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和狭义)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三层含义: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何长远的指导意义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
及其具体体现(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第一章:唯物辩证法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朴素的、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自觉的、系统化的、理论化(哲学) 联系:哲学是世界观中的一部分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对其不同回答形成哪些不同的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哲学的最高问
题) ————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哲学的认识论问题.不同回答产生: 可知论 不可知论
3、哲学史上关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些不同派别 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 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 产物或表现
4、哲学史上关于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些不同观点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分别是什么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6如何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否认这种不可分割性会导致哪些错误观点。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割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 就会导致两种错误倾向: 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实践意义
内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实践意义: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类的实践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8、实践的内涵、基本特征、实践对于人的重要性
实践的内涵:A.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B.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对于人的重要性: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9、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A.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0、规律有哪些特点(尤其掌握客观性的具体表现)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第四,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的表现
第一、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意志任意改变。
第二、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必然的联系,是铁的法则,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即不可违抗性。
第三、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作为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也必然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容观的,从而决定了规律也必然是客观的。
11、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A、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人类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C、现实意义:社会历史趋势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经过反复实践,我们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所以,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在于主体选择不能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背道而驰。
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或两大基本观点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4,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 15、如何理解发展的实质和过程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过程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具体表现: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6、事物发展的三大根本规律是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7、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
其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
(一)统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
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2)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8、质量互变规律: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生活中如何坚持和运用好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的渗透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19、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0.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分别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哪些方面(动力和源泉、形式和状态、方向和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形式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方向和道路 第二章:认识论
1、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的发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割裂这种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分别会导致哪些错误。
1.感性认识:(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2)感性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3)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2、理性认识:(1)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2)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3)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犯教条主义错误,犯经验主义错误
4、为什么必须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条件:
(1)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5、如何正确认识人类认识运动的发展过程,割裂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会导致哪些错误。
A.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从认识客体看: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客体的本质有一个不断显露的过程,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2)从客观条件看: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范围、科学技术条件都是人们认识发展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看:总是历史的、具体的人,知识水平、立场、观点和认识能力局限性在所难免。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
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是什么
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历史观和唯心历史观的唯一标准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
定的条件下回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构成以及各自的核心要素
生产力的构成: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经济管理,科学技术,教育。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的构成: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时最基本的,最核心的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所揭示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
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自的含义和构成,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什么。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的构成: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国家政权是核心 8、国家的起源、特征、实质、职能、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①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②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③ 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所揭示出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 的调整或变革,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 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10、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的具体表现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 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11、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包括哪些因素、各自的作用程度是什么 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力量
D、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一重要动力 E、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2、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它带来的现实启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启示: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3、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人类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2)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4、 如何正确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该原理对执政党有什么启示?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根本对立: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唯物史观,群众史观。
B.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启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及其途径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
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途经: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才要求在交换商品是等价交换 3、如何正确理解“商品”及其二因素的性质和特点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
5、如何理解“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统一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在一个商品之中,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其中的任何一方就不成其为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面:具有使用价值、是劳动产品、是用来交换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对立性):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6、如何理解劳动的二重性,它们如何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7、商品价值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分别是什么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量同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有密切关系:形成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表现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和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9、商品价格受哪些因素影响 价值决定价格;供需影响价格。
10、为什么最后要由黄金、白银来固定充当货币角色;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商品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表现出来,它经过了交换价值最后到货币形式,揭示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商品价值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许多商品表现出来;一切商品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或银表示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币;货币是特殊商品。
11、货币的各种职能对货币形式的要求,以及这些职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内在尺度;外在尺度。2、流通手段:物物交换;商品流通。3、贮藏手段: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的职能就是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贵金属货币或者贵金属条块;能起蓄水池的作用。4、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清偿债务、缴纳赋税与租金、发放工资等方面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使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扩大。5、世界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支付国际收支差额;购买外国商品;作为财富在国家间转移。
12、货币出现后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货币产生后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商品和货币两极:
1、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2、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它将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发展为外在商品与货币的对立;一切商品只要转化为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所以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3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1、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15、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
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转化成了资本。 16、什么条件下劳动力才成为商品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
劳动者须一无所有: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
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17、通过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得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是什么
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资本流通第一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到这样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具有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能力,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什么;其“一定点”指的是什么点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19、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了哪几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20、如何全面理解资本的本质
1,自然属性: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和物。要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
2,社会属性: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本质体现的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21、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尤其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所指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划分标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C)。原有价值转移 价值量,没有变化。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使预付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V)。使原有价值增值, 产生剩余价值。
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所指: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B: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剥削率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公式:
剩余价值率(剥削率m′):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 mˊ=m/v ——物化劳动形式 mˊ=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活劳动形式
22、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分别如何实现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提高劳动强度;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3.超额剩余价值如何获得,它和相对剩余价值是什么关系
超额剩余价值: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 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都能获得。 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不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2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三个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剩余价值、资本积累, 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
积累的唯一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依次促进) 25、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对社会有哪些影响 第一、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两极分化重要原因 第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2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一般呈什么发展趋势,其含义是什么。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无止境追求剩余价值。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 : V。
27、资本循环过程中采取了哪些职能形式;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1. 货币资本 2.生产资本 3.商品资本 必要条件是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共存 2.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28、影响企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加快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
1.资本周转的速度: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有资本和流动资本。 -缩短资本周转的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29、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标准,以及它们各自的内容和彼此的区别 生产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慢 30、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固定资本的磨损和折旧有何影响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两种:
(1)有形磨损也叫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在生产中因正常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2)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间,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它分为两种——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由于出现新技术核心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折旧:指固定资产由于使用磨损或陈旧等因素,价值降低。固定资产折旧是依据收益期(折旧年限)系统分配固定资产价值(原始购置成本或现时重置成本)的过程。
3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3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大基本理论前提是什么
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和每部类产品的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创立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个重要前提。
33、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完成几方面交换;其中最关键的是哪方面 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
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前提; 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关键。
3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分别是什么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基本条件 : 基本条件:Ⅰ(v+m)=Ⅱc,即第一部类的不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应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
这一公式体现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要正常进行,两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 :在社会总资本中,必须为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提供追加生产资料,以及提供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35、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规律是什么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规律:
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否则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会遇到困难,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会产生。 36、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必须区分哪两个概念 劳动力和劳动这两个不同的范畴 37、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二者是什么关系
当剩余价值不是变现为可变资本,而是变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
关系: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
利润是剩余价值观念上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产生来源。
38、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如何计算,以及二者的关系
概念: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m’=m/v 利润率:p’=m/c+v
区别:①内容不同:m’:剥削率p’: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②数量不同:m’>p’ 二者的联系:p’为m’的转化形式 39.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其实质是什么 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趋于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 =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 = 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实质:1、平均利润形成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瓜分的结果。2、各个部门所得的利润量与生产剩余价值不一致,但整个社会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相等的。 3、 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40.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被分割为哪些形式分配到 各资本家手中
剩余价值的分割:地租,银行利润,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利息。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 1、垄断如何形成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
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有哪些不同 垄断竞争 自由竞争 竞争目的 :获得垄断利润
获得超额利润
竞争手段: 经济手段、非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
竞争范围: 国际市场、经济领域及以外的领域 国内市场、经济领域 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是谁;它如何实现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 金融寡头:掌握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统治方法: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 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是战争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6、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的主要手段有哪些?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如何实现这些调节?
宏观调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微观规制: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 7、为什么垄断资本向国外输出是必然的
1)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
1.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2.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3.争取商品销售市场 4.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2)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与垄断资本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机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8、资本输出有哪些基本形式
从资本形态看: 1.借贷资本输出 2.生产资本输出 3..商品资本输出 从输出的资本来源看:1.私人资本输出 2.国家资本输出
9、经济全球化有哪些表现
1.贸易全球化 2.贸易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10.如何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 1 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2 生产网络化的体系形成投资外向化日益凸现 3 贸易自由化的范围扩大 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速4 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消极作用: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相对落后的体制等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
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长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经济全球化更青睐于发达国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