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规定了假释的适用条件和限制。被判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执行二分之一以上刑期,无期徒刑的需执行十三年以上,且表现出悔改、遵守监规、无再犯罪危险,方可假释。特殊情况需获得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累犯及因严重暴力犯罪被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假释决定时还需考虑对社区的影响。
法律分析
假释的适用条件是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法律依据
《刑法》
第八十一条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拓展延伸
假释的申请条件和程序是什么?
假释的申请条件和程序是指被判刑的犯人在服刑期间,根据一定的条件和程序提出申请,以获得提前释放的一种法律制度。申请假释的条件通常包括犯人的行为表现、刑期执行情况、是否有悔罪表现等。程序一般包括填写申请表、提交相关证据和材料、进行面试和审查等环节。申请假释的结果将由相关法律机构进行评估和决定,最终决定是否准予假释。假释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犯人重新融入社会,但必须权衡社会安全和个人改造的因素。
结语
根据《刑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以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并且表现出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犯罪危险的情况。特殊情况下,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执行刑期的限制。然而,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在决定假释时,还应考虑犯罪分子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三章 提起公诉 第一百七十四条 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同意量刑建议和程序适用的,应当在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在场的情况下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
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需要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
(一)犯罪嫌疑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对未成年人认罪认罚有异议的;
(三)其他不需要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七节 假释 第八十二条 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的程序进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2012修正):第三章 刑罚的执行 第四节 减刑、假释 第三十二条 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符合法律规定的假释条件的,由监狱根据考核结果向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假释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审核裁定;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假释裁定的副本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