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 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2015年第7期 浅析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精神内涵 卢致苑 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赣南苏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越的革命斗争,苏区军民用山歌、民 歌、民谣等形式讴歌这段战斗生活,创作了数以万计的红色歌谣,每首歌谣都蕴含着苏区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内涵体现出 坚定信念、意志顽强、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无私奉献、勇往直前、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克勤克俭、 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联系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和团结互助、严守纪律的工作作风。 关键词: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精神内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央 红军,开创了以瑞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苏区人民在党 的领导下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艰苦卓越的斗争,赣南苏区 军民用山歌、民歌、民谣等形式讴歌这段战斗生活,赞美苏 维埃建设,创作了数以万计的红色歌谣,而每一首歌谣都蕴 含着苏区的革命精神。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革命斗争实践中锤炼出来的伟大革命 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史上的一座伟岸丰碑,蕴涵着丰富 深刻的内涵,凝结着赣南苏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精神的独特贡 献,具有永恒价值和旺盛生命力。具体来说这种精神的内涵 就是坚定信念、意志顽强、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无私奉 献、勇往直前、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 克勤克俭、以苦为荣的乐观主义精神;联系群众、同甘共苦 的优良传统和团结互助、严守纪律的工作作风。 坚定信念、意志顽强、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央 红军,开创了以瑞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在如火如荼的斗 争中,赣南苏区军民用山歌、民歌、民谣等形式讴歌战斗生 活,赞美苏维埃建设,创作了数以万计的红色歌谣,堪称中 国现代音乐文学史上的奇迹。赣南苏区红色歌谣传唱宣传了 我党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反映了中国革命阶段性的 历史进程,积淀着我党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以及自身建设的 先进经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一、赣南苏区红色歌谣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战斗性,它是 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生动地描绘了一九二七年秋收起义 到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开始长征这一时期的历史。一是以山 歌鼓励苏区人民踊跃参军英勇杀敌。如:《唱歌要唱革命 歌》:“山歌不是考声音,总爱革命意义深;革命不是取人 貌,总爱勇猛打敌人。”它把山歌负载革命的内涵,不以唱 的优美为考量,而是鼓励人们上阵杀敌为价值归宿。《欢送 红军》、《争先恐后当红军》、《送郎去当兵(十送郎)》 等,在“支红”、“扩红”中起到重要作用,赣南苏区人 民踊跃参军扩红,赣南子弟兵成为中央红军的基本力量。 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出击赣南时仅有3600多人,1933 年秋中央红军发展到了12.7万余人。中央红军的基本力量大 部分为赣南籍。赣南240万苏区人口中,参军扩红的有33万 余人,参加赤卫队、担架队、运输队等支前参战的有6O万余 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8.6万余人中,赣南籍红军达5万余 人,占中央红军总数的65%。二是苏区歌谣表达坚定的革命 理想和信念。如《登山行军歌》: “我们都是如铁的红军, 爬高山如平地,奋勇向前进;那怕他峰高坡陡谷深路又小, 迈步向前去,不要稍停留。勇猛地迅速地向前杀敌人,这一 次的胜利必定是我们!”,它将爬山行进中的细节“那怕他 峰高坡陡谷深路又小,迈步向前去,不要稍停留”与向前行 军切莫停留的前行目标融合起来,表达出奋勇向前的意志与 决心,体现出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三是赣南苏区百姓在红 军长征后,以坚持革命斗争的实践表现出自身坚定的革命信 念。红军长征后,反动军队对赣南苏区实行了残酷的烧杀抢 掠。但赣南苏区人民并未屈服,拿起武器跟随陈毅和毛泽覃 上山打游击,表现了赣南苏区人民坚定的革命信念。如《不 怕白鬼来烧楼》: “不怕强盗不怕偷,不怕白狗来烧楼,旧 楼烧掉不要紧,革命成功盖新楼。” 二、无私奉献、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赣南苏区人民舍生取义, 为着理想和信念,或刚正不阿,冒死请命;或毁家纾难, 精忠报国;或血染沙场,马革裹尸;或临危不惧,慷慨赴 难。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有着这样 的无数忠魂,不断激励着人们不屈不挠的斗志。赣南苏区歌 谣里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正是民族精神中至刚至大 的气节。如《死为人民也心甘》: “骑虎不怕上山,骑龙不 怕下滩;决心革命不怕死,死为人民也心甘”、 “真金不怕 火来烧,革命不怕敌人刀,砍了脑壳还有颈,砍断颈来还有 腰”,又如《上前线去》“我们少年先锋队,英勇武装上前 线。用我们的刺刀枪炮头颅和热血,坚决与敌决死战!…… 我们少年先锋队,英勇上前线。要把我们鲜红旗帜插遍全中 国,完成革命的胜利!”反映赣南苏区人民对敌人的仇恨, 对党的热爱之深,决心之大,它是革命的正气歌。赣南苏区 存在的那段时间和随后的游击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广 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 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不断弘扬的过程。仅赣南,1 3个苏 注:本论文为江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校级培育课题资助项目。课题号:RP201405 2 2015年第7期 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文学研究・ 区县总人口约240万,青壮年有50万,先后参加红军的有33 万余人,支前的有60多万。在牺牲的20余万人中,有名有姓 的烈士为10.8万余人,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l/16。兴国、 到,问寒问暖情意重”,把人们带到那如火如荼的革命斗 争年代。苏区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自带饭包,徒步下乡,脚 穿草鞋,访贫问苦,发动群众闹革命,他们密切联系群众、 关心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鼓舞苏区群众竭尽全力发展生 产,踊跃争先参加红军。这是对干部优良作风的形象概括。 在八年的苏区土地革命斗争中,在斗争条件相当艰苦 的条件下,红军上下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斗志,旺盛的革命激 情。如《团结歌》:“百条大路百条通,十人就有九人穷; 九个穷人团结起,何愁革命不成功”;又如《军民百姓一家 瑞金、于都、宁都等县的烈士都在1.6万人以上。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时过境迁,今 天当我们重读这些令人荡气回肠的红色歌谣,重温这段火红 的历史,并从这些红色歌谣里,追寻先烈们的足迹时,仍然 被其中充盈着的精神力量和英雄气概所深深地震撼,眼前似 乎就会飘起一片血与火的场景。 三、艰苦奋斗、克勤克俭、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人》: “一颗花生两颗仁,红军百姓一家人;红军本是老百 赣南苏区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军事上的“围 剿”,经济上的封锁,使得苏区的物质生活极为艰苦。但 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广大苏区军民始终坚持战 斗,保持着旺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看到红军打胜 仗》: “看到禾苗打了苞,肚子饿了也会饱,看到红军打胜 仗,缸里有米也会笑”,这是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集中 表现。 “好青年,青年战斗员,我们大家来节省,每天的伙 食吃三分,砍柴、种菜,不用钱买,艰苦来斗争。一分一分 来节省,节省经济帮助战争,好青年。”这首《青年节省 歌》的歌谣,是赣南苏区干部自觉行动起来,艰苦奋斗,勤 俭节约, “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革命战争”的真实写照。一 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和赣南苏区人民艰苦的生活,另一方面 直抒胸臆地传达了苏区军民不怕吃苦,以及藐视困难,以苦 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赣南苏区地瘠民贫,物质极度匮乏,部队缺粮少医, 加上敌人的封锁与“围剿”,红军和苏区百姓的生活异常艰 苦,当时医院里“最好的药是盐水、红汞、碘酒。每个伤员 只发两条绷带,写上名字,用了就洗,洗了再用。重伤病号 每天五分钱菜金,轻伤病号三分菜金,而医务工作人员只有 两分菜金,只能喝点酸菜汤。”在广大军民群众的心中,艰 苦的生存环境并不算什么,只要革命能够成功,只要能够打 倒国民党反动派,让穷苦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纵然是再多吃 一些苦,多受一些累,也不算什么。越是艰苦的环境却越锤 炼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正是这种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激励和鼓舞着苏区军民向着胜利、向着未来坚定 不移地迈进,它是苏区军民面对困难大气磅礴、豪情万丈、 从容镇定的真实写照。 四、联系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和团结互助、严守 纪律的工作作风 由于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苏 区的物资严重匮乏,广大军民的生活极其困难。所有干部, 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工作人员一律没有薪饷,每人每天只 发不到1角钱菜金和大半斤粮食。干部下乡或开会,必须自 带干粮。那首脍炙人口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山歌, “苏区 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 访贫农;苏区干部好作风,真情实意为群众,油盐柴米都想 姓,百姓也是就是红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反映出军民鱼 水情深,这是军民之间同甘共苦,团结友爱的真实写照。 “红军门前开过身,摆成一条长蛇阵,一样军装一样 枪,不知谁官谁是兵。”这首红色歌谣描述的是百姓们眼中 的红军形象,描述的是百姓亲眼所看到的事实: “一样军装 一样枪,不知谁官谁是兵”。这种“一样”,表现的是红军 内部的平等精神。在“一样”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官兵之间 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是官兵之间的同志关系,兄弟姐妹 的亲情。在赣南苏区,红军处处受到了群众热烈的欢迎和深 切的爱戴,红军平等待人的作风以及严明的纪律,让深受欺 压的百姓深深感到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 铁的军队需要铁的纪律。严格遵守军纪,绝对服从党 的领导,一切行动听指挥,是红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 法宝。在红军内部,官兵们总是把纪律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 位置。如《红军纪律歌》: “红军纪律最严明,爱护老百 姓,到处受欢迎。公买公卖不相欺,保护小商人;行动听命 令,决不胡乱行;说话要和气,开口不骂人,无产阶级工农 群众个人都欢迎。红军纪律最严明,出发与宿营,样样都记 清,上门板,捆禾草,房子扫干净,借物要送还,损坏要赔 银;大便找厕所,不搜俘虏身,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家照此 行”,此歌在红军队伍里广为流传,成为规范红军战士言行 的座右铭。为我们认识红军当年秋毫无犯的纪律,提供了真 实鲜活的材料。 参考文献: [1]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6(1)。 [2谆B德宏.苏区精神的内涵和特点[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 (1). [3】彭玉兰.论赣南地区红色歌谣的艺术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 (3). [4】姚莉苹.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精神内涵探析[J】_文史博览(理论), 2010(8). [5]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红色歌谣[C1.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6】钟俊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一以歌谣和戏剧为重点的考察[e1.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