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而不仅仅是进行说理,语文课还是应该以“读”为主的。我今天设计的课件可能有些内容没有展示出来,我在想,假如今天学生读得不好,我该怎么办呢?我可以把重点词语出示出来,逐字逐句地读,让学生提高,来体会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娄湘生:

  “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活活把你饿死”其实它的读法是多元的,还可以带着一种气人语气。不一定就像课堂上你所要求的那样,有可能是故意气它的语气。阅读课不一定只读够量,还要读出质。读法应是多元的。

  另外关于寓意:

  鹬蚌该不该争?什么该争?什么不该争?小日本鬼子占了我钓鱼岛我该不该争?.......

  来源:吴老师工作室  作者:执教:一师附小 郑 梅 笔录:吴琳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www.diyifanwen.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