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为“上古之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春秋》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被后人看做是一部有“微言大义”的经典。 《左转》(记事,右史) 原名《春秋左氏传》,别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先秦时期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宏大的一部历史著作。 《国语》
第一部国别体史,以记言为主。 《战国策》
一部分国记事史书,国别体杂史著作,单独成篇。 2、《孟子》气势浩然,辩锋犀利。巧设机辟,善于辩论。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 《庄子》 寓言十九 艺术特色:
1.用寓言连缀成篇,以形象直接说理。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想象奇特,形象新奇。 3.拟容取心,善用比喻。 4.感情强烈,爱憎分明。
5.辞章华美自然,文风浩荡恣肆。
6.篇章结构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轮辐式的结构。即围绕一个中心论点,用表面上各自独立的材料连缀成篇。 3、屈原的创作 《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离别的忧愁;遭受忧患。 《九歌》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歌的形式创作的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 《天问》,天下奇文,怀疑精神和大胆否定意识。第二长篇抒情诗,172问。
1、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
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过渡,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2、司马迁《史记》,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班固《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孔雀东南飞》,男主人公:焦仲卿 女主人公:刘兰芝 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壁” 《陌上桑》,女主人公:秦罗敷 侧面烘托手法,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汉乐府诗歌为叙事诗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 古代文学上,“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而且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2、建安文学蓬勃发展的孕育因素:
首先,建安作家经历了汉末的大动乱,许多人卷入了战乱的漩涡,有的甚至被推到社会底层。
曹操固不必说,他的大半生在战争中渡过,曹丕、曹植也都有过戎马生活的经历。王粲举家被迫由洛阳迁徙长安,后来又被迫流寓荆州,亲眼见到了人民流离失所的惨象。女诗人蔡琰的命运更苦,在董卓之乱中被掳,陷身胡地十余年。这些历经战乱的社会经历,使文人们扩大了视野,体察了民情,故其诗歌具有较充实的社会内容和作者的真情实感。
其次,作家解除了儒家思想的束缚,勇于进取。东汉盛行阴阳五行和谶纬神学(谶:chèn,迷信的人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在建安前后,已失去了原有的统治地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士大夫们探寻新的治国安邦之术,思想异常活跃。曹操讲刑名,用人唯贤,不拘门第品格,代表着一种新的时代思潮。文士们则托主自效,积极追求建功立业,表现了一种不同于东汉儒士的人生观。 再次,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现实生活是文人创作的土壤,民间文学是文人创作的重要营养。汉乐府民歌的写实精神及叙事抒情的艺术技巧,大大吸引了建安诗人。
曹操首开向汉乐府民歌学习的风气,他的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志·武帝纪》),建安作家的诗歌几乎没有不受汉乐府民歌影响的。 其四,曹氏父子的倡导和带头创作。
曹氏父子既是政治上的权势人物,又是文坛盟主。他们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如“七子”、杨修、蔡琰等人都被招至邺下,形成一个富有生气的文人集团。他们彼此唱和,互相切磋,凤鸣鸟啼,百花斗艳,形成了建安文学的繁盛局面。 3、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1.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蒿里行》2.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 。 明·钟惺评《蒿里行》:“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4、建安七子
王粲:在七子中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 5、风 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骨,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
建安风骨:即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1)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2)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3)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明朗舒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建安文学志远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7、左思:咏史
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抒怀。名为咏史,实乃抒怀。 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传统。
8、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开创了田园诗派。这些田园诗到后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结合,形成了绵绵不绝的山水田园诗派。
《咏荆轲》诗完整地叙述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对他奇功不成深自惋叹。“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现了诗人无限仰慕之情。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 9、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韩凭夫妇,干将莫邪)轶事小说《世说新语》(过江诸人)
1、唐代文学(主要是唐诗)繁荣的具体表现 1. 作家队伍庞大,作品数量众多。 2. 文体齐全。
1)诗歌体裁完备,诗歌的发展,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近体诗中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体诗中的古风、七言歌行争奇斗艳。
2)散文方面,由于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出许多传记、游记、寓言、杂说等新型短篇散文。 3)小说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打破六朝志怪小说格局、独具机杼、富于文采与意想的传奇作品。话本小说也已经产生。
4)变文一类通俗讲唱文体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5)词从民间到文人,从萌芽到成熟,更为后代文学的新发展开拓了道路。 3.内容上,反映的生活面更广阔,各个领域都有涉略,题材博大浩瀚。 4.艺术形式完美,各种文体作品形象鲜明,各具特色。风格绚丽多姿,出现了“盛唐气象”。 唐代文学(主要是唐诗)繁荣的一般原因。
更为根本的还是决定于文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 一)政治、经济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国势强大
1.国家统一了。经过了将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的痛苦之后,隋唐时代终于实现了人民所渴望的国家的统一。
2.政治上:隋唐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的地位,不得不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在政策上不得不照顾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限制豪门士族的势力。
正由于这一系列生产关系的调整变化,唐代国家迅速强大起来。
3.采取一系列经济政策,经济繁荣
1)从贞观至开元一百多年中,农业、手工业生产不断上升。 2)城市的空前繁荣,更标志着当时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
3)对外交通也非常发达,陆路有北、中、南三条路通往中亚和印度。 4.用人上实行科举,选取官吏
正因为采取这一系列政策,唐代走至中国封建社会的顶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所以唐代诗人胸襟博大,追求浪漫;唐诗风格浑涵,唐诗境界浩渺,唐诗气势逼人,唐诗意象丰赡;唐诗洋溢着生命、青春、自信。 二)开放的文化环境 1.南北文风的融合
盛唐的诗歌,中唐的古文,正体现出南北文化汇流的汪洋浩瀚的局面。 2.中外文化的交流
三)儒、佛、道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四)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
五)唐代文学的繁荣,也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的结果。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光辉传统的建立和发展,不同思想倾向的表现,不同题材领域的开拓,不同文体特征的探索,以及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手法技巧的革新,都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财富,同时,也留下了不少深刻的教训。
六)更值得重视的是唐代作家对文学遗产所采取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 2、“初唐四杰” (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 3、陈子昂: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4、王维(摩诘、右丞)
1、王维诗的画意:王维是个会画画的诗人
2、王维诗的音响 3、王维诗的禅味
4、《山居秋暝》为王维山水诗名作,是“诗中有画”的代表。 5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6.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是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吟咏对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杜牧的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寓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
7、李商隐无题诗的一般特征。
A李商隐的无题诗即爱情诗,因大多无题目,故谓之“无题”,也有截取诗开头两字为题的,如《锦瑟》。
B这部分作品,很少描写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常常通过意境的渲染和刻画,表达一种复杂难言的生命体验,透视出希望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着的追求与绝望的悲哀相交织的矛盾心理。
C它们或赞爱情的忠贞不渝,或怅对方的远隔难寻,或慰心心相印,或抒相思之苦痛,或惜见面匆匆。
D想象丰富,寄托遥深,善用比兴,善用象征,善用典故,感情真挚,语言典雅。但同时造成了这类作品的晦涩难懂,不易捉摸。因此,人们把他这类诗的风格概括为“深情绵邈,含蓄蕴籍。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李白的诗歌融入个性特征,将屈原、庄子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加以创造性发展。
1.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2.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
3.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4. 李白诗中既有雄奇壮伟的意象,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因而,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5.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俊逸”,是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其诗语言,绝句多清新隽永、明快自然,歌行多纵横飘逸、流畅自然,可谓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白居易(唐代诗人中诗歌作品最多)诗歌分为四类: 1.讽谕诗 2.感伤诗(《长恨歌》和《琵琶行》)3.闲适诗 4.杂律诗
互见法
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建安风骨
它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左思风力
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富有反抗精神。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借古人古事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和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慨,名为咏史,实乃抒怀。他的诗歌借古讽今,恰当深刻,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这种精神,这种艺术特色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盛唐边塞诗派(高岑诗派)
与王、孟等山水诗人同时出现于盛唐诗坛的,有一群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他们较热衷于人世间的功名富贵,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非常自信和自负,颇有横绝一世、骏发踔厉的狂傲之气。尽管他们入仕后的境遇与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反差甚大,颇多失意之感,但仍不失雄杰之气。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这群个性鲜明的豪侠诗人,多为进士出身的寒俊之士。
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 新乐府诗派(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乐府诗派主要有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和王建等人。 韩孟诗派
韩愈、孟郊是中唐另一流派的著名诗人,他们对现实不满,对人民表示同情,写诗在遣词、布局上花了不少功夫。他们提出“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这样明确的理论主张,有崇尚雄奇怪异之美的美学追求 。韩愈和孟郊是诗派的领袖,较重要的成员还有卢仝、马异、刘叉、皇甫湜shí等人。
韩愈的诗雄健壮丽而散文化,《八月十王夜赠张功曹》、《山石》、《调张籍》都是名篇。 孟郊的诗造意深远,风格奇警,一曲《游子吟》,感动万人心。 “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 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即事名篇”
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兵车行》、“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甫“即事名篇”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忧“人生苦短”。二忧“求贤不得”。三忧“功业未就”。
1)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统一天下。 2)比兴手法 3)八句一个层次,感情迂曲幽深,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
咏史 · 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是一首强烈抨击门阀士族制度的诗歌。以自然现象喻社会现象,以古喻今,对士族门阀制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前四句,隐而未显,富讽刺于含蓄之中。 当中四句,化隐为显,情感迸发。最后四句,对比具体化。反问有力,发人深思。诗歌比喻贴切形象,援古证今,批判深刻有力。气势连贯,转接自然。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析题。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此诗是咏雪送人之作。 2.开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
3.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
“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 4.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
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 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 5. 结尾:“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
6.“雪”的意象: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1)本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2)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 出师。第二段八句写 战败。第三段八句写 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 死斗 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概括《燕歌行》艺术成就
1)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高超驾驭能力。2)抒情意味浓郁的边塞自然环境摹写和战斗生活气氛渲染。3)大量运用对比手法。4)悲壮风格的表现及其感情基础。5)以律句、对仗等近体诗的方法来写古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