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至清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雕塑形成如汉字一样的独特艺术语言,创造出无数的优秀作品,充满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品格,显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成为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讲起雕塑,言必称希腊,甚至以西方传统的视觉范式,对中国古代雕塑加以不适当的评论,矮化自我。在人类悠久的艺术史中,雕塑以其独特方式展示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状况,凝聚了民族的精 神,它与绘画一样悠久。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古代雕塑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尺,每一时期的雕塑都能很典型的反映出当时的发展状况,同时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中国古代雕塑门类较多,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留存下数量繁多的雕塑 作品。如果我们对全国的石窟、博物馆现存的中国古代雕塑进行一次全面巡访的话,就会惊 异地发现,通常那些被誉为最大的,或是某一主要地区的作品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雕塑 的优异之处,而那些小型的、甚至被人们忽略的民间雕塑作品却体现了中国传统雕塑的精华 。这条造型艺术的脉络可上溯至彩陶、陶俑、民间泥塑、玉雕、石雕与木雕,其下可溯至陶 玩包括拴马桩、印钮等等器形。
这些中国古代民间雕塑体现了中国艺术理论中注重神韵的一面,它同时并不放弃“形似”,不 过这个“形似”是以有助于对“神”的表现为前提的,无以计数的中国古代雕塑中,民间雕 塑正是以其生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手法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精髓。如图一雕塑为江苏 南京出土的东晋陶俑,雕塑造型表现了一秀丽女子形象。几块富有节奏感的体快关系,塑造 出整体的动态韵致,几条简单单纯的划痕,表现得随意而精到,从而突出了面部生动而含蓄 的微笑。在安详凝练的姿态中传达出“自然而然”的神韵。整个作品并没有在外部刻画上显 示多少制作的“工夫”,其风格朴素,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形象造型完全融为一体。处理而不失自然生动,由简要中表达出无所不言、浑然一体的境界,作品不含自然体的比例 ,而充分利用了夸张、暗示等手法,以神情的表达提高感染力。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九、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佛教美术源于古代印度,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土腊和芨多等地区与时代的佛教雕塑。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摹仿过程中,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产地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而印度犍陀罗佛像受到希腊化时期的古典雕刻影响,它们也有个雕塑本土化的演变过程。因此,在欣赏中国古代佛像时,适当对照希腊、印度的古代雕刻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认识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区别。同时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经规仪轨。上文提到的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就出自经规仪轨。佛像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两耳垂肩、手长过膝而外,又如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不是普通发髻)、眉间的毫相等等可以通过造型艺术加以表现的相好,在雕塑时都必须严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萨的肢体动作,特别是手势(称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义。各种佛经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头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饰标识(如佛和罗汉著朴素的袈裟,菩萨则衣饰华丽)、不同的姿势(如接引佛才站着,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觉得佛教造像怪诞和雷同。
上述各种特点,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关连。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需要综合各个特点来认识,才可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承认它们确实还有不少好处。特点不一定就是优点。但有了特点,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中国艺术,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
古代雕塑中,绝大部分是陵墓雕塑。而考古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时候,绝大部分的资料都来源于古代陵墓之中,通过每一时期的雕塑作品来推算当时的发展状况以及生活文化水平。
随着王朝不断更替,社会不断发展,雕塑也在很大程度上不断的变化。到夏商周时期,雕塑的材料有了明显的变化和提高,青铜开始进入雕塑,在当时的青铜工艺品上动物的雕塑是非常多的。再从商代青铜工艺及雕塑装饰的水平来看,夏代也就不可能是一片空白了。古文献记载夏代时就有“铸鼎像物,百物为之备”的青铜塑装饰之举,看来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能显示出当时雕塑艺术的水平。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器物上鸟兽装饰变得更加活泼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在写实的水平上也有很大的提高,几乎可以作为独立的雕塑艺术品来欣赏了。当雕塑发展到秦汉时期的时候,陵墓雕塑开始出现,比较有象征意义就是众所周知的“秦始皇兵马俑”,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宏伟。与青铜器神秘怪异的风格相反,兵马俑充满崇高阳刚之美。这数以万计的兵马俑,显示出对人的力量的肯定。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木享,宫观百官、„„„„”其规模可谓宏丽之极。再来看一下汉王朝,他并没有甘心落后,在雕塑艺术上出色的继承并发扬了前代的优秀传统,大胆的吸收借鉴外来艺术,在各类雕塑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并以其深沉雄大的气魄体现着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精神特征,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典范的意义。西汉时期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石雕”是典型的代表,他以硕大的花岗岩雕出一匹战马将匈奴侵略者踏翻在地,整个雕塑可谓是浑然一体,气势庄重沉稳,堪称古代雕塑中的划时代之作。历史研究专家通过这一时期的雕塑对秦汉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显赫的成果,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贡献。
在古代,佛教在很多的朝代是非常兴旺的,这一点在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上有明显的体现,佛教造像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宏伟,生动细腻,以摆脱了汉代古拙风格,艺术上出现飞跃的进步。到隋唐时期,雕塑与国际间的交往范围扩大,手法上追求真实生动,主张艺术风格的独创性,融入民族文化,大大增强了我国传统雕塑的艺术魅力。其中《昭陵六骏》较为出名,是唐太宗陵墓前的浮雕。《昭陵六骏》体现中国古代雕塑的现实手法,没有失实的夸张,没有虚化诡异的造型,这些雕刻同样显示出对自然和人的力量的肯定。五代两宋、元代、明清时期的雕塑主要还是宗教雕塑,其特点基本上都体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写实性与装饰性的结合,以及不同距离、角度的艺术效果,只是在表现手法和工作技巧上各不相同并不断更新进步。
中国古代雕塑有一定局限性,中国的王宫贵族的帝王观和艺术观,与西方相比,同样是出于显威、歌功颂德的目的。 从古至今,雕塑艺术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雕塑艺术的发展尊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古代雕塑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重要文化,让我们踏上历史尘土,一起来回味中国古典雕塑艺术魅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