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数学课堂
作者:庄景霞
摘要 要学好数学学科需要的是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因此,小学生常觉得数学枯燥、抽象,教学中,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结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重现思维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扫清学习障碍,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好数学。
关键词 教学情境 课堂结构 思维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畏难情绪。的确,“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由此可见,要学好数学学科需要的是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但从人类数学思维系统的发展来说,小学生更多的是形象思维,数学的学习就显得抽象而枯燥。当前,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计算机、班班通都进入了课堂,网络的便捷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说,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数学课堂迎来了它的“春天”。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激趣情境
很多时候,数学老师自以为很认真地研究了教材、大纲,很认真地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备了课,很精细地把教学内容讲通讲透,课堂上是重点内容反复讲、难点内容反复练,以为这就是一节好课,就能让学生学好数学。可是,学生在这样“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怎么可能提起学习的兴趣?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塞给的知识,这样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压迫,一种消极的接受,久而久之,还可能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
厌烦。当计算机等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它的辅助功能明显而强大。老师可以通过班班通下载课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制作课件。多媒体课件漂亮、生动,刺激着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官,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课件情境中,容易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利用同学们都爱看的动画人物——美羊羊和喜洋洋,学生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美羊羊和喜洋洋争论的情境——它们各画了一幅画,都争着说自己的画比较大,到底是谁的画面积大呢?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们说:“美羊羊的画比较长,美羊羊的画面积大!”,有的说,“不对,喜洋洋的画比较宽,它的画比较大!”就在同学们热火朝天的争论中,老师说:“到底是谁的画面积大呢?我们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此时课件中出现方格图。通过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中。又比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师同样创设了一个情境,“有一天晚上,图形王国里传来了阵阵的争吵声,原来是两个三角形在争吵。”这时课件里出现一大一小两个三角形,大三角行说它的内角和比较大,小三角形不服气,老师问:“到底是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比较大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开始进行今天教学内容的探究。不难想象,这样的数学课,如温暖的春风拂过每个孩子的心,学生怎能不喜欢上数学!
二、巧用多媒体,优化课堂结构
计算机辅助教学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一次现代化的大变革。老师可以利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搜索到大量的信息,增加了课堂的教学容量,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上老师使用课件教学,既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避免在课堂的某个教学环节上浪费时间,能为学生练习、思考提供更多的时间,带来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课前的复习,很多老师会设计口算练习,在进行电子备课时,老师可以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的编写程序,有了这个程序,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的要求无限量地提供题目,
并且具有判断学生输入答案正误的功能。如果我们在形式上做进一步的修饰,比如设定答题时间,让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同学们可以与电脑比速度,这样同学们可以边玩边学习,既节省抄题目在黑板的时间,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本中的轴对称图形分别是枫叶、蜻蜓、和天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只看这三幅图,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感性刺激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枫叶并不常见,城里的孩子也很少见到蜻蜓,更别说天平了,根本是孩子生活中极少接触的东西。为了上好这节课,老师可以从网上寻找贴近孩子生活的轴对称图片,比如飞机、剪刀、五角星等等,内容方面涉及卡通、动物、人物、用品、建筑物等等,同时我们还可以对这些图片进行分类,有轴对称图形,也可以有中心对称图形。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大量图片,量上足以对学生构成强烈的感性刺激,质上则因为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必须学好它,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说,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化抽象的概念知识为具体形象,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同时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被不断的激发起来,能轻松巩固已经学得的知识。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同一场场春雨,滋润着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心灵。
三、巧用多媒体,还原思维过程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同步进行参与学习,通过课件能够将教学内容更生动,更具体的呈现出来,难点问题可以反复出现,或者慢动作出现,学生闻声、见形然后入其境,思维过程随着课件慢慢展开,在丰富感知的刺激下,能更快、更准、更深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尤其是教学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时,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可以更形象感知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如果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理解会更深,从而能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如教学“轴对称”
的概念,教师在课件里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蝴蝶,课堂伊始,蝴蝶翩翩而入,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漂亮的蝴蝶吸引住了,课件里,蝴蝶的翅膀在飞翔的过程中不断的重合,眼尖的学生发现了这一现象,由此,教师引入 “轴对称”的定义,相信此时“轴对称”已经深深打入学生的脑海。这时,再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生活中还存在像这样的轴对称现象吗?学生受课件里蝴蝶不断重合的启发,发言非常踊跃。接着,老师的课件上出现了两个成轴对称的三角形,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这两个对称三角形通过不同的移动,组合出了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学生既高兴又好奇,兴趣盎然地在老师的指导或小组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正确掌握了对称点、对称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能利用这些对称图形,让学生了解对称点与对称轴的不同概念,了解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这么说,此时课堂上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的深刻印象,如同敲响的春雷,唤醒了学生思维的春天,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起机械化的死记硬背,效果要强百倍。
总之,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而学生思维以形象性为主,这是现实存在的无法避免的一个矛盾,但是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班班通,有了互联网,这个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所以新教学形势下的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学会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重现学生思维形成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扫清学生学习的障碍,让学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在充满动态与生机的数学课堂中快乐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