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适应性更新策略研究
——以黎边村为例
廖绮华 黄子祎
本文以黎边村为案例,通过田野调查、定量和定性分析,了解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现状,分析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并从村落社区居民的角度出发,探究村民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的心理和利益诉求,感知村民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发展期待以及他们对村落保护的意愿,探寻出适合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模式与在城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更新策略。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村落的空间被逐渐挤占和吞噬,传统村落变得微小化、碎片化。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传统村落居民的家庭生活与心理状况,村民们纷纷流向城市谋求发展,传统村落空巢化、商业化、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村落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经济活力严重缺失。保护传统村落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传承传统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求更新和振兴传统村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与策略的工作刻不容缓。
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过程中,村民主体应如何发挥作用,传统村落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阻碍,传统村落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如何树立村民对村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调动其保护和更新村落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传有25代。黎边村整体保护处于探索阶段,未进行大规模开发旅游、文化产业,以自我更新发展为主,具备珠三角地区很多传统村落的共性,因此具有典型性。
(二)研究方法和实施过程
本文采取非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问卷共涉及受访者基本背景、对传统村落的认同度与归属感、影响村落保护的因素等46个项目。调查时间为2018年10月3-4日,共发出19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7份,回收率89.39%。访谈主要是针对当地居民和管理人员,其中当地居民要求在村落居住超过3年及以上。调研访问了村落的7位有关人员,包括当地居民、管理人员两类,对当地村民的访谈约为70%。对当地居民的访谈主要了解他们对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理解、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并通过某些关键时间的回忆,追溯黎边村的变化和发展。对管理人员的访谈主要是了解本村保护与发展更新的投入情况及获取政府有关政策和行动的文档资料。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人员具有不同的身份、年龄和性别,当地村民也从不同街巷、是否参与到本村保护工作的人群中选取,兼顾了本地人和外地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二手资料方面,主要包括对当地历史文件档案、规划文本等的收集。
一、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取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南部,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6个城市及肇庆、江门、惠州3市的部分区域。现有土地面积约4.17万平方千米。2018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481048.50亿元,占全省比重为80.2%。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珠三角已成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最具活力的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也是推动广东省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自2012年起,住建部、文化与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开展评选,陆续公布了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根据前四批名录统计可知,广东省现有传统村落数量为160个,珠三角地区共有62个入选,占全省总量的38.75%。截至2018年12月,在第五批名录拟列入名单中,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村落数量达21个,占全省拟列入名录总量的21.36%。
黎边村是2018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拟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之一,其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由黎东、黎西两个自然村组成,并于2010年被评为“南海区十大古村落”。黎边村中有50多间明清古屋和古建筑,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规模和村落肌理,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和二十世纪初期的村落风貌。据村中族谱《绳绳堂》记载,他们的祖先在南宋咸淳九年(即1274年)由南雄珠玑巷迁移至此,至今已有740年,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样本状态
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比较均值、分类等。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15,问卷具有可靠性。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9.72%,女性占50.28%,农村户口占83.05%,非农村户口占16.95%。深度访谈中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为55.67岁,均为本地户口。
(二)传统村落保护现状1.传统建筑衰败
调查发现,黎边村村民在20个世纪末仍住在旧村的红砖瓦房里。据2017年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统计显示,村内现有广府传统民居50多间,但现在村中绝大部分的传统民居与古老建筑经过了数百年的风吹日晒,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一些房屋因没有及时修缮而倒塌,保存程度令人担忧。基本上所有的传统民居已被搬空,只剩下寥寥几户人家因为经济条件差、年龄大、有情怀等原因仍驻守在旧村中。
传统民居的一侧是洪圣古庙、黎氏宗祠和崇正小学遗址。基金项目:广州市“十三五”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广州城市边缘传统村落适应性保护与更新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16GZJ25);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广东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适应性更新策略研究”(编号:201810564369)。
186
2019年8月下半月刊
洪圣古庙属佛山市南海区的不可移动文物,庙前除了南海区文物局设立的文物标识碑无其他保护措施。每年的正月廿三是洪圣公诞,部分村民会到洪圣古庙上香拜祭,逢年过节更盛。黎氏宗祠则比较破旧,祠堂中庭铺满灰尘,两边堆放着杂物。村民反映,随着洪圣古庙和黎氏宗祠随着近几年知名度的提升,文物被盗取事件频出。祠堂和古庙外墙以及屋顶上精美的灰塑公仔、砖雕花瓶等大都惨遭毒手,被贼人搜刮得一干二净。对于这样的情况村民也十分无奈,他们表示已多次报案,但由于这些文物本来就没有什么保护措施,随便都能被盗走。总体来看,黎边村现阶段以原始风貌为主,对传统建筑遗存的保护程度较低。
表1 黎边村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调查问卷样本
占比(%)
<1818~25
年龄
26~4041~60>61农民工人学生
职业
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退休人员企业职工其他小学及以下初中
文化程度
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
≤1011~20
居住(年)
21~3031~40≥41
3.9515.8233.9023.1623.1615.259.0416.959.6023.1618.084.265.6523.1622.0320.3422.6011.8623.1619.2116.9511.8628.81
菜、花生及养鱼等为主,工业以矿山机械维修、采矿和交通运输为主,村民在石矿场当采石工者甚众,直至矿石资源枯竭后转外出打工。随着城镇化发展,户籍、农村土地制度等方面改革的推进,村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村民现在的收入来源以农业生产、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经商收入为主。由于村中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村内的常住人口也随之减少。
(三)村落保护与更新的问题
在传统村落发展的过程中,村民的利益和心理诉求易被忽视,导致村落的保护与更新产生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微观家庭生活状况为代表的经济问题、村落基层治理上的政策问题以及村民乡土认同感归属感、村落传统文化氛围和社区生活风貌等社会文化方面。从调查结果可知,随着生活方式现代化,村民原有的住宅建筑已不能满足现在的居住需要,村民选择在一块新地上另建住宅居住。然而,并不是所有村落都有多余的土地用于建造新住宅,更多的是拆掉旧宅再建新宅,甚至是加建房屋靠出租增加收入。村民希望改善现有的居住环境无可厚非,但同时村内的古建筑也被遗弃,传统风貌也渐渐消失。
传统村落空心化、老龄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以村民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阻,古庙无人拜祭、粤剧演出难以延续等。老龄化也降低了村民修缮传统建筑的积极性,祠堂等因缺乏及时维修而破败。村落的发展与更新主力缺失,外来人口逐年增多,人口异质化对传统风貌的保护造成双重冲击。通过SPSS分析可知村民在村中居住的时间与参与村落保护工作的意愿呈正相关,人口外流使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活力,从而影响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村落普遍被征用村中的大部分农地,村民卖地后得到的分红和补偿实际很少,生活缺乏长期保障。另外,村民自身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村落保护意识,也是阻碍其有效参与到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工作中的重要因素。与历史文化名村相比,传统村落可获得的保护资金相当有限,加上许多村落自身条件受限,村落在严格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下很难获得外来资金的投入,使得许多村落的保护更新措施难以落 实与开展。
总而言之,黎边村的保护与更新问题反映出发展同阶段的珠三角地区其他传统村落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且并非偶然。
三、村民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
通过对黎边村村落保护与更新情况的深入分析认识到,培养村民的保护意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落实专项保护基金机制
政府、村委应加强对村民参与的引导,并通过设立专项保护基金等利益机制,在村、镇级分别设立传统村落保护专项维护基金,适当提高基金的分配额度,用于修复传统建筑、保持传统风貌和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满足村民合理利益诉求,进而依托村民的基层自治推进村落的保护与更新。
(二)落实征地补偿制度改革
对于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政府要实施比一般村落和农业用地更高的征地补偿标准,提高村民分红,保障老年人生活。同时,确保村集体有更多资金设立创业基金,鼓励村中青壮年留在村中发展,避免村民经济来源单一、就业渠道封闭,只能选择远离乡土进城务工的出路,留住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的新鲜血液。187
2.土地空间整合
20世纪80年代,政府征用黎边村约400亩农田来修建高速公路和修建工厂,村落空间受到挤压,且由于黎边村旧村位置偏僻、居住空间狭窄及设施设备陈旧,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于是黎边村村委在1991-1992年组织村民召开会议,决定迁村。现在,绝大部分的村民都迁至新村重新建房居住,只剩几户人家仍然驻守在旧村的红砖房里。黎边村早期被征用一部分土地作石材开发,村内还将一些土地租给建材公司。石场施工给黎边村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破坏,一条通往石场的砂砾路将黎边新村和旧村分隔开,沿路随处可见早期施工留下的石材废料和其他建筑垃圾。黎边村规模扩张、资本驱动的土地利用减少了村落空间,人地关系仍然严峻,也带来了一系列待解决的生态修复问题。
3.经济结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前,黎边村的传统经营农业以种水稻,兼种
2019年8月下半月刊
(三)组建乡村交流群,发挥乡贤作用
通过新媒体等形式,让身处异地的村民及时了解村里的状况,不仅可探讨村务,为村落的保护积极建言献策,也可让乡贤们关注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动态,拉近彼此距离,增强村落的凝聚力,让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发展成为村民的日常性活动,具有持续性。
(四)丰富村民参与村落保护与更新的方式
丰富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方式,包括问卷、公告、座谈会、听证会、村民会议等保护建设实施活动,从而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监管部门可建立村民满意测评体系和完善村民参与意愿表达机制,发现和改进存在问题,重视村民意见并及时作出反馈,让村民成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发展过程的参与者、执行者和受益者。
(五)植入NGO组织
NGO作为传统村落社会网络中的一种关键媒介,植入传统村落不仅可为村落保护与更新提供技术、经济支持,还可动员村民参与,通过各种途径与村民对话,培养村民参与村落保护发展的自信心与技巧,让村民在参与的过程中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此外,NGO可向社会各界招募志愿者,汇聚社会力量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中。
(六)坚持“尊重社区生活,建设服务村民”原则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要始终尊重村民社区生态与生活原貌,村落新增的设施建设项目应以村民公共服务为主,以人为本,通过恢复和强化公共空间的“村民印象,村落印记”,如日常公共聊天议事点、标志性绿植古树、祠堂广场、村公共书刊
社、村公共档案馆等的建设,增强村民整体归属感、认同感。另外,村委可定期举办村民集会、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座谈会、传统技艺表演等活动,提高村民对村落的认识,建设乡风文明。
(七)城乡协同的人居环境改善
村民对村落居住环境改善的协同需求体现在空间格局、居住环境、配套设施三方面。对于村落肌理的变化,可通过美化街巷、绿化等措施,增加街巷的美观性和舒适度。村落中破败的建筑要派人进行修缮,统一建筑风貌,清除建筑废料和处理好生活垃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建造相应的篮球场、卫生站、活动室等,满足村民的生活、休闲等需求,进一步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
四、结论
村民主体在保护传统村落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发挥村民的主体性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以村民为主体的特点还不够鲜明,在保护与更新进程中存在诸多社会、经济、政策方面问题。保护传统村落首先要保护村民利益,让村民逐渐树立对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发展的主人翁意识,提高村民对本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文尝试讨论村民视角下的村落保护与更新发展对策,明确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必要坚持的原则与措施。希望本文对珠三角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具有一定指导或参考借鉴作用,也期待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村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让村民在村落中找到归属感。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上接第185页)
定位和社区。寓意是想以本地资源为基础,发展成为一个结合生态保育、有机农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基地。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需结合生态建筑、生态绿色产品、可持续种植、生态设计和替代能源等各个层面的工作。
故为了满足新的发展要求,在村域的西北部有一个村民自发新建的新村。此处交通便利且离高速公路最近。新村具体的规划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新式房屋设计。对于新建的房屋,尽量要采用符合本地传统的建筑样式,如原有的由矮墙、横屋、正屋组成的院落布局,室内传统布局尽量保留两室一厅或四室一厅。建筑整体或局部采用火山岩石、木架等本地材料。由于当地炎热加上改善居住质量,可设计成2~3层的房屋,并适当添加屋顶平台、独立厨卫等;②民宿和农家乐设计。当地经济开发的另一大方向就是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故有相关条件的家庭可利用自家多余的房间和庭院开设民宿和农家乐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农家乐的服务主要为对外餐饮,因此,厨房的面积和服务空间的舒适性、便利性有一定要求;而作为家庭旅馆的民宿,必须满足卫生、安静和私密性的基本要求。还可添置一些种植园、庭院、水池等特色景观以增加氛围和情趣。除了上述人文景观外,村民们对周边的自然景观建设也没有忽视。例如,种植木瓜、椰
树、菠萝蜜等果树林木,使村路两侧被植被包围,凸显乡村自然、静谧的风景。后期还会拟建结合村落南部自然地形的湿地公园等景观设施,旨在让游客更加贴近自然。
在基础建设方面,最基本也是主要的就是完善的交通,博学村的主要道路最窄处不超过4m,会车难度大,且由于地形比较复杂,路况较差。故在新村的规划中,拟将道路扩宽3~4米,增加一条车道,对路面进行平整处理,保持其畅通度。
三、结语
在以保护村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上,适宜开发本地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开发、保护是博学村生态保护和规划开发的重点之一。在村民自发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目前已初见成效。但此种模式在现阶段仍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村落受外来冲击较大,原始面貌改变较大;②收益较为缓慢,需长期投资建设。因此,博学村在更新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一步一步实现后续发展。第一,完善基础建设;第二,旅游人数增加后的垃圾处理要得当;第三,寻找开发的侧重点,要有文化特色;第四,对于村民,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总体来说,博学村建设生态旅游社区的发展和当地火山村落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具有前景性的案例,值得我们拭目以待。(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旅游学院)1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