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增加值的说明

来源:九壹网
季报表中的指标说明

一、工业总产值: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目前工业总产值按“工厂法”计算,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凡不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均不得计入工业总产值。

第二,“工厂法”的原则。即以法人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企业生产的成品价值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企业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也应视为最终产品计入工业总产值。而在本企业内各车间转移的半成品和在制品只能计算其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工业总产值的内容包括三部分: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本期生产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经检验合格的已销售和准备销售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成品价值中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但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对外加工费收入:指企业在报告期完成的对外承做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

1

业品修理作业所收取的加工费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中不包括销项税额。

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为了使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中的物耗价值一致,以便同口径地计算工业增加值,规定本指标的计算原则是:凡是企业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则工业总产值中必须包括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反之亦然。

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现行价格指报告期内销售产品的实际出厂价格,不包括应交增值税中的销项税额。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帐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

二、总收入:指企业全年的生产产品销售收入、技术性收入和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商品的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收入等各种收入的总和。

三、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总产出:指一定时期内企业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被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以及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它反映企业生产活动的总规模。

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指企业在生产或提供货物和服务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2、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

2

+营业盈余

(1)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劳动者:包括属于本单位职工和本单位招聘的临时工。 劳动报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即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以及公费医疗、交通补助、劳动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2)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与生产补贴的差额。 生产税:营业利润前交纳的各种税 生产补贴:政策性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等

(3)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额。

(4)营业盈余:为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它基本上相当于企业营业利润加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开支的支付给劳动者的奖金等。

3

四、工业增加值计算表

计量单位:千元

指标名称 工业增加值(生产法)(02-03+41) 一、工业总产值(现行价) 二、工业中间投入(04+20+34+40) (一)、生产成本中的中间投入(05+14) 1、直接材料(06+07+„+13) 其中:原材料 辅助材料 备品配件 外购半成品 燃 料 动 力 包 装 物 其他直接材料 2、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15-16) 制造费用 减:制造费用中的增加值(17+18+19) (1)、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 (2)、职工福利费 (3)、折旧 (二)、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21-22-„-33) 管理费用合计 减:管理费用中:工资 效益工资 职工福利费 劳动保险费 待业保险费 折旧费 房产税 车船使用税 土地使用税 印花税 矿产资源补偿费 上交国家和地方的各种规费 (三)、产品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35-36) 产品销售费用合计 减:产品销售费用中增加值(37+38+39) (1)、工资 (2)、职工福利费 (3)、折旧 (四)、利息支出净额 三、本年应交增值税 行次 本年本月止累计 指标名称 工业增加值(收入法)(02+06+21+26) 一、固定资产折旧(03+04+05) (一)、制造费用中的折旧费 (二)、管理费用中的折旧费 (三)、产品销售费用中的折旧费 二、劳动者报酬(07+12+17+20) (一)、生产成本中的劳动者报酬(08+09+10+11) 1、直接工资 2、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福利费 3、制造费用中的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工资 4、制造费用中的职工福利费 (二)、管理费用中的劳动者报酬(13+14+15+16) 1、工资 2、职工福利费 3、劳动保险费 4、待业保险费 (三)、产品销售费用中的劳动者报酬(18+19) 1、工资 2、职工福利费 (四)、转作奖金的利润 三、生产税净额(22+23+24 -25) 1、销售税金及附加 2、本年应交增值税 3、管理费用中的税金 减:4、补贴收入 四、营业盈余(27+28-29-30) 1、营业利润 2、补贴收入 减:3、其他业务利润 减:4、转作奖金的利润 行次 本年本月止累计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注:1、直接工资指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计件超额工资、各种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其他工资。2、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进项税额-减免税款-出口抵内销应纳税额+年初未抵扣数-年末未抵扣数。

4

五、销售收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

六、出口创汇:指出售给外贸部门或直接出售给外商的产品或商品的总金额。包括来料加工装配出口、境外技术合同实现金额及在国内以外汇计价的商品出售额等。

七、利税总额:是指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税金、教育费附加、资源税和利润总额四项之和,但不包括企业计入生产成本的各项税金,它是反映工业企业一定时期内全部纯收入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利税总额=产品销售税金及其他税金+利润总额。其中:产品销售税金及其他包括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应负担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利润总额既包括企业工业生产活动所得的产品销售利润,又包括非工业生产活动及其他营业外活动收支差额。

5

关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涉及到七个要素――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及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目前,有的部门归结为四大要素,即: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其内容都大同小异。 1、工资:从人力部“劳动工资”报表或会计核算“损益表”中取得,对应的人数为单位从业人员。 2、福利费:从会计核算“损益表”中取得。 3、折旧费:从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科目中取得。 4、劳动、待业保险费:从会计“管理费用”明细表中取得5、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从会计“损益表”中产品销售收入科目中取得。 6、本期应交增值税:从会计“应交税金及附加费明细表”中取得。(计算公式同上) 7、营业盈余:是指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以及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等。计算公式为:营业盈余=营业利润+生产补贴-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 将以上这七个要素直接相加就得出增加值。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