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题测试含解析

来源:九壹网
专题十二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专题测试卷一 时间:60分钟 分值:72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最近京东的管道胶囊快递配送视频曝出,快递被装进连接5G的智能胶囊盒子,通过地下管道以磁动力完成动能转化,从仓库运到中转站,再运到小区楼下快递点,最后交由AI智能机器人送达,地下物流可能成为现实。据此完成下题。

1.实施这项快递运输,哪项不是重要技术 ( ) A.GIS B.GPS C.5G D.RS

答案 D 由材料可知,这项快递运输主要是点状物体的传送,而RS是对面状地物信息进行捕获的技术,故D选项符合题意。快递要选择、规划合适线路,需要用到GIS;快递物品在中转、投递过程中都要准确定位,则需要GPS技术;“连接5G的智能胶囊盒子”,说明需要5G技术支撑。

5G基站是新一代小型设备,覆盖范围相对较小;数量可能是4G的2~3倍,光纤用量将比4G多16倍;选址难度较高,需要通过勘察设计和系统仿真,提高基站选址效率和覆盖效果。据此完成下题。

2.5G基站选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B.GIS C.GPS D.数字地球

答案 B “选址难度较高,需要通过勘察设计和系统仿真”,说明要分析、比较等,则要用到GIS技术。

3.为及时查询快递物品位置和派送情况,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 D.全球定位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

答案 B 获取快递物品的位置使用的是全球定位系统;货物的运输和派送情况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动态分析。

( )

1

重庆轻轨李子坝站位于李子坝正街39号商住楼6—7层,因其“空中列车穿楼而过”而成为蜚声中外的“网红车站”。车站与商住楼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用,采用“站桥分离”的结构形式。据此完成下题。

4.确定轻轨站点的分布和发车频率主要运用 ( ) A.GP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答案 B 要确定轻轨站点的分布和发车频率需要分析客流量的时空分布情况,需要用GIS,故B项正确。RS主要用来获取地理信息,GPS主要用来导航定位,数字地球是一个地球的数字化模型,故A、C、D项错误。

我国某地形区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1月均温为-21℃~-18℃,7月均温为21℃~22℃。下图示意该地形区1954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关于该地形区耕地面积变化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土壤贫瘠,广种薄收 ②大量外来人口涌入 ③国家对粮食的大量需求 ④该地区人多地少,人口压力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根据材料,该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可能是东北地区。根据图例,与1954年相比,2005年该地形区耕地面积明显增加,变化原因可能是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耕地需求增

2

加,②对。东北地区土壤肥沃,①错。国家对粮食的大量需求,在东北平原建设商品粮基地,③对。该地区地广人稀,④错。C对,A、B、D错。

6.调查2005年该地区土地利用情况时,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遥感技术 B.数字地球 C.卫星导航技术 D.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 A 调查2005年土地利用情况主要利用遥感技术,遥感技术侧重于监测。 读世界上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7.甲地区与丙地区相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地同时处于高温期 B.两地同时处于多雨期 C.甲地高温期时丙地处于多雨期 D.一年中甲地最高气温比丙地最高气温低

答案 C 读图,根据该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可以判断图中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甲地区位于北半球的地中海沿岸,丙地区位于南半球的南非西南沿海。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而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因此甲地高温期时丙地处于多雨期,C正确。 8.当乙地区处于少雨期时,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江淮准静止锋活动频繁 B.适合去南极旅行

C.索马里沿岸洋流自南向北流 D.墨西哥湾地区受飓风影响较大

答案 B 当乙地区处于少雨期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江淮准静止锋活动频繁时期是6月份;适合去南极旅行时期是南半球夏季;索马里沿岸洋流自南向北流时,北半球是夏季;墨西哥湾地区的飓风多发生在北半球夏秋季节。综上分析,B正确。

关键点拨 本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广泛,关键是判断出题目设问的季节。然后根据南北半球的季节,逐一判断每个选项。

3

内蒙古阿尔山市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并且是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下图示意阿尔山市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阿尔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原因是 ( ) A.草场退化 B.森林资源枯竭 C.土地污染 D.煤炭资源枯竭

10.最适宜阿尔山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 ) A.航空航天及相关旅游业 B.化石能源产业 C.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 D.绿色、特色食品加工业

答案 B D 本题组以内蒙古阿尔山市资源枯竭为背景,考查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等相关知识。阅读图文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蕴含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第9题,读图可知,阿尔山市位于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是我国重要的林木生产基地,从而推断其被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原因应是森林资源枯竭,B项正确。第10题,接上题分析,阿尔山市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大兴安岭拥有绿色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野果、野菜、食用菌资源,适合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业,D正确;阿尔山市作为一个山区森林城市,不具备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高技术水平,也不具备发展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的水热条件,A、C错误;阿尔山市没有大量化石能源,因而不能发展化石能源产业,B错误。 位于大理的白族民居很有特色,图1为该地白族民居的“三房一照壁”平面布局示意图,中心是天井,恰好形成一个四合院;图2为该民居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

11.“三房一照壁”的格局有利于 ( ) A.收集雨水 B.防风、防寒 C.保温、保暖 D.通风散热

答案 B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理多风,每年出现大风日数较多,且风力强,从风频图可以看出当地常年吹偏西风,当地人就将正房坐西向东,门窗都开在向东那面,风从屋后吹来,自然不易进入室内。厢房和照壁可阻挡从其他方向吹来的风。照壁漆成白色,可反射日光,为正房提供充足的光线。“三房一照壁”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因此“三房一照壁”的格局有利于防风、防寒,B正确。

12.民谚说“大理有三宝,鹅卵石砌墙不会倒”,当地居民多采用鹅卵石砌墙的主要原因是

( )

A.追求美观 B.技术简单 C.原料丰富 D.防风防水

答案 C 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鹅卵石来砌墙,也是白族建筑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白族劳动人民由于长期使用鹅卵石筑屋,一方面积累了一套传统的砌筑经验,另一方面又处理了每年从苍山十八溪随山洪冲下积存的大量鹅卵石。故选C。

我国传统拱桥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图1为陡拱桥,桥洞高、桥面坡度大;图2为直拱桥,散肩大拱、桥面平坦。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13.影响传统陡拱桥与直拱桥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河谷宽度 B.河流水量 C.人口密度 D.交通方式

答案 D 我国传统交通运输方式为南船北马(南方河网密布,水运方便,北方地形平坦开阔,陆运方便),陡拱桥是为了适应内河航运,桥洞高,利于船只通行,桥面上大多数为步行通道;而直拱桥主要是为了沟通河流两岸,便于车马在桥面通行,D正确。而河谷宽度、河流水量、人口密度与拱桥形态关系较小,A、B、C错误。 14.我国传统陡拱桥分布密集区最可能位于 (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5

C.长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

答案 C 结合上题可知,陡拱桥以便于船只通行为主要目的,长江三角洲发展历史久远,历史时期经济发达,河网密布,内河航运繁忙,所以,陡拱桥分布较多,C正确。四川盆地、华北平原河网较稀疏,珠三角地区历史上人口较长三角稀少、交通需求较低,A、B、D错误。 疑难突破 中国石拱桥因南北河道性质及陆上运输工具不同,所以形态不同。北方大多为平桥(或平坡桥),实腹厚墩厚拱。南方水网地区则为驼峰式薄墩薄拱。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了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下图为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5.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 ( ) A.地势第三级阶梯 B.东部季风区 C.内流区 D.东部经济地带

答案 B 根据示意图分析可知,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B项正确;地势第三级阶梯只有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大别山区和罗霄山区,A项错误;内流区分布较少,C项错误;东部经济地带分布也较少,D项错误。 16.有关精准扶贫措施合理的是( ) A.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打造商品粮基地 B.罗霄山区大力发展立体农业 C.西藏自治区发展灌溉农业 D.六盘山全面实施生态移民

6

答案 B 罗霄山区地处东南丘陵地区,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精准扶贫合理,B项正确;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适合大力发展林业,A项错误;西藏自治区适合发展高寒农牧业,C项错误;六盘山可以适度实施生态移民,D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24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小明到太行山深处的涉县王金庄进行研学旅行,他在日记中写道:清早起床,沿着陡峻的石板路往上走,看到村民们纷纷赶着驴上山耕作,体型矮小的驴背上驮着农具和一天劳作所需的生活必需品,抬头望去层层梯田,犹如天梯……来到石头砌成的田埂旁,发现田埂边缘种植了稀稀疏疏的花椒树。花椒树是一种落叶灌木,根系发达,叶片小,耐旱、耐贫瘠,其果实是很好的烹饪佐料。环顾四周,田间地头散落着一些石头砌成的简易小屋,当地人称之为庵子……图Ⅰ、图Ⅱ分别为小明拍摄的涉县王金庄石堰梯田和石屋照片。

图Ⅰ

图Ⅱ

(1)分析王金庄发展石堰梯田的原因。(6分) (2)简述村民主要用驴运输物品的原因。(6分) (3)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特点,推测庵子的作用。(4分) (4)分析梯田边缘种植花椒树的意义。(8分)

答案 (1)地形坡度大,耕地面积小;石堰固坡,有利于保持水土;石料丰富,便于就地取材。

(2)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以农产品运输为主,运量小;驴体型小,适应山区负重爬坡;投入小,运输成本低。

(3)遮阳、避风雨,临时休息;存放农具。

7

(4)花椒根系发达,有利于固土护坡;花椒叶片小,不易遮挡其他农作物的光照;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可增加农产品种类,增加经济收入。

解析 (1)发展石堰梯田的原因应该从“石堰”和“梯田”两个角度回答。“石堰”要考虑到石头的来源,梯田则一般分布在山区,可从保持水土的角度回答。

(2)村民主要用驴运输物品的原因,一要从驴本身的特性回答,二要考虑当地的交通状况,三要考虑驴的运输量和运输成本。

(3)庵子即石屋,材料中提到“田间地头散落着一些石头砌成的简易小屋”,因此要考虑这些石屋分布在“田间地头”的主要作用。联系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即可得出答案。

(4)在梯田边缘种植花椒树的意义,主要从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回答。 解题指导 此题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解答此类试题时,一方面要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另一方面要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专题测试卷二 时间:50分钟 分值:62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国内外学者运用智能交通卡数据(SCD)研究多个城市轨道交通的热点问题。地铁智能交通卡数据记录了智能交通卡卡号、刷卡进站站点、进站时间、乘坐线路、刷卡出站站点、出站时间。基于这些数据,研究人员以半小时为时间间隔统计了2014年4月14日北京市进入和离开地铁的乘客数量(下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三题。

1.运用地铁智能交通卡数据进行地铁客流时空分布研究具有的优势不包括 A.数据详细地记录了居民出行的全部轨迹

8

( )

B.数据结构简明,只包含地铁出行的客流

C.以地铁站点信息为基础,可兼容其他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D.数据详实、精确地记录了乘客的检入和检出时间与地点

2.根据客流量最高峰值的对比,可知北京地铁客流量的晚高峰拥挤程度低于早高峰,这是由于 ( )

A.乘客上班出行时间弹性较大 B.乘客上班的交通方式更加多样 C.乘客下班的交通方式更加多样 D.乘客下班出行时间弹性较大

3.从出发与到达时刻客流量的相关度,可以推测出大部分乘客的乘车时长约为 ( ) A.半小时 B.2小时 C.4小时 D.10小时

答案 A D A 第1题,地铁智能交通卡数据,只能统计使用地铁出行的客流;其数据详实、精确地记录了乘客的检入和检出时间与地点;以地铁站点信息为基础,可兼容其他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但不能详细地记录居民出行的全部轨迹。综上分析,A项符合题意。第2题,乘客上班时间比较固定,上班出行时间弹性较小,A项错误;乘客上下班时,可供选择的交通方式是一样的,B、C项错误;乘客下班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错开高峰期,时间弹性较大,D项正确。第3题,读图比较可知,早高峰的到达时刻比出发时刻延迟半小时,据此可推测出大部分乘客的出行时长为半小时。故A项正确。

荔枝的生长对地理位置和气候有着严格的要求,生长发育期间要求高温多湿,喜光,不耐低温霜冻。我国气象学者将史籍中记载的荔枝分布变化作为分析历史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下图为唐代荔枝运输路线推测图,其中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所产荔枝深受长安皇室、贵族喜好。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9

4.和现代相比,唐代 ( ) A.气候较冷,荔枝种植界线北移 B.气候较暖,荔枝种植界线北移 C.气候较冷,荔枝种植界线南移 D.气候较暖,荔枝种植界线南移

答案 B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唐代涪陵能大量种植荔枝说明当时气候较暖,种植界线较现代偏北。故选B。

5.与其他三条荔枝运输通道相比,涪陵道的最大劣势是 ( ) A.跨越江河多 B.地形起伏大 C.路途较遥远 D.补给驿站少

答案 B 本题考查区域认知。涪陵道途经四川盆地、秦巴山区然后到达渭河平原,地形起伏较大。涪州荔枝深受皇室、贵族喜好,运输量大,因此该线沿途多驿站中转、补给。故选B。 6.与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唐代涪陵、合江等地可大面积种植荔枝的自然原因是

( )

A.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冬季气温高 B.地处山间谷地,多云雾天气 C.受东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 D.种植历史悠久,经验较丰富

答案 A 本题考查农业的区位条件。荔枝不耐低温冻害,重庆合江、涪陵等地能大面积种植荔枝的自然原因是北部山地阻挡了冷空气,冬季气温高,热量充足。故选A。 知识归纳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升高有所不同)。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

10

(2)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图a是我国某省年等降水量分布图,图b是该省某地区甲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7.区域 ( ) A.都有明确的界限 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C.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D.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答案 D 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地理空间,指标可以是自然因素,也可以是人文因素,因此界限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过渡的,所以A、B两项错误。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是相对一致,而不是绝对一致,因此C项错误。区域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因此有一定的区位特征,所以D项正确。 8.图a所示区域在我国的三大自然区中的 A.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 B.青藏高寒区 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

答案 A 图a所示区域为甘肃省,气候总体比较干旱,属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所以选A。

9.图b中甲河下游地区是开发历史悠久的耕作区,当前限制其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是

( )

( )

A.土壤 B.地形

11

C.热量 D.水源

答案 D 图b的甲河下游地区虽然是开发历史悠久的耕作区,但由于地处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降水稀少,农业发展的灌溉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内流河径流量小且易断流,因此当前限制河流下游地区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是水源。

下图示意一个海岛国家经济的空间发展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0.第一阶段中,岛内大部分居民从事的活动是

( )

A.渔业 B.采矿业 C.旅游业 D.金融业

答案 A 图示第一阶段基本都是落后地区,则应发展农业,海岛主要发展渔业。 11.第二阶段中,a与b两港口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业商业化 B.工业兴起 C.腹地人口增加 D.运输路线建设

答案 D 图示第二阶段,a、b两港口与其他聚落间出现了交通线,同时城市规模扩大,而其他要素没有变化,则D正确。

12.第四阶段中,f城市的发展超过a、b,并成为该国的首要大都市,其原因是 ( ) A.f地理位置优越 B.国家经济结构转型

C.沿海港口因淤浅而没落 D.f、b之间建成高等级交通线

12

答案 B 图示f城位于内陆,地理位置没有位于沿海的a、b优越,则A错误;图示沿海港口城市规模并没有减小,则C错误;f、b之间建成了高等级交通线应该是两城市间需求的结果,同时位置更优的b没有更大发展,说明交通线的建成不是f发展的主因,故D错误;则可能是该海岛经济结构升级,使在新经济模式中具有优势的f城得到更大发展,故B正确。 木刻楞(图Ⅰ)选材自然,以原木搭接排列成墙,有棱有角。垒原木时一般都垫上苔藓(图Ⅱ),房门多数朝北开,留出南墙开窗户,以增加采光面积。据专家研究,木刻楞有调节温度、水分和平衡情绪的作用,冬暖夏凉,被誉为“长寿木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在我国,木刻楞民居主要分布在 ( ) A.西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青藏地区

答案 C 由图可知,木刻楞的窗户比较小,由材料信息可知,垒原木时一般垫上苔藓,较小的窗户和垫上苔藓等措施利于避风保暖,由此可推知这种房屋所处的地区冬季气温较低;由材料知该区域苔藓的数量比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苔藓分布的区域温度较低,且其喜湿;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这种房屋是用原木建造而成的,则该区域的森林分布量比较大。综合以上分析,结合选项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木刻楞民居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C正确。 14.建造木刻楞时在原木搭接处垫上苔藓的主要目的是 ( ) A.吸水防潮 B.防风保暖 C.加固墙体 D.绿化美化

答案 B 由上题可知,木刻楞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冬季气候比较寒冷。读图可知,木刻楞原木之间的缝隙比较大,寒风比较容易进入屋内。故建造木刻楞时在原木间垫上苔藓可以有效阻挡寒风进入屋内,从而起到保暖的作用,B正确。

下图示意我国跨省区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该区是我国目前传统村落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具有深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之一。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

15.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传统村落保存完整的原因是 ( ) A.三省交界,交通便利 B.河流众多,人口稠密 C.地处山区,地形封闭 D.气候适宜,森林茂密

答案 C 图示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位于河流源头位置,可判断该处位于山区而地形较封闭,与外界联系不便,使其能保留下来,故C正确。 16.保护该实验区传统村落的合理措施有 ( ) ①修缮回迁 ②调控客流量 ③规划重建 ④整体搬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古村落的形成有其独特地理环境背景,以及“深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不宜整体搬迁,规划重建;而应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加以修缮,同时还要调控来此参观的客流量,以减轻对建筑物的破坏。

二、综合题(共14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十一长假李老师带领地理兴趣小组去泰国曼谷、清迈研学旅行。行前小明搜集了下列资料:泰国略图(图甲)和曼谷、清迈区位条件差异(下表)。图乙为小明拍摄的“曼谷水上市场和传统民居”照片。

“曼谷是泰国首都和最大城市,地跨湄南河两岸,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湄南河的支流缠绕这座城市,弯弯绕绕的河道造就了曼谷独具特色的水上市场。早上的阳光洒满河面,一条条满载货物的木船缓缓划进集市,小贩们或泊在岸边,或缓慢划行在狭窄的水道里。七八点高峰

14

期的时候,阳光清浅地洒在往来的木舟之上,满载游客的机动快船与客船往来交错,形成一幅喧闹的景象。

河道两侧是建于水上的传统民居——尖顶高脚木板楼。这些民居建在水面上,房屋多为木质建造,底层多镂空构造,地板也为木质。木地板下面,将方木柱夯入河底,用以支撑木地板和整个屋面。”

——小明“研学日记”摘录

曼谷和清迈区位差异比较

在国土中 海陆

地形

交通 的位置 位置

河口三角洲, 航空、铁路、 曼

南部 沿海

平均海拔不 河运、海运交 谷

到3米

通枢纽 清

高原河谷,

铁路、河运

北部 内陆

海拔305米

交通枢纽

(1)说明曼谷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4分) (2)分析曼谷水上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区位条件。(6分)

人口

约1370万

东南亚第二

大城市 约170万

泰国第二 大城市

15

(3)近年来有专家建议将泰国首都由曼谷迁往清迈。请你找出合理的依据为这一建议提供支持。(4分)

答案 (1)曼谷属热带季风气候,旱雨季分明。当地为热带季雨林,传统民居就地取材,多为木质;(1分)当地雨季降水多,故屋顶坡度大;(1分)为避免雨季洪水(和野兽),房屋下方为高脚木桩建造;(1分)为便于通风透气,房屋下部采用镂空构造。(1分)

(2)曼谷河网密布,水上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居民依河而居,交易便利;沿河地区聚落(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水上市场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已成为传统习俗;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促进了水上市场的发展。(任答3点可得6分)

(3)清迈的地形、气候条件优于曼谷,可减轻洪涝灾害;把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开;缓解曼谷规模过大带来的城市化问题(地面沉降、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加强对内陆地区的管理,促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北部边境贸易的发展。(任答4点得4分)

解析 (1)本题考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民居特点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热带雨林提供木材、屋顶坡度与降水、洪水和野兽的威胁以及通风透气等角度分析回答。

知识拓展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2)本题主要考查商业发展的区位因素。该地水上市场形成的区位条件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水运交通、交易条件、市场需求、传统习俗和旅游业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知识归纳 商业的区位分析

①商业街的区位

市场最优:城市几何中心,商业活动范围大——一般以零售为主;

交通最优:市区环路或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一般以批发为主。 ②商业小区的区位

便民最优: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 ③商业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经济腹地广阔而发达;城市经济贸易发达。

(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合理的依据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洪涝灾害影响、城市职能、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内陆管理与发展、区域经济差异和边境贸易等角度分析作答。

16

方法技巧 近几十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国防、环保等原因纷纷迁都,如巴西、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国,首都迁移的方向大多从沿海到内陆。综合分析,迁都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加强对内陆的管理与开发,促进内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2)有利于国家首都的安全;(3)分散大城市职能,减轻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4)迁移趋向更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主要是考虑气候条件,如从炎热潮湿地区向凉爽湿度适宜的地区迁移。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